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到一月!提速国货出海,这家专精特新粤企探AI赋能路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科创
原创2023-09-27 15:50
图片

“中国企业的品牌化出海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有让中国企业更贴近国际化的消费者,才能对产业链供应链更有把控力,更能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风险。”钛动科技创始人兼CEO李述昊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说。

2023年9月,南都·湾财社启动“粤链尖点”专精特新企业深观察系列专题报道,深入挖掘广东重点产业链上“配套专家”属性突出的专精特新企业,展现高质量发展“广东特色”和“广东经验”。

本期,南都·湾财社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钛动科技总部调研。凭借服务超3万家中国品牌出海积累的海量数据和算法构成底层技术壁垒,这家营销科技企业自身也在技术创新层面不断探出新路,目前已被认定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图片

钛动科技创始人兼CEO李述昊。

国货出海仍处初级阶段

数字化服务增长空间大

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这项“全球第一”保持至今。到2022年,中国出口商品总值达3.59万亿美元,同年全球商品出口总值为24.9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达14.4%。

但在许多专家看来,中国企业出海仍处在初级阶段,这与出口额背后的结构有关。“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企业体量或是劳工输出很大,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德勤全球中国服务部主席金凌云今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中国投资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也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下一阶段,要朝着高质量的方向迈进,要改变中国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现状。

“中国的外贸到目前为止都是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或者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还很弱,这会导致虽然贸易额包括顺差看起来很大,但企业赚的主要都是辛苦钱。”金沙江联合资本管理合伙人周奇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数字化驱动的服务贸易,使中国的外贸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转移。

在9月22日举办的“2023年中国企业出海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上,李述昊对此也提供了一个数据视角:虽然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生产制造能力冠绝全球,中企营收跻身世界500强的数量也已领跑全球,但全球化品牌无论从数量还是影响力上都明显落后,数量仅是美国的几分之一。

要实现自有品牌出海并不容易。钟鼎资本董事总经理何川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企出海面临非常多的挑战,“首先需要理解国外的游戏规则,前年的亚马逊封店潮就是一个反面案例,其次在海外建立团队,如何招聘、管理、激励海外员工,能否让他们理解中国企业的文化对我们都是很大的挑战,最后在海外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也是很有难度的,纯海外的供应商可能不能理解我们的需求,性价比也不高。所以,既懂海外市场,又懂中国出海企业需求的‘桥’公司就非常有价值。”

而在李述昊看来,抓住消费者层面是解决中企出海“水土不服”的一大法宝。“从整个产业链来看,离消费者越近,品牌的溢价越高,整个企业的利润就越高,企业对整个产业的控制力度和控制能力也越强。”李述昊说,对于当前变化激烈的国际形势来说,消费者认知强的品牌也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当消费者离不开你,才是企业出海能够对抗各种挑战最大的制胜法宝。”

图片

中国出海品牌正越来越受到海外消费者关注。

从这个角度,李述昊认为当下正是中企出海的一大好时机。“我们观察到尤其是近三年来,国内外电商规模增长都非常迅速,消费者的心智正在向线上迁移,随之也带来购物能力的迁移,增长非常迅速。”在海外市场快步迈向数字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出海行业能够更加直接地触达消费者,这一转变正是曾经在中国市场发生过的。目前全球数字营销市场,美国全球化企业每年的投入是中国企业的10倍,结合中国市场过去十年数字化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手段,李述昊认为中国企业在全球数字化营销的市场规模还有十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从爱好出发投身国际化创业

流程自动化+大数据构成底层壁垒

相比突破某项“卡脖子”技术,服务出海企业听上去似乎技术门槛不高,行业中也有大量不到10人的小微企业。不过能把企业做上500人规模,被评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并不多见。在这条赛道上,此前已跑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汇量科技,而钛动则被视为赛道上另一个有力的竞争者。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钛动科技总部见到了这家公司十分有激情的创始人。

在访谈所在的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不少吉他乐器和海报,这是李述昊在上大学期间的爱好。“当时就喜欢玩乐队,对国际化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也一直想做国际化的事。”

李述昊出生于1989年,今年还不到35岁,但在移动互联网出海领域已是一个“老兵”。从天津大学毕业后,他先是来到深圳华为,进入了支撑国际化业务的部门,随后在2012年进入UC,成为UC浏览器海外版的第一批成员,后来又到阿里巴巴做电商的全球化业务。“可以说一路走来都是全球化相关,创业自然而然也是在这个领域,我也比较喜欢体验全球不同的文化和习惯,乃至商业思维,各个国家都很不一样,很有意思。”

在看到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需求之后,李述昊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方式来解决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增长问题。

“原来中国企业想在海外卖货、打造一个品牌有多困难?”李述昊介绍,例如一家在广东做化妆品国际品牌代工的企业,当它自己想开展东南亚业务时,从市场调研,到产品本地化设计、再到物流仓储、最后到市场推广、广告投放,整个过程“没一两年下不来”。

而如今这些流程的绝大部分都能由技术自动化解决。“原来可能要一个半月企业才能拿到一份调研报告,一年时间企业才开始卖第一件货,而通过技术赋能现在可能只需要一天企业就能看到上百份调研,要不了两周就能把产品定下来,一个月就能开卖了。”从一年到一个月,国货出海的效率可以提升十倍不止。

