抓住时代脉搏,广州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企业为二次腾飞做好准备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3-09-19 21:01

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支撑广州市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要产业发展的上游产业链环节。“双碳政策”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广州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相关企业也毫不犹豫地加大研发投入,开拓市场,抓住时代的脉搏,为企业的二次腾飞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相关专家认为,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绿色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也成为广州市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与科技赋能,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动力,成为了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点。

图片

图源: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双碳政策”与新能源汽车带来机遇与挑战

面对“双碳”政策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广州市的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企业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9月19日,在广州举办的“‘二次创业’再出发”之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媒体访谈会上,面对这一问题,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核心科学家张通表示,“双碳”政策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均体现了新时代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张通认为,在“双碳”政策下,企业要避免单纯的规模效应,要提高能源与物料的利用率以及附加值。

“对石化产业这种典型的资源和能源型产业,的确是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倒逼转型革新,实现精细化发展的契机。这对广州市发展精细化工,推进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与引领性作用。此外,‘双碳’政策对于低排放、负排放的企业,比如物料回收、氢能等也提供了新机遇。” 

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代表,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体现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在此背景下,一直发挥基础支持作用的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企业如何能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新能源汽车对续航里程数、充电时间、安全性的要求,会归结到锂电材料、防火隔热涂层等技术。对于新兴的氢能源汽车,氢能的存储与生产过程也都要依靠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张通举例道。

目前在汽车用新材料领域,围绕汽车整车厂的材料配套,广州市汽车用材料供应链条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据广东粤孵产业大数据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严帅介绍,规模以上企业427家,已覆盖汽车用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领域。

图片

图源:金发科技官网

推进新能源技术,推动低碳环保生活

抓住机遇,接受挑战。

访谈会上,金发科技研究院长、首席质量官、技术副总经理叶南飚也提到,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金发与广汽、广汽丰田、日产等均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低碳环保汽车的发展。“我们开发的低碳环保PP材料,可以为很多车企在相应的零部件应用上,降低30%以上的CO₂排放。 ”

目前,金发科技已经每年在物理法可循环回收材料超过20万吨,同时也加大了在化学法回收方面的技术布局,为国内和国际的汽车主机厂提供低碳环保材料。

叶南飚表示,今后金发科技会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产品开发投入。“未来也会不断在更加绿色的生物合成技术方面、生物基材料应用方面、可生物降解材料方面、更加低碳节能的材料开发方面持续投入研发,不断提升企业ESG的治理水平。”

面对新能源汽车逐步发展,致力于突破电池充电效率瓶颈,聚焦极速快充电池的研发的巨湾技研也分享了他们对于新能源电池领域发展前景的展望。 

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总裁裴锋提到,根据乘联会预计,2023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 850 万辆,年度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达到36%,在两年后,这个数字能达到 60%。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处于发展快车道,随着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显著扩大,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标准体系的完善、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持续爆发性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XFC极速电池技术领跑者,巨湾技研正积极拓展与车企的深入合作,并已成功与8家车企展开合作,涉及领域包括乘用车、商用车等。今后巨湾也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极速充电技术发展。”

图片

图源:巨湾技研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技术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而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很多创新技术最初都源自“实验室”。然而,“实验室”的成果在成熟度上距离产业应用还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如何实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非常关键。

目前,广州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领域拥有1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53个省级平台,238个市级平台,聚集黄埔材料院、广纳院和腐材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近 80 家,居全省第一,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数量占全省70%。这些都是广州市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换的重要力量。 

“基础研究与市场应用具有天然的差异性,成果转化更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验室创新成果的核心思想,进行‘二次创新’的过程。”

张通认为,在转化过程中,要让科研人员了解市场需求,同时让企业了解创新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还要具备科研、工程、市场等多背景的人才团队。“最后,创新成果转化需要一定的熟化周期和试错成本,需要政府引导基金、新型研发机构平台、企业等方面的资金与资源支持。” 

据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纳米股权投资基金董事长何壁介绍,广纳院充分发挥市场化运行机制优势,在纳米智造产业创新领域布局了20余个产业化项目。“截至目前,广纳院已孵化17家高科技企业,累计获得股权融资超2亿元,累计营业收入超1.5亿元。”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之一,黄埔材料研究院也建立了多种合作模式和激励政策来推进成果落地,成果转化所得的70%会奖励给转化团队。“我们院与企业签订横向合作合同超8000万元,投资孵化企业17家。”张通介绍道。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刘婕

编辑:刘婕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