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喝了吗?大家喝奶茶的频率有多高呢?
近年来,各类奶茶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最近,清华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北京的5281名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奶茶成瘾现象确实存在,并与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相关联。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深入探究了青年群体中的孤独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并发现奶茶成瘾在孤独感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奶茶成瘾现象真的存在吗?
研究者首先利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调查了这些年轻人过去一年中喝奶茶的频率。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研究者试图量化和理解参与者的普遍看法。
几乎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至少喝一杯奶茶。其中,2.6%的青少年每周喝4至6杯奶茶,20.6%的青少年每周喝2至3杯奶茶。这一发现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因为奶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备受欢迎。
接下来,研究者参考了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他们提出,奶茶成瘾可能包括以下六个现象:
(1)奶茶的消费量和持续时间超过预期;
(2)多次尝试戒断奶茶但未能成功;
(3)心情低落时倾向于喝奶茶;
(4)尽管知道不良后果仍继续消费奶茶;
(5)产生耐受性,需增加奶茶的消费量以获得期望的愉悦感;
(6)减少或停止喝奶茶后出现戒断症状。
本研究是首次探讨奶茶消费的潜在成瘾性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奶茶的消费可能会引发成瘾症状,包括消费频率、依赖/渴望、戒断欲望、无法戒断、耐受性和内疚感等。
奶茶成瘾是否影响心理健康?
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探究了青年群体中的孤独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甚至自杀意念,发现奶茶成瘾与多种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明确地说,孤独感与奶茶成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19, p<0.001。这意味着,个体在感受到更多孤独时,更容易沉迷于奶茶。此外,奶茶成瘾与抑郁症状(r=0.31,p<0.001)和焦虑症状(r=0.28,p<0.001)也显示出中度的正相关关系。这些数据指出,奶茶成瘾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一发现十分令人关注,为心理健康专家提供了新的视角:饮食习惯和消费行为可能是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维度。
中介效应的分析进一步增强了这一系列发现的解释力。通过以奶茶成瘾为中介变量,分析了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间接效应。结果显示,孤独感与奶茶成瘾有显著正相关,而奶茶成瘾又与抑郁、焦虑和自杀观念有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奶茶成瘾在孤独感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它揭示了,奶茶成瘾不仅是孤独感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关系的一个显著指标,而且实际上还扮演了一个中介角色。
这意味着,孤独感可能通过增加喝奶茶的频率,间接提高了抑郁、焦虑和自杀观念的风险。这一观点为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新方向,即通过减少奶茶成瘾来间接改善心理健康。
为什么奶茶让人快乐又上瘾?
国家卫健委首批营养指导员、注册营养师薛庆鑫2023年在科普中国刊文介绍,奶茶之所以会让人快乐,要从我们的大脑说起。大脑中存在奖赏系统,能让我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感到快乐,而这是通过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来实现的。当人或动物满足饥饿感时,大脑中特定区域的神经元被活化,分泌多巴胺释放到伏隔核,让我们变得快乐,并想要再次体验这种快感。而可口美味的食物也可以通过激活大脑奖赏系统,使多巴胺释放增多,机体获得满足和愉悦感,从而对美食成瘾。甜食、脂肪尤其如此,可以激活中枢神经,刺激多巴胺的产生,让人获得满足感和快感,还会成瘾。而奶茶正是这样,大脑基于对快乐的渴望,会让你有事儿没事就想点杯奶茶。另外,很多奶茶中也含有一点咖啡因,也能让人精神振奋一阵子,觉得喝奶茶很提神,欲罢不能。
奶茶中的什么成分导致情绪调节受损?
奶茶成瘾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涵盖了抑郁、焦虑和自杀意念等方面。那么,奶茶成瘾是如何可能导致心理健康不良的呢?
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奶茶通常含有较高的糖分。早期研究已经揭示,过度摄入糖分可能会导致皮质醇水平上升,进而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正常运作。HPA 轴是一个核心的激素系统,负责调节身体对压力的反应,同时对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这一系统失衡时,个体的情绪调节可能会受损,从而增加抑郁、焦虑和自杀意念的风险。换言之,频繁消费奶茶可能由于其高糖含量而引起 HPA 轴的失衡,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为什么女性更偏爱喝奶茶?
有趣的是,奶茶成瘾现象在女性中更为明显,可能有多种因素导致这种现象。
多项研究显示,从口味偏好来看,女性通常更喜欢甜味,而男性则可能更倾向于咸味或辛辣食物。这种口味倾向可能受生物学和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女性更容易被高糖量的奶茶所吸引。
此外,女性可能倾向于使用甜食作为情绪调节工具,即通过食物来应对压力或负面情绪。在面对情绪压力时,女性可能更多地依赖食物,特别是甜食,作为缓解工具。因此,奶茶可能被视为一种“舒压剂”,帮助女性应对日常压力和情绪波动。
女性对奶茶的偏好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是奶茶的主要消费者,并且更容易出现与奶茶有关的成瘾现象。
作为一种调节情绪的补偿策略,奶茶成瘾可能在孤独感和心理健康问题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不过以上情况都基于奶茶成瘾的前提。大量频繁喝奶茶才需要注意,平时偶尔点一杯的朋友不用为此纠结。
长期喝奶茶,会有哪些损伤?
加速衰老:食物中添加太多的糖,产生的多余葡萄糖容易与蛋白质、氨基酸或脂质反应,产生糖基化终产物(ages),而ages能糖化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加速皮肤的衰老。
容易长痘:奶茶大多糖含量较高,可能会引起和加重痤疮。
导致龋齿:如果喝完奶茶不及时漱口,其中的糖分会给口腔中的细菌提供“舒适”的生长繁殖环境,最后形成龋齿。
引发肥胖:除了热量问题,奶茶让人长胖还另有玄机。奶茶中普遍含有果糖,而蔗糖经过消化也会释放出果糖,果糖能提高肠道细胞的存活率,增加肠道绒毛长度。绒毛长度增加了,肠道的表面积也随之扩大,增加了对高脂食物的营养吸收和脂肪含量。
心血管疾病:奶茶中的植脂末含有反式脂肪酸,过多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引起痛风:喝奶茶摄入的果糖会促进尿酸生成,过多糖的摄入还可能会引起胰岛素抵抗,间接减少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风发作风险。
失眠:奶茶的咖啡因含量不低,晚上喝会让人睡意全无,难以入睡。
综合:黄亚岚
来源:科普中国、南方+、佛山市场监管、健康时报、 北青网、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编辑:黄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