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业的产业园如何宜居?解码广州这座非典型“产业社区”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3-10-20 10:23

晚上7点,创新大道两侧车流加速涌动。由这条路铺开的交通路网,连接着区域东西两边,自空中俯瞰,尽是高楼、商圈、食肆和通明的街灯,巷陌之间行人如织,俨然一派繁华图景。

第一次驱车经过此处,一定会恍惚以为自己来到了广州市中心。但周围遛着狗儿的居民会告诉你,这里其实是广州东部“最低调的行政区”——增城区。身后那两栋双子塔一般的百米摩天工厂,则是增城区近年崛起的工业4.0园区标杆——宝盛国际ICC创新中心(下称“宝盛国际”)。

图片

宝盛国际ICC创新中心。图源:宝盛国际

这座占地超13万平的产业园区拥有着诸多光环。它是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广州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园区,还是广州“攻城拔寨”重点建设项目。但这并非全貌。宝盛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伟更喜欢用“产业社区”四字来形容它,也即是,“以‘快乐工作,美好生活’为愿景。”

宜业的产业园区人所周知,宜居的产业社区却在人们的想象之外。安逸的生活与澎湃的事业,如何在相同的时空里兼容并蓄?从园区到社区,要了然这一字之差,须先从几栋保障性租赁住房说起。

“让人更好地留下来”

打开地图,会发现宝盛国际处在“广州东部新城”增城区的核心地带。新塘客运站、广园快速路、荔新大道与济广高速围坐其四周分布,形如一个稳固的梯形。往西行,能一路疾驰穿过黄埔科学城片区、海珠琶洲片区及珠江新城;往南走,则顺势接连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驶入东莞市区。

“世界的广州、湾区的增城。”谈及宝盛中心的区位,陈伟如是表述。“在增城、在广州、在湾区建设标杆性产业社区,这是我们最初定下的目标。”

这个决定作出于2016年。彼时彼刻,地块还未开发,以“一个籍籍无名的民企”身份喊出“建设标杆之作”的口号,有很多人不理解,但陈伟有自己的考量。

“在广州‘东进’之路上,这片区域必然能占据一席重要之地。”握着略略泛黄的触控笔,陈伟站在地图前,扬着左手侃侃而谈,这是他过往教师生涯留下的习惯。“从大湾区的视角看,增城既是大湾区的黄金节点,也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桥头堡,其能量未来必将辐射至更远的城市圈;再具体至广州来看,这里处于增城、黄埔两大国家级开发区的核心区域,无论是产业基础或是交通体系,都具备足够的禀赋资源。”

图片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城市风光。图源:南都图库

选择在这么一片有市场潜力的区域建设产业园区,招商引资、聚集产业,继而撬动片区发展,一切都顺理成章。但陈伟觉得,这还不够,“人被吸引来了,然后呢?如何更好地把人留下来?”

他理想中的应许之地,既要有机器有条不紊的运作喧嚣、企业令行禁止的有序管理,还要有动人的烟火气,比如一排满足味蕾的食肆,一片生机蓬勃的绿野,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间屋子。毕竟,“各安其居而乐其业”,不安居,如何能乐业?不乐业,产业园区何以长足发展?

带着这样的斗志与期许,2019年,在工业大厦渐次落成之际,陈伟一行人做起了园区宿舍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团队定下的准则是:要建让人住得有尊严感的房子。”

他回忆起20年前初至广州“广漂”的场景。窄窄的巷子,乱穿的电线,楼与楼挨得极近,窗户几乎推不开,新鲜空气和阳光成了自然的奢侈品。“我当时就想着,如果有一天我有机会盖房子,我希望能建成能让人有归属感的房子。”

这名前数学老师朴素地认为,美好生活应是城市权利的一部分,“城市除了容纳职业价值,还要承载生活的情趣。”而两者相交汇的关键,正在于“住”之一字,也即是——住得有尊严感、获得感。尤其是在增城这片热土上,这一设想更令人期待。“放眼湾区,增城是其中一个少见的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优秀样板,我们想抓住这一优势。”

于是,在2019年盛夏,一沓户型设计图纸被放到了会议桌上,随后,塔吊的轰鸣声如期出现在园区里。一个以“产城融合”为理念的产业社区发展样本,在增城这片沃土上进行探索并逐渐成熟。

“建自己也能住得舒服的房子”

