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进了养老院,就意味着接近人生终点。但珠海市斗门区白藤街道社会福利中心(以下称“白藤社会福利中心”)院长张小梅并不这么觉得,“我们想要做的不仅仅是护理老人,还希望能让大家在这里「生活」——活得好,好好活,有体面和尊严。”
2019年,当时年仅23岁的张小梅从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乳腺肿瘤科来到白藤社会福利中心,投身于养老服务行业,如今已走过四个春秋。这四年来,她从一线医务社工成长为白藤社会福利中心的院长,带动着一班“95后”守护着白藤社会福利中心里的老人们,致力于让他们过上舒适的“晚年生活”。
图右为张小梅(张翊伟/摄)
这群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行业,主动走近老年人的世界,展现了珠海“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文明风尚。那么,与老人们年岁相差半个世纪的他们,为老人们带来了什么?而他们,与老人们相遇,仰面撞见生命另一端,该如何正确面对长辈与自己的衰老?重阳节前夕,南都记者来到白藤社会福利中心,尝试去寻找答案。
①
初秋的阳光略带温柔。一栋六层高、外立面呈红色的白藤社会福利中心大楼坐落在白藤一路的居民住宅区内,周边树影斑驳,很是安静,偶有几声鸟鸣,平添了一丝惬意。
白藤社会福利中心大楼 (张翊伟/摄)
初见张小梅时,她从一楼大堂走来,小小的身板穿着工作制服,扎着低马尾,戴着眼镜,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一楼大堂面积不算大但敞亮,时而拂过的一阵清风,吹动了挂在墙上的锦旗。“这是老人家属送来的,算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肯定吧。”说罢,张小梅便带我们参观中心的环境。
“这边是饭堂,那边是露天中庭,时不时有老人家在那儿散步、晒太阳。”她一边介绍着环境情况,一边跟迎面走来的爷爷奶奶打招呼,还会跟他们聊上几句。
走出三楼电梯,碰见了一位老人。“婆婆,早上好啊!”话音未落,一把扇子“啪”的一声落在张小梅的脸上。“在这里不仅要被骂,还要挨打。”她无奈地笑着说。
打她的是一位85岁姓何的婆婆,患有比较严重的认知障碍症。“这位婆婆还会去旁边把人家的衣服给扔下去,但是她的认知是一时好一时坏,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包容。”三楼住的大都是患有认知障碍症的老人,类似何婆婆这种情况,张小梅已经处理过很多次。
2019年白藤社会福利中心成立,同年三月,张小梅来到这里。“之前在医院的时候,接触比较多的是患有肿瘤的女性患者,其实一定程度上,她们跟养老院的老人家都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在接触这些之后,我开始思考能不能为养老服务做点什么?正好当时珠海这边有一家新开的社会福利中心需要人手,我就想把在医院工作的经验带过来试试看。”张小梅说。
入职第一天,满怀期待与紧张的张小梅早早地来到白藤社会福利中心,恰好看到一位老人不知何故,“咚咚”地不停敲打大门想要出去。和老人沟通无果后,张小梅索性就陪他一起敲门。“他敲累了就停下了,我让他跟我一起去吃饭,他看了我一眼就走进饭堂了。我也跟着他进饭堂,他吃什么我也吃什么,就这样彼此的信任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张小梅回忆道。
慢慢地,张小梅发现养老服务工作跟医务工作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当时身为护理部主管的她,很多都要重新学。
张小梅帮一位婆婆剪头发(受访者供图)
当谈到做这份工作最需要的是什么时,张小梅提及最多的便是“用心”和“尊重”。“无论是以前做护理部主管还是现在做院长,都得清楚每一个操作流程,比如怎么包纸尿裤让老人感到舒服、感受到被尊重。如果什么话都不跟老人家沟通交流,直接翻身去包纸尿裤,这样是侵犯,是很不尊重人的。人是有感觉、有感情的。这些细节都要慢慢地跟护工沟通,让她们将心比心。”张小梅说。
在白藤社会福利中心,还有好几个像张小梅那样的年轻人,一位92年的行政人员,三位分别做厨师、保安、护士的“95后”。其中,25岁的康华耀,已经在白藤社会福利中心当了3年的厨师。每个月一份菜单,一周7天饭菜都不重样,这对刚从事餐饮没多久的康华耀来说是个挑战,更何况老人的饮食要更注重食材搭配、调料用量、饭菜软硬程度等。
“还记得工作第一天,天还没亮就迈进厨房,还是手忙脚乱,差点让老人饿肚子,因为起初不熟悉,有些时候忙不过来。”康华耀回想起刚刚工作时的状态说,“但看见老人家们满心欢喜地吃着我做的饭,我还是挺开心的。”
