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暴发高致死率疫情,专家:不太可能在我国造成大流行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09-22 19:22

致死率高达40%-75%的尼帕病毒再次袭击邻国印度,这是印度五年间第四次出现尼帕病毒疫情。据路透社报道,上周三(9月13日),为阻止尼帕病毒进一步扩大传播,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宣布关闭部分学校、办公室、公共交通。一篇发表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官网上的文章认为,继新冠大流行后,这次在印度爆发的疫情为“下一次大流行的到来敲响了警钟”。

这场在邻国爆发的疫情对我国影响几何?尼帕病毒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全球大流行?清华大学药学院创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主任丁胜分析称,尼帕病毒致命性比较高,传染性相对较低,加之此前几次病毒爆发都没有出现大范围传播,在当前的监测和管理体系下,尼帕病毒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新一轮大流行的可能性不高。

但是,丁胜向南都记者强调,全球范围内,新的病毒出现频率更加频繁,如果不做好充足准备,人类将无法应对未来出现的下一场传染病大流行。南都记者注意到,公共卫生领域多位专家也曾提出过同样的观点。

图片

9月13日,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地区,人们设置路障以遏制病毒传播。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政府官员9月13日说,当地已有两人因感染尼帕病毒死亡。为遏制这种致命性病毒传播,部分区域关闭学校和办公场所,暂停公共交通运营。    新华社/路透

尼帕病毒五年四次袭击邻国印度,尚无特效药或疫苗

尼帕病毒(Nipah virus, NiV)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能够感染多种动物并在人群中造成严重疾病和死亡,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人、蝙蝠和猪的体液(如唾液、粪便、尿液等)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尼帕病毒致死率约为40%-70%。

过去五年间,印度曾报告三次尼帕病毒疫情。本月,印度南部爆发了第四次尼帕病毒疫情,截至9月14日,已造成两人死亡。为范防病毒扩大传播,印度南部喀拉拉邦于上周三宣布关闭部分学校、办公室、公共交通,并开展检测。

公开信息显示,马来西亚、孟加拉国、新加坡、印度等都曾出现过尼帕病毒感染病例。

这场在邻国爆发的疫情对我国影响几何?尼帕病毒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全球大流行?

清华大学药学院创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主任丁胜分析称,尼帕病毒致命性比较高,传染性相对较低,加之此前几次病毒爆发都没有出现大范围传播,在当前的监测和管理体系下,尼帕病毒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新一轮大流行的可能性不高。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松警惕。2022年,我国学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中国山东和河南两省新发现了一种可感染人类的动物源性病毒,研究者将其命名为琅琊病毒(LayV)。这个被称为琅琊病毒的新病毒与尼帕病毒同属于亨尼帕病毒属(Henipavirus)。

2018年,世卫组织公布了一批重点疾病清单,呼吁各国优先对清单内疾病进行针对性药物及疫苗研发,尼帕病毒位列其中。诺和诺德基金会、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流行病预防创新联盟(CEPI)等多家机构已宣布资助或直接进行尼帕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截至目前,全球仍无针对亨尼帕病毒的疫苗或特效药上市。

图片

9月13日,调查人员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地区采集样本开展调查。为遏制尼帕病毒传播,部分区域关闭学校和办公场所,暂停公共交通运营。    新华社/路透

疾控监测、疫苗药物研发……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下一次大流行”?

“新冠大流行结束后,大家都放松了。”丁胜判断,尽管尼帕病毒不太可能在我国乃至世界造成新一轮大流行,但由于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等因素,新的病毒出现频率更加频繁,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又一次传染病大流行。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不久后,中国疾控中心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就曾在第十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表示:“今天有COVID-19,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未来就会有‘COVID-29’、‘COVID-39’。29、39这些数字并不是指代精确的年份,而是指下一场疫情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未来的爆发是不确定的,如果准备不好,我们显然不愿意再去经历一次像新冠这样的场景了。”在采访中,丁胜呼吁政府和医药企业、研发机构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丁胜现在所在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是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清华大学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创办的一所独立运营、非营利性质的创新药物研发机构。2016年成立以来,机构专注于包括新冠病毒、尼帕病毒、结核病、疟疾等全球健康领域重点创新药物研发。

“但只有我们一家是不够的。要形成一定的(研发)氛围和生态,才有可能应对未来出现的大流行。”丁胜认为,医药企业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疾病,因此不能只想着商业利润,也应当关注社会需求。“拿出一部分利润进行前瞻性研发投入,这不违背医药企业的商业定位。”他说。

丁胜坦言,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回报风险高,可能出现研发失败或者根本用不上的情况。“就像基础科学研究一样,它不是一个马上就能产生回报,马上就有商业价值的东西,但我们需要去做。” 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资金、政策等方式,支持和鼓励医药企业进行前瞻性药物研究,比如可以给予进行创新研发的企业药物优先审批权等。

除了做好药物、疫苗前瞻性研发之外,建立完善可靠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传染病监测系统也是未雨绸缪的重要一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接受南都专访时曾强调,不能总是让“财神跟着瘟神走”,疫情来袭时才想起要加强疾控体系建设,或是疫情发生时临时性给予物资或经费等投入。必须建立并形成对疾控体系建设软硬件长效投入机制,日常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能力、完善补偿激励机制、医防协同机制等,真正建立起高效、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详见南都此前报道:中疾控主任谈疾控改革: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南都记者注意到,不久前,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现状调查》的论文。论文结果显示,我国疾控机构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疾控机构风险评估的信息来源较局限,主要为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而对其他渠道信息的利用程度较低;疾控机构风险评估专业人员往往局限在卫生健康部门,评估结果被采纳及应用的比例尚待提高等。

 

采写:南都记者 赵霖萱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