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调解工作会议:加强队伍建设,专职人民调解员应配尽配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3-10-09 11:43

南都讯 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10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调解工作会议。记者从会议获悉,2022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494万件(含人民法院委派委托调解成功675万件)。

图片

10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调解工作会议。

去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各类纠纷1494万件

南都记者了解到,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在我国,调解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等不同类型。

记者从会议获悉,2022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494万件(含人民法院委派委托调解成功675万件),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创新制度机制方面,各地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普遍出台加强诉调、警调、访调等衔接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有的地方开办电视调解栏目、研发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的调解服务。

此外,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各地巩固村(社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建设成果,医疗、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物业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不断规范,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和重点领域、重点单位的调解组织网络。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展到69.3万个。在大多数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开展律师调解试点工作,建立律师调解工作室(中心)1.3万个。目前,全国共有人民调解员317.6万人,其中专职调解员41.2万人。

图片

7月13日,在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共享法庭”,工作人员连线临安区法院调解处理一起邻里纠纷案件。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抓好基层、行业专业领域、涉企矛盾纠纷调解

会议提出,要抓好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紧盯基层,抓住邻里、婚姻家庭、山林土地、房屋宅基地、征地拆迁等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矛盾纠纷,坚持法理情相结合,及时就地妥善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不上交。

同时,会议提到,要抓好行业专业领域矛盾纠纷化解。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疗、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物业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继续向消费、旅游、金融、保险、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拓展。会同有关部门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联动机制,结合灵活就业特点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此外,会议还提到,还要抓好涉企矛盾纠纷化解。发挥企业调委会和各类商会调解组织作用,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化解矛盾。加强商事调解特别是涉外商事调解工作,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和各地自贸区等建设。

 

建立司法部与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对接机制

在加强调解组织建设方面,会议提出,要按照人民调解法和《全国人民调解工作规范》等要求,以村(社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重点,配齐配强调解力量,切实做到依法普遍设立、人员充实、制度健全、工作规范、保障有力。

同时,要聚焦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重点、新兴领域,因地制宜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确保依法规范。要大力推进商事调解组织建设,鼓励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商事调解组织,加大投资、金融、证券期货、房地产、知识产权等领域调解服务力度。要推进在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协和有条件的律所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打造一批行业认可、群众信赖的调解品牌。

会议透露,目前,司法部与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共同推动建立“总对总”对接机制。要加快推进矛盾纠纷非诉化解平台和全国调解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与最高人民法院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全国调解工作信息平台将整合人民调解、律师调解信息系统,完善在线办案、视频调解、类案推送、电子签章等功能,实现全国调解业务“一网统管”“一网通办”。

会议还提出,要强化科技赋能,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矛盾风险的动态智能感知、科学精准分析,为党委、政府科学研判和决策提供依据参考。

 

实现专职人民调解员应配尽配,建立常态化分级分类培训机制

在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方面,会议称,要按照《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尽快实现村(社区)、乡镇(街道)调委会等专职人民调解员应配尽配,注重从退休法官及其他政法干警、各类法律服务工作者、社会专业人士中选聘人民调解员。要加强律师调解员队伍建设,建立青年律师参与调解机制,组织青年律师特别是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机构实践锻炼。

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培育发展国际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商事调解员队伍。要建立常态化分级分类培训机制,加大对调解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调解员化解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的专业能力。要加快推进调解员职业化进程,以调解员纳入职业分类为契机,建立健全调解员资质认证、等级评定、职业水平评价等制度。要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完善调解员行为规范,教育引导调解员严守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

 

加强诉调、访调、警调等对接

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覆盖领域广、涉及类型多,既有公益性、也有市场化,会议提出,当前要把律师调解、商事调解作为工作重点。要扩大公益性律师调解覆盖面,建立健全律师调解机构设置、人员资质、案件办理、服务收费等工作规范。司法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规范商事调解工作的政策措施,推动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商事调解制度规则。

在协调联动方面,会议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 推进诉源治理的意见》提出,要夯实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加强诉前引导、及时分流案件、依法受理调解。同时要深化访调对接、警调对接,探索检调对接。

会议还提到,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调解协会、律师协会等要深入基层开展常态化调研,破解调解工作面临的体制性、机制性、瓶颈性问题,汇聚各类研究平台、高校和专家学者力量加强理论研究,为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调解制度、推进调解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实践探索。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