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海底捞等位区竟然分i人e人”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有网友发帖称,北京的部分海底捞在候餐的等位区划分了“i人”(内倾性人格)和“e人”(外倾性人格)专区,不仅有指示牌提醒顾客“对号入座”,甚至还会发放“i人”与“e人”的标饰。
在这一微博词条下,部分受众认为海底捞这一活动很人性化,可以有效划分服务需求,从而使顾客得到更好的就餐体验。也有部分受众对这一活动并不买账,“用MBTI来区别人真的没必要”“什么都分i和e,给自己贴标签大可不必”。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活动的反对点在于,认为海底捞划分“i人”“e人”等候区是在刻板化地为顾客贴上标签。这背后体现的,其实是社会公众正在逐渐形成对于MBTI测试的正确认知。
近日,北京的部分海底捞在候餐的等位区划分了“i人”和“e人”专区。
MBTI人格类型成年轻人“社交密码”
“弱弱地问一句,i人、e人是什么意思?”在网友们对海底捞这一操作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也有人对这两个神秘的字母“一头雾水”。实际上,“i人”和“e人”这一说法出自MBTI人格测试(即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这是一个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所发展出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从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和生活方式四个维度进行测试和区分,从而划分出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其中,i和e便代表着“注意力方向”的两个倾向,即外倾(E)和内倾(I)。简单理解,就是i人性格更加内敛,e人性格相对外向;i人享受独处,e人则更愿意通过社交吸取能量——与之前很火的“社恐”和“社牛”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
自2022年爆火以来,MBTI人格类型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社交密码”,甚至在一些公司面试中,也出现了“你的MBTI类型”这种问题,并以此作为是否录取的参考标准之一。前不久,“北京理工大学宿舍分配统计MBTI”这一话题同样登上微博热搜,让一些网友直呼“建议推广”。
“巴纳姆效应”作祟,让人肯定测试结果
性格测试那么多,为什么MBTI测试却能火爆出圈还长久以来热度不减?
首先,是因为MBTI人格测试满足了人们对于认识自我、分享自我的需求。相比于星座、塔罗、算命等玄学色彩浓厚的人格划分形式,MBTI似乎更为严谨,不仅有心理学理论为其背书,而且93题版的测试内容丰富、风格鲜明,适用人群广泛,更能让人对此深信不疑。
虽然,人们对测试结果的肯定仍离不开“巴纳姆效应”的作祟——即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相比于认识真实的自己,有时候,获得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样重要。
MBTI测试是较为主观的,人们通过对自己的认知进行选择,这就不可避免地在“真实的自我”之中又添加了部分“理想的自我”。测试答案所展示的,并不仅仅只是“我是谁”,更蕴含着“我理想中的自己”“我理想中别人眼中的自己”等深层含义。因此,面对一种包含着理想自我的测试答案,人们更愿意选择“接受他”。
而且,MBTI 虽然将人的性格划分为具象的16种类型,但却又告诉测试者,“性格没有优劣,一切只是你的特性”。这就让测试者感受到极大的包容与被认同感——“我焦虑又内耗,因为infp就是能量很低”“我说话直,是因为我是e人”——平时让自己感到忧虑,不被别人认可的行为,一下子变得合理起来。
MBTI测试的初衷是帮公众清晰认识自我
近几年来,MBTI测试更是火遍网络,尤其受到当下年轻人的追捧,甚至于发展到了连交友都要先问一句“你是i人还是e人”的地步。MBTI测试的初衷应该是帮助公众得到清晰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做出人生规划与决断。但当下的MBTI发展显然已经超出了这一层面,逐渐成为了人们固定化的刻板认知。
要知道,“千人千面”,一个人的性格绝不是凭靠着简单的几道测试题便可被判定的。人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针对同一个事情,在不同的场景下和不同的心境中,一个人也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但这绝不代表着MBTI测试的错误性,而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四个字母便形成对他人的刻板认知。公众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拒绝用MBTI来为自己和他人贴标签的行为。
海底捞区分“i人”等待区和“e人”等待区的初衷,也是为了让顾客获得更好的就餐体验。对待此事,不必过于苛责,但要知道,有时不贴标签往往就是对顾客最好的尊重。若是想让顾客得到更好的体验,不妨直接设置“不需服务区”和“需要服务区”,而不是粗暴地用i、e来刻板划分顾客的需求。
观察
额外社交让i人感叹“电量”分分钟耗尽
走路总低着头,害怕跟人打招呼;能线上沟通的绝不电话沟通;不愿参与同事间的闲聊;和领导一起吃饭总感觉不自在……在网上,不少职场i人这样描述自己上班时的状态。对他们而言,工作中的社交给他们带来很多负担。
今年以来,白璇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刷到MBTI测试,爱给自己“定位”的她,好奇地和朋友一起进行了测试。“不出意料,我是i人,不喜欢社交,每天下班后只想回到自己的小窝,做自己的事,把工作中不开心的事忘掉。”
