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首航,中山造!

南方都市报APP • 拌面酱
综合2023-10-17 23:07

10月11日上午,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湖北宜昌三峡游客中心(九码头)完成首航,这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万里长江迎来了第一艘氢燃料动力船。

图片

10月11日,“三峡氢舟1”号行驶在长江湖北宜昌水域(无人机照片)。

“零排放”

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据了解,2022年5月17日,“三峡氢舟1”号在江龙船艇中山科技园开工建造。随着等离子切割机在车间启动,“三峡氢舟1”号进入建造阶段。“三峡氢舟1”号搭载的核心动力设备均为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最大特点是“零排放”。

 “三峡氢舟1”号为钢铝复合结构,总长49.9米、型宽10.4米、型深3.2米,乘客定额80人,主要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额定输出功率500千瓦,最高航速28公里/小时,巡航航速20公里/小时,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交付后用于三峡库区及三峡-葛洲坝两坝间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该船由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电力、中国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中国船级社、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江龙船艇等单位共同研发建造。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燃料电池事业部系统集成研究室主任王振表示,该船是国内第一艘拿到船级社认证“身份证”的氢能船,在全球氢能公务船领域,该船在功率、储能方面也数一数二。该船的研制,推动国内氢能船舶方面从空白到初步形成了体系性的标准。

意义

为氢燃料电池动力船商用提供示范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三峡集团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战略,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

新能源动力推进技术应用已经成为绿色船舶的重要发展方向,氢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高效率三大优势,氢燃料电池技术在船舶上应用可实现能源高效、零排放和船舶舒适度提升,是绿色船舶的理想动力推进装置。据测算,“三峡氢舟1”号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

业内人士表示,“三峡氢舟1”号的建成运行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氢燃料电池技术在船舶应用从“0”到“1”的跨越,为氢燃料电池动力船在国内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提供了实船示范。

该船的研制,推动国内氢能船舶方面从空白到初步形成了体系性的标准。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后续氢燃料电池船舶推广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也为我国氢燃料电池船测试与实验搭载了重要的实验平台,标志着中国氢燃料电池船舶关键技术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

图片

2022年5月17日,“三峡氢舟1”号在江龙船艇中山科技园开工建造。

喜讯

“中国三峡绿电绿氢示范站”投运

据介绍,“三峡氢舟1”号能源补给站为位于三峡工程下游杨家湾码头的“中国三峡绿电绿氢示范站”,目前也已正式投运。该示范站是国内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利用三峡电站发出的清洁电能进行电解水制氢,氢气经过压缩、储存、加注等环节,直接供给氢能源船舶。

“中国三峡绿电绿氢示范站”由三峡集团出资建设,2022年12月25日调试出氢,2023年7月18日开始试生产,2023年8月19日向“三峡氢舟1”号加氢。示范站包括200标方/小时PEM电解水制氢系统、500公斤/日加氢系统、船用氢气加注系统、车用氢气加注系统、8标方/小时氧气充装系统等相应配套附属设施,可满足船舶大量、快速充氢需求,实现240公斤/小时的氢气安全快速充装。

链接

氢燃料电池

氢燃料电池是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其基本原理是电解水的逆反应,把氢和氧分别供给阳极和阴极,氢通过阳极向外扩散和电解质发生反应后,放出电子通过外部的负载到达阴极。

干电池、蓄电池是一种储能装置,是把电能贮存起来,需要时再释放出来;而氢燃料电池严格地说是一种发电装置,像发电厂一样,是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发电装置。另外,氢燃料电池的电极用特制多孔性材料制成,这是氢燃料电池的一项关键技术,它不仅要为气体和电解质提供较大的接触面,还要对电池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

氢燃料电池对环境无污染。它是通过电化学反应,而不是采用燃烧(汽、柴油)或储能(蓄电池)方式——最典型的传统后备电源方案。燃烧会释放像COx、NOx、SOx气体和粉尘等污染物,而燃料电池只会产生水和热。如果氢是通过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光伏电池板、风能发电等),整个循环就是彻底的不产生有害物质排放的过程。

氢燃料电池运行安静,噪声大约只有55dB,相当于人们正常交谈的水平。这使得燃料电池适合于室内安装,或是在室外对噪声有限制的地方。

氢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可以达到50%以上,这是由燃料电池的转换性质决定的,直接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不需要经过热能和机械能(发电机)的中间变换。

整合:朱林

来源:人民网、南方+、中山发布、百度百科





编辑:朱林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