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霍凯盛:用手绘古地图定格澳门记忆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10-09 20:52

图片

编者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澳门应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澳门除以博彩旅游业闻名于世外,也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最长久的地方,有超过四个半世纪的历史,沉淀了大量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澳门还获得了多项国际知名的荣誉,例如“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遗产名录》,澳门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向世界展现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文化面貌。

近年来,澳门文旅更是动作频频,大手笔推出“艺文荟澳”、澳门艺术节、中葡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用文化助推城市发展。澳门文化的“发力”,让人看到了澳门适度多元发展的决心。

那么,澳门文化如何助推澳门城市发展?澳门文旅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地位?澳门人如何通过文化强澳,讲好澳门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南都系列访谈“文化澳门”。

图片

日前,“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3”本地艺术家邀请展在澳门文化中心一楼“‧ART空间”举行,展出君士坦丁、吴卫鸣、梁蓝波、陈显耀、黎雪颖和霍凯盛等六位澳门艺术家就本届“艺文荟澳”主题“命运的统计学”所创作的全新作品。

其中,霍凯盛的全新创作大型针笔纸本绘画《文艺复兴》展示了“地圆说”与“地平说”地图,其精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图片

《文艺复兴》

只见,《文艺复兴》上还有古装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站在一起。霍凯盛介绍,上面的人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艺术家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大航海时代航海家达伽马, 还有中西方交流贡献较大的徐光启,中国人的形象按照当时欧洲人笔下流行的中国人画法刻画。中西方人站在一起讲述澳门故事, 代表他们直接或间接 参与了中西文化史, 共同推进并构建出人类的文明史。

图片

霍凯盛

生于1990年的霍凯盛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以绘制仿古地图的方式描摹澳门的风土人情,时光变迁。他曾经在意大利佛罗伦斯Le Murate当代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Casa degli Artisti di Milano、葡萄牙东方博物馆办过展览。

目前,霍凯盛已经画了300多张与澳门有关的仿古地图,他感慨澳门近年来的变化非常大,“不停在填海,变化非常大。当变化那么大的时候,它会消逝,所以我用我的画笔、纸张把它画下来。在画的时候也是一个怀念的过程,就算这个地方没有了,也会留一点痕迹在画上,就是做一个记录,创造那个记忆在里面。”

他通过将老式地图同现代建筑相结合,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艺术风貌。今天,中国艺术如何走向现代,是否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现代,以什么样的姿态融入世界艺术,霍凯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文化澳门第一期,南都记者独家专访了霍凯盛,一起来感受他的思考和艺术之路。

谈创作

关注澳门的文化历史,用现代的工具和过去对话

记者:为什么会画仿古地图?

霍凯盛:大概十年前,当时澳门变化很快,我就很好奇,想知道这个城市过去究竟经历过什么,这个城市以前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我开始翻一些老的资料,找那些历史文件,发现以前的资料很多都是用葡萄牙语写的,我看不懂,但是我看到以前澳门的照片,按照那些图像去分析,可以看到以前那个地方的外貌,这就很有意思。像你想要了解一个人,你会跟他聊天,我想要了解一个地方,我也会跟它聊天。我聊天的方式就是翻开它的文献,找它过去的资料,最后画下来,跟那个地方聊天。

图片

记者:你目前创作的主题和内容都是什么?

霍凯盛:以前会比较关注澳门的历史文化方面,后来就慢慢延伸到了大航海时代。比如说我这一次的参展作品,主题叫做《文艺复兴》,就是因为文艺复兴跟大航海时代的时间也是重叠的。

记者:你的画作都是很细很精致,你的创作工具是什么?

霍凯盛:代针笔,就是那些建筑师画建筑图的针笔。因为画这个线要很稳定,我用建筑师画图的针笔来绘图,因为我的画要表达那种很理性的东西。像我画文艺复兴,那个年代的时间、数学、科学,就是我喜欢的那种手工、工艺的感觉。所以就用很理性的笔触,去画那个画面。

以前我们不知道对方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时候,我们可能都是透过他们的游记、出版的刊物去了解对方,了解另外一个世界。因为我的灵感很多都是来自那些文献,所以就用代针笔去模仿以前的铜版画地图,就是用现代的工具去模仿过去,也是跟过去的一个对话。

记者:你的图纸需要什么特殊处理吗?

