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半个多月,跨越数万公里,9月30日,广东省“送医上岛-光明行”医疗队圆满完成赴南太平洋岛国的医疗任务,凯旋!期间,医疗队为斐济、基里巴斯两国共93位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复明手术,受到当地政府、医疗机构和民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
斐济日报:
“送医上岛-光明行”让患者有了更美好的未来
9月14日,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陈伟蓉教授带领的医疗专家组一行7人,携带医疗设备和药械,奔赴南太平洋岛国斐济和基里巴斯开展“送医上岛-光明行”活动。
据悉,这也是广东省援外品牌项目“送医上岛”在受疫情影响暂停3年后,第一次赴南太平洋岛国开展“光明行”活动。此次活动共历时17天,为斐济和基里巴斯两国93名患者实施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时还向当地捐赠了一批医疗仪器和物资,助力提升当地医院眼科能力建设。广东省从2012年开始派遣医疗专家组远赴南太平洋岛国开展以“光明行”“口腔保健”“中医康复”“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等为主题的“送医上岛”医疗巡诊项目。其中,“光明行”是开展时间最长,成效最显著,最受欢迎的一个项目。
陈伟蓉是我国著名眼科专家,从事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及防盲工作30多年,从2013年以来先后10次远赴瓦努阿图、斐济等8个南太平洋岛国开展白内障义诊手术,16次参加援外“光明行”活动。她还带队建立了中国-马尔代夫眼科中心,这也是中国在国外援助开设的第一家现代化、标准化的眼科中心。十年间,经她手术复明的国外患者超3000例,成功率100%,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
本次“送医上岛-光明行”活动也同样圆满出色。在斐济,陈伟蓉带领医疗专家团队一天内完成28例手术;在基里巴斯,医疗队两天完成了所有的门诊和手术。当地护士惊叹地说,两天内为这么多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手术,这在基里巴斯历史上从未有过,广东医生几分钟就能完成一台手术,太不可思议了!
斐济、基里巴斯地处低纬度,日照强,白内障高发,且医疗资源匮乏,很多患者白内障已到过熟期却仍然得不到及时医治。患者Balellevuk 先生居住在斐济一个离首都很远的岛屿Gan Island,他患葡萄膜炎白内障,曾经做过一次白内障手术却失败了,所以这几年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得知中国医疗队过来,一个好心的斐济医生打电话告诉Balellevuk:“最好的医生要来斐济了”。于是老人家抱着一线希望,在子女的陪同下坐了5小时的轮渡和4小时的汽车赶到首都。9月17日,陈伟蓉教授为他做了白内障手术,术后立刻重见光明,老人家兴奋得像个孩子,拼命地拉着中国医生合影。
还有一名双目失明多年的基里巴斯患者Lobi,体重达200多斤,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十分复杂。术前,专家们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做好各种预案。9月24日,5名广东医护人员奋力将Lobi抬上手术床。手术中,Lobi呼吸比较急促,陈伟蓉教授一边冷静地进行手术操作,一边催促助手加快速度配合,快些!再快些!几分钟后,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室内情不自禁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第二天,当医生为Lobi揭开蒙在眼睛上的纱布,她很快在人群中找到多年来不离不弃对她细心照顾的丈夫,抱着丈夫激动地哭了起来,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在场的所有人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送医上岛-光明行”医疗队向汤加鲁中央医院捐赠医疗设备与物资
还有的患者属于超硬核、小瞳孔,手术难度大。面对每一位病人,广东医生团队都精益求精,慎之又慎,精心研究制定手术方案,合理安排人手,凭借高超的技术,医者仁心的大爱,沉着应对,顺利完成了93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所有患者重获光明,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9月19日,斐济日报等多家当地媒体报道了来自中国的“送医上岛-光明行”医疗队帮助当地患者成功施行眼科手术的情况,报道中说:“一些年轻患者曾是家人的希望,但因为眼睛疾病而错失了美好未来。‘光明行’不仅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提高了生活质量,还改变了他们和家人的命运,让他们有了更美好的未来。”中国驻斐济大使周健说,“送医上岛-光明行”帮助了很多患者,也增进了中国人民和斐济人民的友谊。“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让我重燃对人生的希望,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感谢中方对斐济的慷慨援助,祝愿斐中友好地久天长”,斐济CWM医院(斐济殖民战争纪念医院)的一名患者激动地说。
广东医生:
患者喜悦的歌声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南太平洋岛国、“光明行”,一听就特别美,让人想起阳光、沙滩、海浪……事实上,医疗队的工作绝非想象中的浪漫和轻松,而是充满各种困难和艰辛。
且不说要克服时差对身体的影响,第一时间投入工作。也不说因饮食的不习惯,队员们一半时间的伙食都是以吃方便面和麦片为主。为了应对所有情况,尽最大可能准备周全,每次医疗队要携带大量的医疗设备和药械,因此所有的医疗队员既是医生护士,又是搬运工、清洁工、修理工、翻译、担架员……能文能武,可盐可甜。
此外,斐济和基里巴斯等南太平洋岛国医院设施设备简陋,经常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9月21日,当“送医上岛-光明行”医疗队到达基里巴斯时,发现2019年从国内运过来的显微镜因保管不当已经发霉了。而且由于连续多天下雨,手术室和门诊外面全是积水,卫生条件不太好。在各方支持下,陈伟蓉教授一边想方设法协调国内安排工程师抢修关键设备,一边带领医疗队对手术室和门诊环境来了个彻底的大扫除。专家们用拿手术刀的双手拿起扫把、拖把、抹布,从天花板到墙壁、地板,连空调滤网都不放过,以最快速度、最严格标准对当地医院手术间进行了彻底的清洁消毒。7位医护专家组成的“清洁队”,奋战一天,收获了一大袋垃圾,也收获了基里巴斯最漂亮清洁的手术室。幸运的是,通过国内工程师纪工的清洁维修,显微镜终于可以使用了!专家“清洁队”闻讯高兴地跳了起来,终于可以开工了!