年轻人的加入给白藤社会福利中心注入不少生气和暖意。“起初,白藤社会福利中心的环境虽然很新,却格外冷清。”张小梅回忆。为了给中心增添色彩,让老人感受到浓浓的温暖,她与员工兴致满满布置了周围的环境:绿意盎然的植物、喜气满满的灯笼、老人的专属相框等等,并邀请老人们一起装饰,一点一滴勾勒出独一无二的温馨画面。
相片展 (张翊伟/摄)
白藤社会福利中心还创新了管理体系,融入了智慧养老服务系统,老人家属在微信公众号里绑定手机号码,即可线上查看老人今天的血压情况,还有一些基础数据,如有突发情况,便会立即提示。
智慧养老服务系统显示屏(张翊伟/摄)
将一些有趣有意义的事物带进养老院,尝试改变人们对养老院的固有看法也是张小梅一直在做的。
“我们还会联动一些志愿者给老人家做相册。因为有一些老人家的记忆很模糊的,所以相册里会有一些老人家的故事和旧相片,志愿者会跟老人家聊这个是谁,那天发生了什么。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小项目就是‘生命照顾生命’,不是说我们照顾他们,也不是说志愿者来照顾他们,而是让他们去照顾另一个生命,比如说之前让他们去照顾一条金鱼。这样一来,他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我希望大家不要觉得养老院是死气沉沉的,它也可以是有趣的、自由的。”张小梅说。
②
这四年来,张小梅送走过不少生命走到尽头的老人。在她的回忆里,第一位在白藤社会福利中心去世的老人——何爷爷,最为印象深刻。
那是2019年的冬天,早上6点左右,天色未亮,寒意透衣。张小梅如往常一样进行查房。“像他这种特殊老人,需要每隔一小时检查一遍。5点多的时候他还是有精神的,叫他还会有回应,我还用棉签蘸了点水帮他润嘴唇。6点多再去看他,有点冰凉的感觉,脉搏和心跳都测不出来了。”张小梅回忆道。
何爷爷生前被确诊为肺部感染和脓毒血症,在接回白藤社会福利中心前已经住了一个月的ICU,医生说没办法了,只能送回来。虽然知道何爷爷早晚都会走,但当那一刻来临时,张小梅还是心头一紧。“当时能做的就是帮老人擦拭身体,换好衣服,和其他护工一起静静等待殡仪馆的车到来,然后帮老人家处理身后事。”
这不是张小梅第一次面对死亡。
刚上大二的时候,张小梅的母亲因病离世,这种失去至亲的痛是她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医生宣布不行了,我们只能把她接回家。她就留了4天,第四天凌晨的时候就走了。之后,我就被一堆丧事的仪式冲击着,家里人的情绪也需要去照顾。等一切安静下来,当自己再回过头来看到屋子空荡荡的,才意识到原来妈妈真的是不在了,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那一刻才是最痛的。没办法,只能一边疗愈着,一边生活着。”说到这儿,张小梅的声音变得低沉了。
至亲的离世,让张小梅开始学会该如何面对死亡,所以在白藤社会福利中心处理老人离世情况的时候,她比其他人更清楚该怎么去做。
在安葬好老人后,她回到白藤社会福利中心开始安抚护工情绪。“哀伤辅导是社工的一个技能。护工与去世的老人是有感情,你要肯定她的感情,肯定她的付出,慢慢引导她说出来,哭出来。这样她的心里会好受一点。”等所有事都处理好后,张小梅才开始消化自己的情绪。
直面衰老和死亡,是所有人都逃不过的课题。“8月份的时候,我看到工作群里发的消息说有位老人去世了,心里很难受,那天晚上很晚都睡不着。”许炯成说。今年21岁的他来到白藤社会福利中心实习。之前对护理老人也只停留在理论层次,来到白藤社会福利中心几个月后,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第一次经历一个人的离世,窥探到老年世界的一隅。
许炯成推着坐轮椅的一位婆婆去饭堂(张翊伟/摄)
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报告》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6亿,其中有失能或半失能老人4700多万。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家庭养老面临与子女的代际冲突,独立生活也存在许多不便之处,许多老年人主动或被迫走进养老机构,寻求一份妥帖的照顾。
在白藤社会福利中心住着37位平均年龄为85岁的老人,他们大都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状态。
一位婆婆在走廊里散步(张翊伟/摄)
83岁的罗婆婆,身子骨弱,手脚都贴了药膏,她在白藤社会福利中心生活了三年,喜欢看新闻、听粤剧,还会唱几句咸水歌。91岁的邓婆婆,说话口音比较重,来到白藤社会福利中心一个月多,她称赞这里服务挺好的,饮食也不错,自己胖了不少,她也很健谈,说起话来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张小梅多次提醒她饭菜凉了就不好吃了,她却执意要聊天,那股带着淘气的任性劲儿,像极了小孩子......
