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9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会上指出要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那么志在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东莞,在新型工业化路上如何作为?
9月27日,“数智湾区2023”系列座谈会在东莞松山湖举行,参会嘉宾以“电子智造3.0:小巨人、数智化、全球化”为主题,为东莞推动电子智造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建言献策。
电子智造肩负东莞推进新型工业化重任
从1.0围绕华为系、步步高系等龙头构建产业链,到2.0加快实施智能化战略,东莞电子智造实现从传统“世界工厂”到“智造之城”蜕变,但电子智造3.0该怎么走?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四级调研员刘瑜分享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东莞经验”,“未来三年将发出不少于30亿元奖励或补助,推动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大技改”。东莞松山湖管委会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梁锦明介绍,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松山湖聚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形成数字经济“松山湖模式”。
普华永道咨询服务(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指出,东莞数字经济总产值到2025年要达到1.3万亿,比2022年底产值翻倍,“电子智造作为东莞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产业,应肩负起 ‘翻倍’的重任。”
王斌强调,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数字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制造企业急需找到转型的最佳路径和最快速度。
可借鉴长三角资本赋能制造业经验
本次座谈会邀请了长三角和大湾区的专家、企业“梦幻联动”,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产业链数智化、资本赋能、合规出海四个主题进行研讨。
与会嘉宾提到,无锡和东莞有多个相似之处。无锡有小巨人234家,排名江苏省第二,东莞小巨人172家,排名广东省第三;处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赛道的小巨人企业,无锡的比例是52%,东莞也接近50%,表明电子智造是两个城市数字经济的重点赛道。值得关注的是,无锡上市小巨人合共52家,上市率为22%;而东莞上市小巨人22家,上市率11%。
企业代表指出,资本赋能是东莞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加强的。上海对长三角制造业的赋能作用明显,如设立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针对性产业专项基金赋能科创企业并“陪伴成长”。建议东莞为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大量的产业资本和技术支撑。
采写 南都记者 梁锦弟 受访者供图
编辑:梁锦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