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山和小山之间》,六万余字,巴掌大的一本小书,自今年五月出版以来已第五次加印。这是一部举重若轻的作品,许多读者赞它朴素简单,口袋本装帧“通勤友好”,一两个小时就能轻松读完;这也是一部在平淡叙述中孕育着深挚情感的作品,正因为它所述的是世间每一对母女的故事,才让人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
60后“不快乐妈妈”独自来到异国他乡,与定居于此的待产女儿重启久违的同居生活。背负沉重往事的母亲、想逃离母亲如山般爱意却愈加走进漩涡的女儿,她们之间横隔着母女之间的山、时代之间的山、文化之间的山。随着双重视角的交错转换,两代女性内心隐秘、柔软却坚韧的东西被层层剖出……
母女关系是文学中被反复书写的主题,但很少有作品像《在小山和小山之间》这样,把母女之间的差异、隔阂、冲突、误解,以及被兵荒马乱的生活所掩藏的静水深流的爱意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就小说中的母亲任容容和女儿王彩英而言,她们的分歧根植于各自身处的时代与迥然相异的人生,而成为母亲又让她们拥有了相同的信念与刚强——“各自成为一座不起眼的,坚强的小山”——并终于能够互相理解。
这一切让《在小山和小山之间》成为“故事大爆炸”年度首奖作品。作家、编剧郑执说:“身为男性,母女情谊始终是我最难读懂的世间情。然而,这篇小说让我相信自己读懂了。李停以沉着的叙事、巧妙的布局、搬动了两座山走向彼此。最动人的相拥,并不需要真的张开怀抱。”
作者李停是个90后的安徽姑娘,本科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剧作专业,后赴东京MARCH日本文学专业硕博连读。现定居东京,从事写作、翻译。去年,她也成为了一名新手妈妈,在照顾婴儿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为人母的艰辛和幸福。
对孩子的爱让她感到生命的宽容与充沛,但在母职和“自我”之间,她仍力求保持一种平衡。在小说里,太多的牺牲和太深的羁绊,是任荣荣和王彩英母女关系的症结所在,李停这一代的年轻母亲,显然在期待着一种更洒脱的亲子相处方式。她告诉南都记者:“如山的爱让人窒息又过于粗犷,不起眼但靠得住的‘小山’就挺好。付出太多的爱对孩子和母亲本人都是种伤害,适可而止,学着放手是很重要的。”
南都专访李停
南都:国内读者对你的名字还较为陌生,能介绍一下你自己目前的生活工作情况吗?
李停:谢谢。我每天的生活都比较规律,也很简单。在家庭和工作之间,以及挣钱和理想之间,我有自己想保持的平衡。写小说很长时间以来是我的后台运行,我经常在做跟写小说看似无关的事情。
南都:请谈谈你当初构思这个小说的缘起,是什么东西触动了你提笔去写母亲和女儿两代女性爱恨交织的故事?
李停:《小山》始于对一个网络陌生人的叙述的感慨。一个嫁到日本的中国女生对比了自己的“日本婆婆”和“中国妈妈”,我试图站在不能为自己发声的“中国妈妈”这边看看事情有可能是什么样的。
最初这是我在创意写作课上创作的一篇日语短篇,《在小山和小山之间》正是日语的直译。
南都:其实《在小山和小山之间》这本书里有两对母女,一对是任蓉蓉和王彩英,一对是现实中的你和你母亲。在你看来,这两对母女的相处模式和情感关系有何相似和不同?
李停:不同是表面的,相似比较内核:真心猜真心。我们都不擅长直讲,永远在拐弯抹角表达。
南都:许多读者在读正文时以为《在小山与小山之间》是非虚构,读到后记才意识到这是小说。《在小山与小山之间》给人以如此巨大的真实感,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小说里融入了多少你个人的人生经历?
李停:我觉得小说就该是这样一种载体,写的明明是和“我”这个读者毫不相关的事情,但其情感内核却能被共鸣,尤其在细节上的共鸣最为动人。我读不进去的小说,绝对不是因为它发生得离我很远,或者存在于我不了解的世界——那反而从另外一个意义上会引起我的好奇——只是因为我无法共鸣它的情感内核,它对我来说“不真实”。我没法客观地说小说里融入了多少我的个人经历,但它肯定是我感受到的很多东西的汇总。
《在小山和小山之间》作者李停
南都:小说的女主角王彩英从小就是学霸,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考上国内顶尖大学本硕博连读,后来又到东京进修。这样一个聪明自立的女子,为什么婚后主动放弃事业做家庭妇女?这在日本高知女性当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吗?
李停:在日本高知女性里可能不是普遍现象。我想说的是,彩英一直在浑浑噩噩地做一些重大决定,她一直疲于奔波于各种“远大目标”之中,比如考上好大学,进大学后又要学着恋爱,恋爱失败,她甚至可能没有找到好工作,留在国内又没有情感寄托……最终她来到了日本,对她而言是个新世界。基于这个设定,我让她又慌忙做了另外一个决定:既然丈夫可以养我,我为什么不能选择在家?我也想说,很多重大决定我们根本没有真的思考过,没有时间,没有机会。
南都:小说里也写到王彩英和日本丈夫的跨国婚姻中的一些来自原生国家的文化差异。比如日本家庭亲子关系更疏离,但中国家庭亲子关系就羁绊更深,怨怼也更多。你自己定居东京多年,你认为中日文化的哪些差异,在小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会体现得比较明显?你自己又怎样取舍?