房子不是随便造的。在这之前,陈伟带着团队做过很多调研,包括观察时下年轻人青睐的装修风格、居住方式,甚至社交模式。2019年,陈伟还专程去了新加坡Mapple Tree及美国微软、星巴克、谷歌、苹果等企业总部调研,学习当地是如何建设宜业且宜居的产业园区。这趟旅程给了陈伟不小的启发。“我们意识到,哪怕是租赁住房,也可以建成高品质、人性化的样子。”

有品质、有尊严——要将这句话从言语落地成可触可感的实景,并非易事。“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建房子。”陈伟坦言。陌生感,是彼时团队需要迈过的第一关挑战。

图片

宝盛国际产业社区内的绿地。图源:宝盛国际

设计负责人王泽毅尤其苦恼。这名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姑娘,甫一入职便接到了“建设标杆之作里的宿舍”要求,仅设计方案便前后调整了80余次。“图纸的想象和实际的施工是不一样的。”王泽毅说,“很多看似完美的设计,其实需要在实际施工中不断感受、不断调整。”

比如,图纸里的门高看似是合理的,但若碰上一名体型高大的租客,则显得有些逼仄;再比如,某面墙在图纸上的呈现效果是漂亮的,“实际上一到下午西晒时分,光线会被这面墙完全遮挡。”

那段时间,王泽毅揣着包、夹着笔,在办公室和工地来来回回地跑,这名年轻的设计师没有太多花哨复杂的设计理念,“我们想的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当做入住者去设计。”

这跟陈伟的想法如出一辙。“我当时常说的一句话是,‘宁可牺牲一点可出租收益的空间,也要让住客住起来觉得温情而舒适’。”

舒适度之外,陈伟还希望,这批面向园区内工作者的宿舍是创新的、有特点的。他想,能否为每一层都配备东西两个空中花园,并将其设计为24小时公共开放空间,既能让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拥有一席休闲之地,也能体现增城“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质?此外,能否为宿舍配备足够的停车位,提前解决城市普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

如今,12层、21层配建了空中花园,两层地下停车库已投入使用,自然通风,采光优越,建设斥资近1.5亿元,“确保每位入住的租客都能有自己的专属车位。”

图片

停车场。图源:宝盛国际

较之于市场上其他产业园区宿舍,这并不常见,尤其是车位配比。“当时电动汽车正逐渐兴起,我们认为,电动汽车普及会是未来发展趋势,车位需求一定会随之产生。”陈伟解释。“建设宝盛国际时,我们喊出的口号是‘10年领先、20年不落后’,这不单单是指产业发展理念,还包括人居理念。哪怕只是租赁型的公寓,我们也需要洞察居住者的人居需求,去思考他们5年后需要什么、10年后需要什么?”

带着这些踏实的设计与大胆的创新,2022年中,最后一个脚手架哐啷落地,3栋宿舍正式建成,房源合计646套。尽管心里早就对这个社区有所想象,但项目的落成还是给团队带来了惊喜——生产中心与生活中心的兼顾与融合,能否有望在这里实现?团队对此无限期待。

建在产业园区里的宿舍

这批园区宿舍火了,热度有些超乎管家李柏奥的预料。据他介绍,宿舍主要面向园区内的入驻企业招租,此外还服务于部分入驻增城区的项目筹建团队,并无大肆推广。尽管如此,“电话还是被打爆了。”目前,房源已基本尽数出租,只余一间空房。

如若仅看外观,你很难一眼捕捉到这3栋园区宿舍“走俏”的秘密。它们整齐、规整、崭新,配色清淡,楼高寻常。除了空中花园和健身房能给人些许惊喜外,外观上的特殊性似乎寥寥。

有更多微小的区别需要住进去才能发现。

比如,电梯厅居于楼宇中央,房间均匀地布局在两侧,“10米之内即可到家”。走廊则溢满了自然的光线,白天明亮,无需人造光源。“一定要自然的通风采光。”这是陈伟的坚持与倔强。

房门的设计也颇具特色。桃木色的纹理,子母门的设计,“这是为了租客装修时可以搬运大型家具。”每户房门都贴上了一张小小的二维码,李柏奥介绍,这是一套公寓报修系统。“扫码即可‘下单’,故障基本当天解决。”

推开房门,视野则变得轻盈起来。光线自落地阳台洒入客厅,瓷面的地板亮得反光,装修风格正是时下年轻人最喜爱的“莫兰迪”色系风——米灰色的墙面,灰棕色的皮质沙发,配套的矮脚方桌。顺着落地窗望下去,中央公园绿地一览无遗。

图片

宿舍内部。图源:宝盛国际

凡此种种,都构成了这批园区宿舍的“非典型”之处。“当我们谈及‘宿舍’,也许会下意识认为它是狭小的、配套简单的、没什么服务的。”陈伟说。“我们想改变这一传统的刻板印象。”

