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陕川交界处,地处南北过渡带,既具峰峦如聚的北国雄壮,又有烟雨空濛的南国灵秀,古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要地,今有“陇上江南”之美誉。
近年来,陇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甘肃绿色发展典范城市为目标,坚定不移大抓生态,着力推动生态陇南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互促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迈出了新步伐。近日,南都就有关话题采访了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
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左二)在工作中。陇南市委宣传部供图
南都:您曾提出“生物群落、生态氧吧”的观点,请谈一下,陇南如何整合、发挥这些优势,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
张柯兵:我在包抓联系的武都区裕河镇调研时,概括当地的特点是“生物群落、生态氧吧”,这也是陇南的优势。
“生物群落”主要是说陇南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和谐相处,达到了一种非常完美的平衡状态。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宝和600多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大熊猫数量占全国总数1/10);有自然生长树种13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珙桐、红豆杉等珍贵树种60多种,油橄榄、花椒、核桃等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有各类中药材种质资源2490多种,是我国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生物物种基因库。
“生态氧吧”主要是说陇南生态底色很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27%,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4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以上,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全省前列,市内很多地方负氧离子含量都在1.8万/cm3以上,高的地方达到3.8万/立方厘米,两当县排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第6位,这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
陇南市两当县云屏三峡自然风景区秋景。新华社发
另外,陇南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荟萃。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诞生,大秦帝国在这里发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这里创作,秦国第一陵园(西垂陵园)、汉代《西峡颂》摩崖石窟、三国“六出祁山”古战场、南北朝“陇南五国”遗址等文化遗产在这里星罗棋布,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全市有官鹅沟5A级大景区1个和4A级景区17个,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潜力十足。
近年来,陇南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把文旅康养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构建“大景区+全域游”总体格局,持续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努力打造如诗如画、美轮美奂、近悦远来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是加快推进大景区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官鹅沟国家5A级景区带动作用,加快武都万象、康县青龙山、礼县三国文化产业园、文县天池等大景区建设。文县天池与成县西狭颂景区已列入全省创建国家5A级景区计划,嘉陵江大峡谷、康县阳坝等按照5A级景区标准改造提升,文县碧口古镇、徽县泰湖风情园等加快创建4A级景区,力争“十四五”末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到50家以上,其中4A级以上景区达到23家以上。
秋染西狭颂。新华社发
二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坚持把文旅康养产业同城乡建设结合、同各类产业融合,全区域打造、全领域提升,逐步把陇南打造成为步步有景观、处处是景区、路路是风景、村村愿停留、全域可游玩的旅游目的地。坚持用新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乡村,注重保护与建设并重,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探索形成了“十重十不”的乡村建设经验和“康县模式”,全市建成2100多个美丽乡村,2个镇和20个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28个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树立“全季全时”理念,推出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戏水、秋季观叶采摘、冬季冰雪温泉、早晨看日出、下午品茗茶、晚上逛夜市等农旅、体旅、康旅、文旅、学旅新业态,做到让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三是全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渠道,启动“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好产品”等品牌创建工作,“南北过渡带·康养陇之南”将吸引更多人前来陇南旅游康养。
陇南市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房车营地。新华社发
南都:陇南正在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展情况如何,有哪些创新和亮点?