在这一过程中,钛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壁垒。一是商业流程自动化,建立起把企业商品卖到海外去这个过程中每个节点的标签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大数据和算法。据李述昊介绍,作为连接中国商品和全球化用户的桥梁,现在公司每天都要处理万亿级的交易数据,“这种海量的数据靠人工不可能处理得过来。”因此公司技术团队需要不断迭代优化算法,来从大数据中挖掘出能让出海商业流程变得更顺畅的办法。

图片

钛动科技获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认定。

据悉,目前钛动科技研发人员占比约30%,组建了一支业界顶尖的研发队伍,由拥有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科技公司工作经验的大数据BI分析专家、Ad Tech & Market Tech专家、算法专家、互联网架构师带领。公司的产品系统均为自主研发并已取得相应的知识产权,目前拥有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累计超过180项。

“我觉得钛动的不同之处就是它建立了很多壁垒,它在业务增速、收入体量和利润方面表现出色也是与此有关。”在谈及投资钛动的理由时何川表示,钛动科技在中长尾媒体资源、营销大数据和AI智能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此外,企业家和团队非常年轻,能快速学习和适应环境和科技的变化。

南都·湾财社记者持续调研发现,通过在一个行业环节持续深耕,用技术创新不断构筑起行业壁垒,正是专精特新企业共同的生存发展之道。在积累起多项壁垒形成行业竞争优势之后,李述昊希望借助AIGC的技术能力,实现新一轮领跑。

探索AIGC赋能出海服务

让中企从“看得到”到“看得起”

“我们大概是行业内最早进行AIGC应用场景落地的企业。”9月22日,钛动科技在广州举办的“2023年中国企业出海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上发布了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的“创意云”产品。李述昊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这将开启科技赋能国货出海的下一阶段,而钛动科技希望成为这条道路的开拓者。

图片

钛动科技“创意云”产品演示。

在“创意云”产品演示中,以李述昊为形象的“数字人”可以无师自通马来西亚语、西班牙语等各种语言,成为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带货主播”来介绍产品。而类似的“数字人”形象还有很多,企业主只需在平台中进行基本的鼠标点击、文案输入操作,就能快速生成一个面向海外当地市场的带货视频。同时,平台还可提供产品对应的视频素材以及文案推荐、高热度视频内容AI拆解翻译等,因此可以让企业主模块化地生产内容。

在李述昊看来,推出这个产品的目的是把中国企业出海赋能这件事走到下一阶段,即从“看得到”到“看得起”。

“之前我们做出海企业服务的时候其实卡在了一个关键节点上。” 李述昊说,基于流程自动化、大数据和算法,固然可以提高曝光度,为企业匹配目标消费者群体,即“看得到”。“但是看到什么?”又成了问题,只有让消费者看到真正有吸引力的内容,才能让这个链条最终跑通。

为此,李述昊也在公司内部搭建了内容创意团队。据介绍,在钛动科技如今约500人的团队中,有约100人是做创意内容相关的工作,这种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不少直接从事该行业的创意、广告公司。

但李述昊很快发现,这条路走下去,人力成本将是大问题。“我们想帮助更多的企业变成全球化品牌,但说实话我帮不了。我们今天是500人,要想把所有产业链都升级成品牌,可能需要五千人、五万人,公司可能也会变成一家咨询公司、广告公司而不是一家科技公司,这不是我想要的方向。”

图片

AIGC有望让品牌打造成本和全球化成本大幅降低。

而AI大模型让李述昊看到了机遇,当AI能够创作内容,能够让创意内容的成本大幅降低,这个环节就也回到了科技公司的跑道上。据钛动科技产品总监介绍,现阶段,AI技术已经全域赋能钛动科技营销链路,覆盖AI策划、AI创意生成和AI智能投放,并透过智能数据分析训练垂直模型,反哺AI出海产品及服务,打通营销全链路数据,闭环赋能出海增长。

不过,如今的AIGC距离能完美胜任这项任务还有不小的距离,例如对于品牌来说,个性化是基本属性,而AIGC内容目前还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许多“标准化”的痕迹。“一步步来,我很认同说短期内不要高估技术,但长期绝对不能低估技术。”李述昊对此持乐观态度,与此同时,他也希望通过与科研力量的合作,让这条路走得更有基础。

在当天的活动上,钛动科技、琶洲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和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正式签约“人工智能出海营销战略合作”。据介绍,三方的技术合作面向了未来至少5年的需求,将在AIGC赋能出海营销领域展开长期的产学研合作。

“如果100分是满分的话,现在我最多能给这个产品打20分,这确实是刚刚开始。”李述昊说,不过他一贯认为,市场是技术迭代升级最好的训练场。“我认为我们做这件事的优势就是直接面向应用场景,而不是先拿出技术,再去找场景嵌套。AI做出来的内容有没有更吸引消费者,有没有让企业的效率更加提升,将是我们产品快速迭代最直接的动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出品:南都·湾财社 科创工作室

编辑:徐劲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粤链尖点”·专精特新企业深观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