霍凯盛:前期准备的时候,我会泡纸张的颜色,就是用茶叶、丙烯,把它变成比较旧的效果。因为我是想要一个假的历史,这种伪造的一个假的历史感觉,就是把现代的东西,挪用历史的元素。我会用厚一点的水彩纸,颜色干了之后在上面打稿,然后就按照之前找到的一些资料,开始画画。

图片

记者:制作一幅作品大约要多长的时间?你坐下来画的话,一天要画多久?

霍凯盛:主要是看大小,通常几个礼拜到几个月这样子,因为前期要找很多资料,我的画都比较写实,我需要一些图像去参考,也需要一些文献历史的资料。找完资料,再画画。如果开始动笔,现在大概每天画八个多小时,以前是超过十一个小时每一天。

记者:这样的工作好像绣花一样,会不会很影响视力?

霍凯盛:我大概画了10年左右吧,中间因为眼睛的原因去医院很多次了,眼力消耗非常大,眼药水都用了很多了。没办法,自己喜欢,是我的专业,这个也是我的自信,所以很矛盾。你高度专注去画画,就很难抽出来。当你专心的时候就不想离开,也就想一直画下去。这样子其实对身体,不光是眼睛,损耗都很大。

记者:看到这些地图就很想用放大镜去看,您画的时候为了展示一些小的细节会用上放大镜画吗?

霍凯盛:不会,曾经我眼睛受伤的那段时间,我身边的朋友,我的老师就特意买了一个很大的放大镜给我画,可是后来发现反而更累一点。因为它放大了以后就是折射,有点歪,画画可能要重新再去习惯。所以还是没有用。

记者:你有一幅作品《香山岙里巴》,参考了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你的艺术有影响吗?

霍凯盛:有点影响。因为我是读西画和雕塑,所以我对中国的水墨不是很熟悉。汤显祖当年在创作《牡丹亭》时曾游历澳门,更在作品中提到了澳门。根据这样一篇文章,我好奇当时澳门的景象,就像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因此有了作品《香山岙里巴》。

西方以前的宫廷画师郎世宁学国画,把西方的绘画技术中国化,那个融合的过程是我最感兴趣的。还有中国画的卷轴、构图,还有形式上面的东西比较吸引我。这些都是西画没有的形式,这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我也会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上。

图片

《香山岙里巴》

记者:这一次的委托你画的是美高梅。是不是像澳门的一些大的酒店其实都收藏了您的作品?

霍启盛:没有,曾经有合作过的有银河、葡京、美高梅。澳门特区政府、澳门文化局等机构也收藏了我的作品。

记者:观众对你的作品的理解和反馈怎么样?

霍凯盛:可能因为我的画比较容易读得懂,跟澳门也是有点关系,基本上观众 的反应都是有点共鸣的,能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谈艺术生涯

曾经不自信和浮躁,慢慢让自己沉淀下来

记者:你的画画生涯中有没有一些特别有启发性或者难忘的经历?

霍凯盛:画画不是很平坦很舒服的一条路,尤其在澳门。我刚开始画的时候,在 2010 年左右,澳门的博彩业非常蓬勃发展。当时的氛围就是你不跑去赌场里面工作,你就是一个很笨的人,因为在那边可以赚到很多钱。可是你偏偏又选择去做创作,你的创作又不一定会有人欣赏,或者不一定可以卖到钱。

我读大学的时候,作品入选了意大利波隆那插画展览,能入选这个展览,可以称得上是获得了插画界的最高荣誉。当时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入选,打算毕业以后做艺术教育或者艺术行政的工作,或是其他的文员类。因为入选了这个展览 ,让我想要拼一下,试一下可不可以走纯艺术这条路。如果不行的话,那我 30 岁到时候再去做其他工作。

记者:你曾经获得第二届东方基金会艺术奖大奖,对你的艺术生涯来说,这个奖有什么样的意义吗?

霍凯盛:我人生卖的第一张作品,是在第一届东方基金会艺术奖。当时我没有拿到大奖,但是有人愿意花几千块买了那张画,把我的思维完全转变了。以前可能对自己的领域没有太大的自信,不觉得自己的作品可以走出去,结果在国外受到了一些认可;也不觉得自己的作品可以卖到钱,然后又卖了。后来还有一些机构定制,这些都是对我很大的认同。

到了次年第二届,我获得了东方基金会艺术奖大奖。那一年,我的作品到了葡萄牙那边做了个人展览,也让我去驻创,在那驻留了一个多月。那是我第一次在国外做个人展览。

图片

东方基金会获奖作品

记者:你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你有没曾经动摇过,想去做更赚钱的赌场相关的工作?