“每一位来到我们这里的老人,都有一段故事。”张小梅坦言,很多时候感觉自己不只是院长,还是故事收录者。看过的故事多了,张小梅对衰老和死亡逐渐有了自己的态度。“我们没办法预估到未来的事情,只能尽力去做好现在的事情。”
③
与张小梅同龄的年轻人,毕业之后便投身于五光十色的世界,而张小梅选择进入养老服务行业,这与世俗意义上,所谓的属于“年轻人的职业”的认知不同。
起初,张小梅的家人,特别是她的父亲,不能接受她在养老行业工作,认为一个大学毕业的年轻女孩子去服务一群老人很辛苦,也不吉利。后来,父亲的一次意外摔跤使得他对女儿的工作有所改观。“有一次,爸爸摔伤腿了,只能卧床养伤。加上他年纪越来越大了,就觉得有人照顾他,陪他聊聊天挺好的,就这样慢慢地,他也能理解我这份工作了。”张小梅说。
当问及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养老服务这份工作会不会让自己感到心理落差时,张小梅对此有自己的见解和坚守。“每个人所走的路和方向都不一样,我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想要把这里(白藤社会福利中心)搞好,也希望能够带动更多年轻的力量进来。”
张小梅送花给一位婆婆(受访者供图)
这四年来,张小梅不是没有过放弃的念头。白藤社会福利中心都是患有各种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新冠疫情期间,整个中心都处于高压状态。
“封闭式管理的时候,大白服一穿就是一整天,要去照顾老人,监测他们健康状况等等。那时候真的快撑不住了,不过转念一想,要是我放弃了,这里怎么办?这么多工作人员也坚守在一线,整个国家都在努力。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后面咬咬牙又挺过来了。那时是最难捱,也是最感动的。我记得封闭管理期间,第一次出去是送老人去医院,跟着救护车出去,当时下午3点多,我在救护车里面看见阳光照射进来,那一霎那觉得活着真好。”张小梅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仿佛是一场梦。
如今的张小梅,与刚刚入行时相比,变得更加沉着和镇定,也懂得从与老人日常相处过程中感受点滴美好。“查房的时候,有位老人家偷偷掏出苹果硬塞给自己,还有一些老人家看见我被别的老人家骂了,他会安慰我,说不要怕没事的。这种温暖是很难去形容的,我觉得它是支撑自己一直走下去的力量。”张小梅说。
白藤社会福利中心为老人们开展休闲娱乐活动(受访者供图)
工作之余,张小梅会练瑜伽、做饭和阅读。她最近看了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书中讲述的是养老、护理和临终医疗三大话题,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这也是张小梅想要做的事情,她想把养老院变得有趣,想让老年人在这里有尊严地生活。
张小梅知道这条路并不好走,不过,向善的期待,她是有的。正如她微信号的个性签名那样:前路漫漫亦灿灿。
采写:实习生 骆嘉怡 张翊伟 南都记者 杨亮
编辑:杨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3网络中国节·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