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文娱深调研九章⑦科技:“数字+”激发文化新动能新业态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3-10-29 11:16

通过一套超高清VR转播系统,安坐家中的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观看2022中国街舞联赛;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流浪地球2》中吴京和刘德华“返老还童”的容颜毫无违和感地在大银幕上呈现;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三星堆、“南海Ⅰ号”古沉船、梁启超等文物和历史名人都“活”了起来......当下,精彩纷呈的大众文化生活的背后,是数字科技的“随风潜入夜”,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发文化新动能,催生文化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升级。

 

《广东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培育壮大4K/8K、动漫等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岭南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技术攻关。当前,随着广东“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成果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的不同领域和场景,撬动了新的价值,也为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

 

1

超高清+:技术融合拓展新场景

超高清视频是视频技术继模拟、标清、高清后的新一轮代际演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超高清视频与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开创新场景,形成新应用、新模式,赋能千行百业。文娱领域亦不例外。

总部位于广州的4K花园,是广东乃至全国超高清技术领域的领头企业,依托4K/8K、VR/AR、AI、裸眼3D等技术优势,探索出超高清视频技术在演艺、直播、纪录片等多种文娱领域的应用场景。

4K花园自主研发的直播拍摄系统“满天星”,是8K、3D、VR数字技术的结合。一方面,8K像素数比一般的1080P高出16倍、比4K高出4倍,为观众带来更加清晰的画面细节。另一方面,3D影像与VR全景拍摄技术的结合,实现了逼真的立体空间感。记者走入4K花园总部,尝试戴上VR头显设备观看街舞赛事和演唱会等节目内容,感受到舞台上的表演者仿佛近在眼前、触手可及,而且画面清晰、空间感十足。此外,眼前的影像还会随着观看者的头部转动而扩展视野,突破了8K内容在平面呈现的视角限制,临场感强烈。

图片

4K花园副总裁兼4K前端技术总工程师于路。

4K花园副总裁兼4K前端技术总工程师于路向南都娱乐记者介绍,这是因为“满天星”系统的VR相机模拟人的双眼,设置有两个和人眼瞳距相同的镜头,“两个镜头之间的视差,使用户在头显设备中看到的影像画面接近真实世界。”目前,“满天星”系统被广泛运用于大型竞赛、高端演唱会领域,未来还有医疗、教育等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图片

“满天星”系统。

于路进一步指出,“对于平面影像来说,4K已足够清晰;屏幕不够大的时候,8K也基本已是上限。因为人眼的解析力有限,再高的清晰度也感觉不到区别。”然而,对于180度或360度影像来说,8K只是下限,“未来随着头显设备、拍摄设备、传输带宽等技术的提升,还会发展到更高的分辨率。”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VR视频技术白皮书,指出8K是高质量VR视频至少应达到的基础,未来还将发展至30K分辨率。

此外,超高清视频技术还运用于纪录片制作。例如《万物之生》《千年陕菜》等使用8K拍摄的美食纪录片,美食在镜头下呈现更高帧率和更细致的效果,蔬菜上的水滴、豆腐被水流包裹的感觉,都能通过超高清画面传递给观众。

图片

超高清视频技术还运用于纪录片制作,例如《万物之生》。

户外领域,8K与裸眼3D技术的融合使传统大屏升级成为网红打卡点,开拓文旅新场景。4K花园在广州北京路打造了全国首个1200平方米8K超高清巨幕,震撼的裸眼3D效果吸引了往来的游客驻足打卡。

2017年,4K花园在广东省领导的邀请下,将总部迁入广州,从此参与到广东省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的建设大潮中来,这是广东在该领域提前布局的缩影。近年来,广东在全国先行先试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发展,并将其列入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022年营收突破60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当前,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已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等珠三角地区实现集群,产业生态日益成熟,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接下来,广东将加快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向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迈进。

 

2

数字+影视:赋能内容创作新方式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AI常常被塑造为人类的敌人,反映人类对于技术的恐惧。例如《流浪地球2》中的大反派MOSS,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科幻照进现实,电影外的AI也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电影工业的变革升级起着重要作用。

《流浪地球2》中,吴京和刘德华的角色历经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为了让演员实现“返老还童”的效果,电影开拍一年半之前,视效团队就开始了技术实验,利用演员年轻时的2D素材训练AI模型,最终迭代500多万次后,替换实拍素材。