近期,白璇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又参加了部门同事组织的聚餐。作为i人,她直言,工作上的沟通已经很累了,这些额外社交简直分分钟让自己“电量”耗尽。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任峰表示,人格测试既有与临床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相关的测试,如艾森克人格量表、明尼苏达人格量表等,用于临床上开展心理治疗、诊断精神心理疾病。也有类似于MBTI的,主要用于了解职业性格,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
“相对而言,MBTI更接近常人理解的层面,因此容易被广泛接受。”不过,任峰认为,归根结底,人格测试只是认识自己的一种工具,它的存在肯定了人格的多样性,但并不能作为区分好坏对错的标准。
职场人“为i变e”,要学会自洽
不管工作场合还是私下社交,与人沟通不可避免。一些恐惧社交的i人告诉记者,遇到必要场合,他们也会戴上e人面具,强行“营业”。
“为i变e,是MBTI测试话题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词,指的是一个i人为了社交时不冷场,显得合群等因素,会挺身而出做e人。”不过,白璇也坦言,工作中有时需要e一点,但强行e久了,可能会在某个节点上突然爆发,然后用更多时间去恢复情绪。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申晨煜表示,工作中有些场合需要i人“伪装”自己,但随之而来的是较大的精力消耗和身体伤害,因此不建议i人强行改变,要视自身情况而定,做到自洽。
任峰认为,i人应首先学会自我了解和接纳,认识自身长处,如善于独处、思考深入、情感丰富等,充分接纳内心需要,而不是强行让自己变得外向,甚至变成社牛。“不过,i人也要防止自我封闭,适当拓展人际范围,选择合理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格无优劣,慎重贴标签
“人格测试有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很多人经常坚持固有观念,例如,认为外向比内向好,执行力强比理想化好等,或者相反,并把这种质疑内化为自我要求,导致每天内心充满痛苦和纠结。”任峰说,人格测试能让人意识到“原来我这样的方式是有科学依据的”。
从某种程度看,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有助于选择适合的工作种类,提高职业满意度。不过,也要防止通过给自己贴标签,固步自封,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失去改变的动力,影响自我突破。
“实际上,随着自我突破,测试结果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例如,一个人以前很内向,做了销售工作后,通过长期训练,可能变得比较外向。”任峰表示,年轻人可以通过人格测试了解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扬长避短,减少因不自知带来的无谓内耗,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突破不擅长的方面,完善自我。
申晨煜建议,职场中的i人可以多专注工作本身,不要过于在意与同事的关系,也避免总是脑补别人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要认识到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要因为工作全盘否定自己。”申晨煜说,人格没有优劣之分,职场i人不要害怕被贴上“不好相处”的标签,要找到并善于利用性格中的优势,发挥特长。
相关新闻
茶饮咖啡品牌纷纷进行性格营销
今年上半年,小红书爆款话题#万物皆可MBTI 浏览量高达13.85亿,总互动量为407万。而截至10月16日,抖音平台MBTI相关话题也有多达31亿次的播放量。
对于社交网络话题敏感的品牌,自然不会漏过这一营销机会。茶饮咖啡品牌在这场营销活动中显得格外热闹。
社交平台上,瑞幸为消费者推出了针对不同人格的点单推荐;星巴克“生动演绎”周末时e人和i人的取餐差异表现;喜茶、奈雪的茶甚至为MBTI专门出了合集,展示“当不同的MBTI喝奶茶”。
这些案例的共性,本质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性格营销。
性格营销是在推广过程中,通过发掘产品的自有特征,来引发消费者共情。这么做的目的是增强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归属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此外,网络热梗也能形成社交货币,降低传播成本。
实际上,性格营销对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它在过去的表现为星座。
它与MBTI在商业层面的火爆都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人们或许都有定义自我的需求。无论何种方式,无论何种传播环境,身份认同下带来的社交连接赋予人们归属感。而消费品牌与归属感的连接,则会在迎合“个性化”、“悦己”的消费趋势下,带给人们消费决策。
知多D
i人e人
i人e人分别对应MBTI人格测试中的两种大类型,i人指性格内敛,e人指性格外向,两者最大的区别是i人享受独处,e人更愿意通过社交吸取能量,也可以代入到之前很火的“社恐”和“社牛”概念里去理解。
不过该项测试的结果并非一成不变的,就算是相同的人格属性也可以有发展,也会存在差异,因此“i人e人”其实是一种偏娱乐化的表达。
整合:朱林
来源:大众日报、工人日报、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大象新闻、中国经济网
编辑: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