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大面积延误事件引发多方关注,网络更是流传“受无人机干扰所致”的消息。当晚11时49分许,深圳机场发布声明,表示航班运行因不明升空物而短暂受限。
此前,同类事件已在深圳发生多起。不少网友希望执法部门查明事件缘由,加强无人机等飞行器管理。不过,有无人机从业人士指出,相关的检测难度大。
近半进港航班延误
10月23日晚间,许多网友发布社交媒体内容反映,当天乘坐的往返深圳的航班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误,且时间较久。该话题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更有航空自媒体博主发帖称“深圳机场场内发生无人机干扰”。
根据飞常准专业版的数据,当晚8时左右,深圳机场进出港航班开始减少。随后,晚9时期间,深圳机场未执行任何航班,自晚10时起,航班服务才陆续恢复。该平台数据显示,当日,深圳机场有376趟航班延误,其中,落地延误248趟,占进港航班接近一半。至于深圳周边,广州白云机场接受备降航班20班,珠海金湾机场则接受7班。
南都记者查询飞常准当晚11时16分的实时数据发现,深圳机场出港航班出现“大面积延误”,“当前正常性”仅为20%;同时显示当晚10时31分发布的机场备降特情通报。
航旅纵横App也显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出现大面积延误,航班延误比例达97%。
无人机还是孔明灯?
在互联网平台上,酿成航班大面积延误的罪魁祸首众说纷纭。有人将矛头指向无人机,也有人推测是发现了孔明灯。
网友“菜菜展翅1”向南方+透露,自己的航班长时间未起飞,在地面等待许久,等来的却是机长广播。其表示,机长曾透露,航班延误是因深圳机场受到无人机干扰所致。网友“Lester89”则转述航班乘务员说法,称当晚有不明亮灯飞行物出现在深圳机场上空。
当晚11时49分许,深圳机场发布情况通报称:10月23日晚因机场周边出现一不明升空物,为确保飞行安全,深圳机场部分航班运行短暂受限。目前,深圳机场进出港航班运行已恢复正常。因此给旅客出行造成的不便,深圳机场方面深表歉意。机场周边净空区严禁升放各类空飘物,造成严重影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曾发生多起升空物扰航事件
此前,深圳等全国各地曾发生多起不明升空物干扰民航飞行秩序的事件。
2017年2月3日下午,深圳机场3个航班机组报告在起飞及落地过程中发现不明升空物,随后,深圳机场部分进出港航班运行短时受到一定影响。
仅隔一天,中联航KN5837航班在北京南苑机场滑行时,飞机左发意外吸入机场附近的孔明灯。事后,航司临时调换飞机,并对涉事飞机进行详细检查,所幸该事件未造成飞机损伤。
2021年2月18日上午,深圳机场附近再次发现不明飞行物体,高度约1500米,活动持续约20分钟,一度影响航班升降。
拆解
机场周边禁止放飞“低慢小”升空物
深圳机场延误事件发生后,不少网友呼吁有关部门抓紧调查事故起因,对涉嫌违法的人绳之以法。航空自媒体“FATIII”认为,对于忽视民航安全行为,必须从重惩处震慑,以防跟风效仿。
为何重视?
升空物成航空安全“杀手”
据了解,飞机完成一次飞行任务要经过起飞、爬升、巡航、下降、着陆几个阶段,必须对机场附近沿起降航线一定范围内的空域提出要求,保证在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低高度飞行时不能有地面的障碍物来妨碍导航和飞行。
2022年民航局发布的《运输机场净空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运输机场净空保护区域是指以机场基准点为圆心、水平半径55公里的空间区域,分为净空巡视检查区域和净空关注区域。
根据净空保护相关规定,机场周边及飞机航路下方,禁止放飞孔明灯、无人机、风筝、气球等升空物体,以免影响航班运行安全。
为什么不能在净空保护区及附近施放风筝、孔明灯、气球、航模、无人机等升空物?答案很简单,升空物可能与起降过程中的飞机相遇甚至相撞,引发航空安全事故。飞机在飞行时发动机会产生强大的吸力,一旦升空物被气流瞬间吸入发动机,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相关统计表明,“低慢小”升空物已成为继飞鸟之后威胁航空安全的第二大“杀手”。低空防御系统领域专家谢晓霞接受采访时曾介绍,民航客机在起降过程中速度极快,与任何物体发生碰撞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怎样处罚?
罚款、治安处罚、追究刑责
现行法律法规已对相关行为和相应处罚作出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违反规定在机场净空保护区内放飞孔明灯、无人机,燃放烟花焰火等行为,由机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还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深圳市民用微轻型无人机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无人机操控者对无人机的飞行活动安全直接负责。无人机违法违规飞行危及公共秩序或者公共安全的,公安机关可以采取拦截、捕获、击落等紧急处置措施。
能否监测?
难以实时监测、及时干预
不过,在民航实践中,无人机、孔明灯等飞行高度低、体积小、飞行速度慢,不仅民航客机上的雷达较难发现,避让难度大,地面的航空管制部门和警方也难以进行实时监测,无法及时干预。
从事无人机任务载荷研发的成至智能创始人廖科文表示,目前,无人机等扰航的报告,都源于某些人口头汇报的目视发现,以当下的技术条件,难以获取可靠证据,除非配备更多装备进行有效侦测。他补充,广州白云机场接获的扰航报告,有部分便证实为误报,“误报的损失很大”。
就在不久之前,广州成功处置一起在机场周边违规操纵无人机的事件。该事件便依赖当地民众报警揭发。
10月20日,广州花都警方通报,有群众发现花都区花东镇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有人升放无人机。接报后,警方迅速开展调查,于当晚将马某、杨某、刘某等3人查获,并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整合:李斌
采写:南都记者 张艳丽 覃仕林
综合南方+、央视新闻
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