体力上的辛苦都不算什么,更难忍受的是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护士蔡玥的儿子刚刚2岁半,正是粘妈妈的时候。每次视频时,儿子都奶声奶气地问蔡玥:“妈妈,你到白云机场了没有?到了没有呀?”每次听孩子这么说,蔡玥都强忍着思念,笑着告诉儿子,快了快了。但白天看到跟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时,这种思念就更加难抑,恨不得此刻就到白云机场了,一定要把小宝贝搂在怀里,好好地亲一亲。
陈伟蓉教授正在为斐济白内障患者做手术
在医疗队出发前,王琦玮医生的父亲突然生病住院了。但各种手续都办好了,一时间也找不到人来替换,琦玮还是坚持出发了,心里却时刻牵挂着父亲的病情。就在回来前两天,晚上视频时,当得知母亲也累病了,两个孩子也都发烧了,只有先生一个人在照顾老老小小时,琦玮终于忍不住偷偷地大哭了一场。但白天大家安慰她时,琦玮还是微笑着让大家放心,“谢谢!一切都会顺顺利利的!”
本次“送医上岛-光明行”活动还正值中秋佳节,医疗队员们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望着海水天涯共此时。
是什么让医生们克服种种困难还是愿意坚守呢?陈伟蓉教授笑着说,因为我们在这里有很多“亲戚”和“粉丝”。
斐济CWM医院的眼科主任Dr. Saha 是广东“送医上岛-光明行”医疗队的老朋友了,今年他已经退休,却还是这里的顾问。得知医疗队过来,他一大早就赶回医院。四年没见的老朋友相见,Dr. Saha和陈伟蓉教授都特别兴奋,他们共同回顾从2015年广东送医上岛到斐济CWM医院(斐济最大最好的公立医院)开展“送医上岛-光明行”的历程和活动的点点滴滴。Dr. Saha非常感谢中国给予斐济人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期待医疗队再来,特别是希望在人才交流和培训方面加深交流与合作。还有一位眼科医生说非常想念中国医生,特意带着女儿买了一个大比萨来看望医疗队,第二天又带来了蛋糕。“从早到晚,Dr. Saha陪伴了我们一天,我特别感动。其实各国人民的心都是相通的,我们的好他们都感受到,我们也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和感谢”,陈伟蓉说。
Dr.Shereen (医生)是CWM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2017年她看到陈伟蓉教授在她们医院一人一天完成68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就特别佩服。这次在斐济两个手术日都是周末,Dr.Shereen从早到晚都在手术室认真观看每一台手术,顺便做斐济方言的翻译。她是陈伟蓉教授的一个小“粉丝”但她更渴望成为陈教授的学生。
手术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两位患者,术后立刻重见光明,非常开心。她们激动地亲吻陈伟蓉教授的手和脸,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谢。
在基里巴斯,手术前失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两位阿姨,术后立刻重见光明,非常开心。她们激动地亲吻陈伟蓉教授的手和脸,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谢。陈教授开心地说:“我又多了很多亲戚了。”
9月26日上午,中国广东“送医上岛-光明行”医疗队在基里巴斯卫生和医疗服务部汤加鲁中央医院举行隆重的物资捐赠仪式,向当地捐赠了一批医疗物资和设备。基里巴斯卫健委常务秘书长特韦亚表示,感谢中国广东“送医上岛-光明行”医疗队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感谢中方援助医疗仪器和物资,期待继续深化两国医疗合作。
在医疗队离开基里巴斯时,重见光明的基里巴斯患者们情不自禁地用民族语言唱起了当地著名的歌曲《Thanks Giving》,术前因失明而目光呆滞的老人们术后容光焕发,用歌声表达他们重见光明、重获新生的喜悦之情,和对中国政府、中国医生衷心的感谢。
“患者喜悦的歌声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陈伟蓉说。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粤卫信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