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警方证实,一名年轻女子骑摩托极速穿行隧道时发生事故,不幸离世。知情人称,出事的主要原因是摩托撞上了隧道中的路沿,因车速过快来不及反应。且隧道并非直线,有一个转弯。女骑手本来就对路况不熟悉,再加上隧道内灯光昏暗,视线范围有限,所以酿成悲剧。
媒体报道称,逝者系一名“机车网红”,而去年10月以来,已有至少7名“机车网红”因车祸去世。如今年4月云南昆明两名00后网红不幸驾摩托撞车身亡。事主一个21岁一个16岁,生前两个女孩经常戴着有大蝴蝶结的头盔拍摄视频,扮相非常可爱。同月,宁夏20岁的网红马若松遭遇车祸身亡,他的抖音账号有29.5万粉丝,在当地颇有名气。
在网上,不少人对这些年轻生命的过早离世表示惋惜,也有网友批评某些摩托网红安全措施不到位,驾驶习惯也不好,违反交规博取流量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甚至是“活该”。流量可以变现,打赏也有价格,但生命是不可标价的。被无数人羡慕的网红,拥有巨大关注度和万千粉丝,如今成为高危符号,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骑乘重型摩托因为潇洒帅气,吸引了不少女孩子加入,但这类重型摩托对于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并不适合力量弱的人驾驶。尤其高速行驶期间,摩托的平衡、操控,对力量和判断的要求,哪一点都不可或缺。而网上不少女骑士,等红灯时连脚都够不着地。在技能经验体能均不足的情况下,要想驾驭数倍于自己体重的金属怪物,有些甚至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能见度差路况不明的山路上狂奔,其中风险可想而知。
好几名出事网红,喜欢在直播号上展现自己借道压弯超车的“绝艺”,老司机都知道这种转弯习惯背后的风险,如此“胆肥”,一方面是心存侥幸,一次没事,觉得下一次也会没事;另一方面,网上为这些“高超技艺”的每一次“点赞”,也都变相鼓励了出事网红不断尝试突破边界,以获得更多的点赞和正反馈。而网络直播这种反馈直接、聚集效应明显的传播方式,又让网红之间形成竞争和攀比心理。你表演一个惊险动作,我就要比你更惊险、围观更热烈、点赞者更多。悬崖边上的每一次竞争,都是在为出事概率增加绝对值。
每个人都有被认可、被赞美的心理需求,而网络直播的即时反馈、聚集效应和表演性,让“被认可”的心理需求不断放大,变成了难以餍足的心灵毒剂,直到吞噬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看那些戴着头盔、衣着暴露的年轻骑行者,为之点赞;或看到逆行压线时大骂“不要命”“作死”,每个人隔着冰冷的手机屏围观,很难感觉到逝者的生命温度。如何防止变成网络“艳羡”的牺牲品,不要被点赞带来的多巴胺所俘获,值得广大网络活跃用户深思。□ 果冻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