张柯兵:甘肃省委、省政府支持陇南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生态陇南绿色崛起指明了方向。陇南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设立工作专班,制定创建方案,科学设置目标,严格按照国家“两山”基地建设管理规程,编方案、列计划,分年度推进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基地创建有序推进。两当县2022年荣获全国第六批“两山”基地命名;康县今年7月被省上推荐为全国第七批“两山”基地待命名;徽县、成县、金徽矿业、宕昌官鹅沟大景区创建申报资料通过省级预审。按计划,宕昌县、成县、西和县2024年创建成功,文县、礼县、武都区2025年创建成功,陇南市力争2025年底创建成功。
4月6日,游客在官鹅沟森林公园鹅嫚沟景区拍摄雪景。一场春雪过后,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官鹅沟森林公园银装素裹,美不胜收。新华社发
二是模式创新亮点频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和模式。比如,宕昌县“红绿互促·文旅融合”的生态旅游新业态、金徽矿业“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的绿色矿山新模式、康县“美丽乡村·康养旅游”的山地旅游新业态、武都区“不负青山·橄榄油香”的油橄榄新模式,等等。2022年11月,在新华网主办的第八届绿色发展论坛上,陇南市《生态助推乡村振兴》《实践创新,探索陇南模式》2个案例入选“20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典型案例”。今年7月,美丽陇南建设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2023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峰会(合肥)发布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三是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环境污染防治、绿色产业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资源高效节能利用,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陇南市先后荣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2022乡村振兴绿色实践优秀城市”“20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
10月11日,在陇南市武都区一家油橄榄加工企业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将包装好的橄榄油码放整齐。金秋时节,甘肃省陇南市白龙江两岸的油橄榄渐次成熟,圆润饱满的橄榄果挂满枝头。新华社发
南都:甘川陕毗邻地区(九寨沟-武都)文旅环线战略联盟已经成立,请问发起成立联盟是基于哪些考虑?已经开展了哪些活动?今后将怎样与周边区域开展合作?对陇南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柯兵:甘川陕毗邻地区山水相依、交通相连、文化相通、民俗相近,长期以来交流频繁,在产业发展、流域治理、民族团结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特别是这一区域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秦巴山区、成都盆地交汇地带,文化遗产绚丽多彩、自然景观雄奇壮美、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是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汇聚交融少有的典型区域,打造文旅环线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区域协作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
经过前期广泛沟通、实地考察、精心筹备,9月20日,甘川陕毗邻地区(九寨沟-武都)文旅环线战略联盟正式成立,3省9市38个县区的代表和嘉宾出席了相关活动。我们隆重举行联盟成立仪式,签署《甘川陕毗邻地区文旅环线战略联盟2023武都宣言》,召开首届成员大会,推出5条精品旅游线路,高规格举办主题讲座,举办《万象情韵》等多场文艺演出,对外宣传推介重点文旅资源。高质量开展招商活动,举办文旅资源宣传暨招商引资推介会,签约项目16个,签约资金21.53亿元;开展特色农产品展销,三天时间线上线下销售1260余万元。广泛宣传推介,央视、新华网等30多家中央、省级媒体报道会议盛况,累计发稿60余篇,全网点击阅读量超3000万人次,得到了广泛赞誉。
这个联盟涉及甘肃陇南、天水、定西、甘南,四川广元、绵阳、阿坝,陕西宝鸡、汉中等3省9市的38个县区,总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1134.11万人,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基础坚实、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下一步,我们将从三方面提升合作质效。一是加强互学互鉴。分享各自在产业发展、产品开发、市场运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互学互鉴、互动互助,进一步增强战略联盟凝聚力影响力。二是壮大主导产业。以文旅康养为纽带,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区域融通、产业融合、要素融汇、项目融入、品牌融创,共享资源信息,共推精品线路,共建产业园区,合作研发产品,协同宣传推介,联合执法检查,扩大“朋友圈”、端牢“金饭碗”。三是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定期会晤、专项合作等机制,共谋发展路径、共推发展模式、共享发展策略、共创优质品牌,促进政策、人才、市场等要素共享畅通,全面构建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区域协作典范。
联盟的成立,对陇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将更好地把区域内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推出一批特色鲜明、一程多站、适销对路的精品线路,促进毗邻地区互推优惠政策、旅游信息、客源市场,有力助推文旅产业抱团发展,不断提升陇上江南知名度,共同打造文旅品牌。另一方面,将加速陇南向南开放步伐,深度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有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读陇南
截至目前,陇南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4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7个、3A级旅游景区21个、2A级旅游景区5个。
2023年1-9月,陇南市累计接待游客2658.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8.59%、165.13%,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31.69万人次、旅游收入51.4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4.36%、169.9%。
预计到“十四五”末,陇南市旅游总人数将达到3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90亿元,文旅康养游客人均消费达到1000元以上,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编辑:陶新蕾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重新发现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