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完成了至少成功干扰五个录音设备的目标,我宣布挑战成功!”
随着主持人难掩激动的声音响起,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10月24日GEEKCON 新极棒安全极客大赛的现场,来自清华大学的一群极客带着自家“独门绝技”,正发起一项黑科技挑战。
“消逝的声波”挑战现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功能多样、便携小巧的智能设备就成了“窃听风云”的“利器”。如今,市面上的反窃听设备大多存在体积大、成本高、技术门槛高等问题,为了探寻攻克上述弱点的办法,来自清华大学NISL物联网安全研究小组的李义申、石贺天发起了利用自制静默装置对抗隐蔽录音的挑战。
具体来说,两位选手要使用自制的干扰设备,同时对处于录音状态中的共七台电子设备进行干扰。七台设备包括三台不同型号的iPhone、三台不同品牌的安卓手机以及一个录音笔,它们距离干扰设备有1.5米远,录音时长为10秒。干扰结束后,通过听录音回放判断干扰效果。选手共有两次挑战机会。
挑战开始后,赛场的一侧,评委们分别打开七台设备的录音功能,念了同一段圆周率,持续时间为10秒;另一侧,两位选手在这10秒内利用自制设备成功发送干扰信号。
选手发送干扰信号
挑战过程历时较短,似乎未给现场观众感到紧张的机会。不过,随后评委们逐一回放录音,判定挑战结果很快调动起现场的氛围。“3.14159……”回放一台设备的录音时,最开始几个数字还能清晰地听见,紧接着便被一段“嗞嗞”的电流噪声打断,之后一直到回放结束,录音中也再未听见评委念圆周率的声音。
“这台设备干扰成功!”评委大声宣布,将一面代表“成功”的绿色旗帜摆件放在相应设备上。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选手的胜利——规则显示,要成功干扰七台设备中的至少五台,才能算本场挑战成功。
评委听录音回放
随着一串串念着数字的录音回放声响起,现场观众的心也不断起伏,无数目光纷纷投向赛场操作台上的电子设备。前三台设备挑战成功后,形势急转直下,接连数台设备的录音回放声中都清晰地出现了此前评委大声念圆周率的声音,迟迟未被噪声打断。这也意味着,这些设备未能被选手的干扰设备影响。
“七台设备中,有四台设备被成功干扰……很遗憾,没有通过挑战。”主持人宣布了首次挑战的成绩。紧接着,两位选手开始第二轮挑战,这一次共有五台设备的录音回放中未能听见可辨认的读数声,主持人大声宣布选手最终挑战成功!
赛后,两位选手李义申、石贺天接受了南都记者的采访。谈及这一干扰装置的应用场景,李义申介绍,比较典型的一个就是某些重要会议不允许泄露信息,但仍然存在参会者偷录或被窃听的可能。为了避免“隔墙有耳”,可以通过加装此类干扰设备切实保障会议内容的安全性。
石贺天直言,虽然赢得了挑战,但自制干扰设备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攻克,其中包括干扰方向、环境遮挡因素等。他表示,麦克风是有识音方向的,“我们主要是在对(麦克风)正对方向进行干扰,而如果麦克风的方向有偏差的话,可能(干扰)效果就会差很多。”
反窃听需求在增加,这种干扰设备离投入使用还有多远?他们告诉南都记者,此次参加挑战赛的干扰范围只有1.5米,还属于较为初级的一次尝试,今后会继续研究如何扩大辐射范围。“可能会尝试新的方法,而不是一些初步的调整参数的手段去改善这个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樊文扬 王子黎 发自上海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