霍凯盛:坦白说我真没有,可是我身边的中学同学很多去了赌场工作。赌场有很多外快,碰到以前的同学或者是以前的一些朋友,他们会聊到赌场的收入,原来他们一天可以赚到那么多钱。你可能卖了一年或者半年的画,好像也卖不了那个价格。你心里面会有比较,也会很不平衡,就是你那么用功,去探索,去发掘自己的路,但没有人跟你说1加1就一定等于2,艺术没有公式。它不是工厂生产那样,没有人知道答案。你会蛮不平衡的,所以自己心里那一关也是要过的。

记者:刚开始的时候,你会有这样的感觉,说和以前的同学的差距很大,那现在应该就没有了吧?

凯盛:近几年没有了,我的努力慢慢被认可,收入也慢慢提高了。疫情之后,你会看到很多东西可以沉淀下来,比如艺术。在创作的过程里面其实也是有一些难过或者不开心,就是有起有落,一定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可是总体来说我是很开心自己可以做到最喜欢的事情。最主要是因为我觉得我的创作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会觉得很幸福,那种幸福是买不到的。但也有低潮,或者是创作上面不顺。可是总体回头看一下,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很开心。

图片


记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你有最低潮的时候吗?

霍凯盛:就是身体不好的时候。当我画得正入佳境的时候,突然发现起床的时候,眼睛很痛,自己也不能去医院了,还要叫家人或者朋友送你去医院。因为以前长时间画画,眼压很高,眼角膜也受过伤。最难过的是那个医生问我,你是做什么工作?那么年轻,不会是这样子啊。那个医生很意外,我就跟他说我是画画的。医生就说不要熬夜啊,对眼睛不好。眼睛的眼角膜就算愈合了以后,也会有一个疤痕,你再这样用眼睛,还会复发。当时我内心很挣扎,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已经踢到 8 强或4强,有着很好的机会,可是你的腿受伤了,你怎么踢?

如果我不画了,我当然可以做其他工作,可是不是真正的我了,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就好像不能再追梦了。所以,我还是坚持画。

记者:你有根据医生的建议,做什么样的调整吗?

霍凯盛:通常是复发那几个月或者是大半年那段时间会自己调整,当眼睛恢复了一段时间,又会继续创作。

谈澳门文化

希望作品能有更大舞台展现

记者:你希望你的艺术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影响或效果?

霍凯盛: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走得更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大家 100 年之后都可能变成尘埃,但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留下来,还有人会记得你的作品。下一步就是希望作品能走到更远的地方,去艺术的核心的地方。就是你的艺术不光是留在澳门,可能是留到其他不同的地方,就是到更大的舞台。就好像歌手,也希望下次的演唱会能到一个更大的舞台。

图片

霍凯盛在意大利米兰Casa degli Artisti di Milano的展览 

记者:今年澳门举办“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3”,还有举办挺多艺术类的项目。澳门的文化氛围,你感觉每年有什么样的变化?

霍凯盛:坦白说,我是蛮意外的。因为以前澳门对艺术创作是友善的,可是那种友善还没有形成到产业,或是形成到很深入了解那种程度。近两年,我会发现他们会愿意花更多的钱,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把自己跟艺术再拉近距离。就是你会看到有点不太一样了。

记者:你眼中的澳门和澳门人是怎么样的? 

霍凯盛:我眼中的澳门就是,不是一个大城市,人口、经济各方面竞争不大,大家会比较和谐一点。因为人很少,人情味比较浓的一个地方。当你竞争不大的时候,大家都会很享受安逸。

记者:你跟内地的交流现在多不多?你觉得大湾区的建设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霍凯盛:澳门美术协会组织我们每年去内地做义教,贵州、云南那些少数民族地区。每一年做完义教以后,也会有一个慈善的展览,会捐给艺术基金。在内地,还参与过联展或者博览会。

广州也来过很多次,因为我以前的老师黄家龙在广州美院毕业,他常常跑去广州那边。我好几个很熟的朋友,也都是广州美院毕业,所以会过去。曾经在广州有过展览,但并不多。可能我比较被动,比较少参与到。

记者:你对湾区艺术交流或建设有没什么建议或者期待?

霍凯盛:希望湾区艺术能百花齐放,凝聚一股巨大的艺术力量后,可以把艺术推广到更大更辽阔的舞台继续发光发热。

图片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梁栋

编辑:许晓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