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该行动计划分别从计算力、运载力、存储力以及应用赋能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5年发展量化指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在计算力方面,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
在运载力方面,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间基本实现不高于理论时延1.5倍的直连网络传输,重点应用场所光传送网(OTN)覆盖率达到80%,骨干网、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SRv6等创新技术使用占比达到40%。
在存储力方面,存储总量超过1800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30%以上,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100%。
在应用赋能方面,围绕工业、金融、医疗、交通、能源、教育等重点领域,各打造30个以上应用标杆。
此外,行动计划还在完善算力综合供给体系、提升算力高效运载能力、强化存力高效灵活保障、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促进绿色低碳算力发展、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六方面部署25项重点任务。
最后,行动计划提出四项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统筹联动、加大金融支持、深化交流协作和强化平台支撑。
据行动计划介绍,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主要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算力基础设施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等特征,对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赋能科技创新进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社会高效能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加强计算、网络、存储和应用协同创新,推进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算力对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制定上述行动计划。
据了解,早在今年7月,在2023中国算力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就对这一行动计划进行了“预告”。其指出下一步,工信部计划结合算力行业最新发展情况,出台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提升算力综合供给能力。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浪潮信息、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数据显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点,数字经济和地区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3.5‰和1.8‰。近年来,算力产业成为我国数字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来推动算力产业的发展。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发改高技〔2021〕709号),明确提出布局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在新基建和“东数西算”工程的指引下,我国算力基础设施的发展呈现“两超一多一融合”发展态势。具体而言“两超”包括中心算力“超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的算力集群;边缘算力“超分布”,不断向近场及现场延展以满足实时性业务需求。
“一多”即是算力内核“多样化”,智算建设进入高峰期,近两年全国新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超20个,超算商业化进程不断提速。“一融合”则为算网多要素“融合发展”,算网融合一体发展理念在业界达成广泛共识,并受到国际科技巨头、海外电运营商和云服务商的重点关注。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指出,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其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要着眼长远,精准发力,为今后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算力发展谋好篇、布好局。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孔学劭 实习生 朱可轩
编辑:孔学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