但这并非全部。陈伟介绍,这三栋园区宿舍最特别的一点在于——这是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

其“保障性”已在入市一年来尽数涌现。李柏奥介绍,这批园区宿舍的户型分为单间、一房一厅及两房一厅,面积多在30㎡-70㎡,租金在1500元至4000元的范围内,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租金。此外,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均为民用标准,整体计算下来的价格对年轻人而言颇为友好。

越来越多人推开这里的大门。李柏奥估算,目前已有超1100名租客入住。

00后女孩Darling已经习惯了此处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每天晨起,步行五分钟即可到达办公楼,休息时与同事一起去附近的万达广场购物,或去园区内的图书馆阅读,或直接回到单人宿舍里,在沙发上美美地小憩一番。这种感觉令她心安,“工作在北边,生活在南边。”

同为00后的阿林,日常的生活轨迹也以园区为圆心展开。下班闲来无事,他会抽空参加社区内的团建活动,比如烧烤、野餐。租客们三三两两地坐在草地上,笑着倒成一团,几步之遥的烧烤架上,食物的香气袅袅飘来。

图片

日常活动现场。图源:宝盛国际

80后、宝盛国际总经理陈金峰,似乎与Darling、阿林过着平行生活。不同的是,他将小家也安置在了宿舍里,两房一厅,住起来舒适且惬意。暑假期间,每天上班前,陈金峰就将孩子送到社区内的儿童成长中心,午休时刻再把孩子接出来,一起到一楼的餐厅吃饭。“省心,也放心。”陈金峰说。

不同年龄阶段与性格特质的人,对理想生活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当描摹此处生活的细节时,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安心”二字。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大概这座产业社区符合了他们多数需求与想象。

人才“引与留”的秘密

生产中心与生活中心的兼顾与融合,是宝盛国际产业社区的特殊优势。这一特点的直接影响,就是吸引不少企业和人才奔涌而来。

陈伟介绍,宝盛国际自启动一期建设以来,累计引进注册落地企业超过200家,涵盖总部企业、生物医药企业、智能制造、文化科技等创新企业。就在不久前的8月下旬,宝盛国际新增24个入驻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1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人才入住社区。

“我们是幸运的。”装潢简约的办公室里,陈伟细数在创业过程中得到的多方帮助,诸如创业政策的帮扶、工业园区的厂方优惠,以及一笔于2021年获得审批的广州市住房租赁专项补贴资金。“像及时雨一样,大大缓解了我们的建设压力。”

陈金峰回忆起申报奖补资金时的场景,“市、区两级住建部门给了我们很多指导,截至到材料提交的前一天,相关工作人员还在帮我们修改疏漏和错误的地方。”这令他动容,“这是我们的幸运之处。”

图片

读书空间。图源:宝盛国际

这种“幸运”的背后,是整个城市对新市民、青年人的关爱,对“房住不炒”“住有所居”的尊重和践行,更是对“住有宜居”的期待。

广州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由来已久。公开资料显示,广州已于2019年被纳入全国租赁住房试点城市名单。2020年,广州启动政策性租赁住房试点,同年起发放租房租赁市场专项资金。过去5年,从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建渠道,到先后出台操作文件及权益保障、金融税收等多项支持政策,从顶端到微观,广州保障性住房筹建体系已趋于完善。

令陈伟惊喜的是,这张“网”还在不断织密中。他提到了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文件——《关于产业园区工业项目配套用地新建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细则》。按这份《细则》,工业项目配建的行政办公及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面积(计容)占项目总建筑面积(计容)的比例,上限分别提高8个、15个百分点,提高部分主要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

这意味着,区域有望迎来更好的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三栋园区宿舍不能满足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新企业一入驻,居住需求就出现了。”目前,宝盛国际二期宿舍已开工,陈伟计划着,等这项政策真正落地,可以再继续打造三期乃至更多期。

他隐约觉得,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已成为了住房行业一股不容忽视的新风向。“以产业园区内配建保租房为例,这项举措有助于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尊重人才,对提升营商环境大有裨益。”、这股由单一生产中心向生产与生活中心融合空间转型的新趋势,其背后反映的,正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是一幅令人期待的图景。“改变正在发生。”陈伟说。自他身侧的落地窗望去,高楼鳞次栉比,食肆人来送往,宿舍内的灯火星星点点亮起,远处中央草地飘来讨论声和歌声,听上去热情洋溢,“这才是生活里一些重要的东西。”陈伟轻快地说。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少娟

编辑:林少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