李停:首先肯定是日本人边界感很强,中国人比较黏稠。其次日本没有“带孙子”这个说法,老年人好不容易到了退休,正要开始享受个人生活。我认为各有好坏,不能一概而论,更没有改变的必要。彼此文化传统不同,再正常不过,重要的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南都:从对两性关系的处理上来看,小说里60后的母亲似乎比90后的女儿更开明,更有力量。90后的高知女儿甚至不能够在婚姻中大胆地表达需求,争取权利,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李停:我想有不少90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渠道变得很多,包括各种社交网络,虚拟人生。他们的力量被分散了,对于某一些特定事物也失去了聚焦和思考。有人读很多某种主义的书,却在现实生活中对这种主义的具体表现却没有同理心;所谓高知的女性,反而对同性更为刻薄。这些我见过很多。
南都:小说末尾王彩英的觉醒其实有点“突兀”。为什么她突然下定决心离开丈夫,重新开始学习、工作,独自抚养女儿?在她转变的过程中,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停:这个结尾和我在孕后期一个真实感受密切相关。当时一个朋友告诉我她陷入三角恋情,这次极有可能是人生挚爱所以她格外纠结。在她格外需要我的时候,我却一反往常,不愿为她出谋划策。我们聊了很久后才发现,这是因为那个状态下(孕后期)的我觉得任何复杂的情感关系和生活模式都是威胁,对将要出生的孩子,以及生完孩子后的我的人生。所以对于她的实际问题,我连想都不愿去想。我的本能告诉我,在要应付孩子的同时还要处理复杂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必须在孩子出生前做出选择。
母亲起到的作用,就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她:有了孩子之后你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绝对的,如果你现在深陷复杂情况,就需要做出选择。
南都:《在小山与小山之间》的语言平淡、细腻、生动,虽然讲述一些沉郁纠结的情感,整体的语调却是轻松的,很迥异于当下中国青年作者的文风。由于你长期生活在日本,并以日本文学为专业,是否在语言风格方面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请展开谈一谈。
李停:我在日本文学专业,只是因为我的导师在这个系。其实我的论文是翻译理论。日本文学我读得很少,很多国内知名的作品没有读过,或是读不下去。
语言的喜好应该跟我阅读的喜好一致:追求的第一就是好读。好读可能包括两个层面:韵律感和情感真实。我认为如果能在很累的时候仍愿意读下去,才是好语言。如果读都不读下去,我不认为作者会有什么了不得的事一定要告诉我。小说就像一个人在你面前说话,一个滥用语言的人是吸引不了人的注意力的,只会让人想逃。
南都:你在后记里写道,《在小山与小山之间》获奖之后,你几次打电话问你母亲的阅读感受。你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她的具体评价?你想听她说什么?
李停:因为我人在国外,小说的合同等书类都是寄给国内家里的。在没有通知她有快递的情况下她看到了合同,于是打电话问我《小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我立即发给她看,想听听她作为一个60后的妈妈是如何评价书的质感的,尤其想了解我写的想象中的那个时代的艰难情况是否有真实感,换言之,如果她觉得真实,那我的想象就成功了。
南都:其实孩子眼里的母亲是片面的,是“向来如此”的母亲和“理所应当如此”的母亲。但每一个女性在“母职”之外都还有其他的面向。你是否了解过母亲在家庭以外的人生?
李停:从小我就很愿意听别人的故事,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妈妈、爸爸的,也包括其他家人和密友的。我会把听到的细节放大想象,有时候还会拼接。大学时我还给年迈的姥爷做过一个回忆录,连续几天录音采访了姥爷的一生,整个过程中姥姥、妈妈都参与了讲述。我喜欢从很多侧面了解同一个人。
南都:现在你自己也做了母亲,也初步体会到教养孩子的艰难。当妈妈以后,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改变?你认为60后的妈妈和90后的妈妈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你期待一种怎样的亲子关系?
李停:当妈妈之前我是个很追求稳定的人,当妈妈后这点变得更明显。
本质上也许并没有不同,我们都局限于各自的时代、各自的认知,先是养育孩子,然后和孩子一起成长,最后孩子会离开。我没有特别期待某一种亲子关系,毕竟孩子的性格也多种多样,每家都会有不同的故事。
南都: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女性比男性承担的要多得多。每个女孩年轻时都想活成母亲的反面,但成为母亲后往往依然“殊途同归”。你是否思考过,在履行母职和保持完整健全的“自我”之间如何找到平衡?假如母爱如山,那如何让这座山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母亲本人来说,都不要太沉重?
李停:平衡一直是我人生中一大课题。因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做了这个就不能做那个,人要取舍。我现在尝试的是重新审视我的“自我”,这个“自我”里还有我作为母亲才感受到的、学到的那些东西,实在无法把它们分开。在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之下,“父职”和“母职”各出一半力,剩下的“自我”去应对我的其他社会角色,这是我目前的平衡。如山的爱让人窒息又过于粗犷,不起眼但靠得住的“小山”就挺好。付出太多的爱对孩子和母亲本人都是种伤害,适可而止,学着放手是很重要的。
南都:未来还有什么写作计划?
李停:在写一个关于“岛”的故事,还是想探讨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