来自广东的核武影视也参与到了吴京年轻化的特效处理工作中。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谈到,他们参与完成近400个视效镜头的面部特效工作,采用了“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进行演员的换脸、瘦身、年轻化等工作及部分镜头的后期合成工作。

图片

广东有视效团队参与吴京年轻化的特效处理工作。

除了真人电影,AI对动画电影的制作效率也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今年7月,在广东省电影编导及制片人培训班(动画)上,易动传媒CEO、《雄狮少年》出品人程海明在授课时谈道,“《雄狮少年》这么复杂的一部电影,如果全部按照传统路径来做,可能需要7至10年。”实际上,影片中大部分场景,从分镜、动画故事到渲染画面,包括狮子的毛色和花色,团队都使用了AI技术生成,“AI帮助我们把人力、成本和周期控制得非常好。”

图片

《雄狮少年》中狮子的毛色和花色使用到AI技术生成。

《熊出没》总出品人和总制片人、华强方特集团执行总裁尚琳琳则提到,华强方特内部已经尝试将AI的运用推广到动画生产的全流程。“对于华强方特而言,我们要求动画生产的所有环节尝试AI。我们自己搭建了内部的AIGC平台,从美术概念的设计到美术的详细图、道具图、后续的三维制作参考,AI已经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辅助。”

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2》不仅使用了AI,还开创了国内电影全片进行虚拟拍摄的先河。虚拟拍摄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场景来进行拍摄,将拍摄结果与真实场景进行融合,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拍摄效果。虚拟拍摄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制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被广泛运用在影视和游戏领域,例如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就是一部采用虚拟拍摄技术制作的电影。

早期的虚拟拍摄主要采用绿幕背景,如今,三维LED巨幕取代了传统绿幕。迪士尼的星战系列科幻大片《曼洛达人》、HBO大热科幻剧集《西部世界》、主旋律大片《长空之王》、奥斯卡最佳影片《瞬息全宇宙》,背后都有来自广东深圳的洲明科技旗下全资子公司雷迪奥提供LED虚拟拍摄方案。

图片

《瞬息全宇宙》背后有深圳科技公司的LED虚拟拍摄方案支持。

以《瞬息全宇宙》为例,导演选用了雷迪奥的产品作为三面LED显示背景,被围绕其中的杨紫琼用慢动作进行表演,再通过后期制作调快演员表演速度,实现快速穿越多个平行宇宙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雷迪奥还负责为2018年至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打造沉浸式舞台视效,广东的LED虚拟制作从湾区走向了国际舞台。 

3

数字+文博:激活历史文化新动能

数字科技的浪潮也正涌动于传统的博物馆行业。当古老的文化遗产遇上先进的数字技术,不仅丰富了藏品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开启博物馆全新的游览体验,还在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一眼千万年——世界琥珀艺术展》亮相广东省博物馆,700多件琥珀展品,结合丰富的数字科技互动形式,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观众前往打卡。在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陈邵峰看来,该展可以说是“将数字科技运用到了极致”。例如,博物馆外设立了大屏互动装置,路过的人可以扫码进入互动游戏,利用玩游戏想打通关的心理,达到线下引流和复购门票的效果。观看展览的过程中,观众亦可扫码进入线上游戏,完成相应的实地打卡任务,赢取实体文创礼品。此外,展览还设置了AR眼镜导览、投影AR互动区、虚拟拍照等项目。一系列利用数字科技的互动装置,既丰富了观众与展览的交互方式,鼓励大家更加投入地观看展览,也刺激了观众对文创产品的关注与消费。陈邵峰向南都娱乐记者透露,最终该展览仅门票收入就达到700多万元,还售出了数量可观的文创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过往相对静态的博物馆和展览得以真正“活”起来,背后离不开广东一批优秀的文化科技企业,专攻文博领域相关科技的创新研发。

图片

虚拟数智人“沁沁”。

记者走入凡拓数创的广州总部,看到了其为广州国家版本馆打造的虚拟数智人“沁沁”。低挽的发髻,一身青绿衣装,“沁沁”有着古典温婉的女子形象,正在向来宾介绍广州国家版本馆相关信息。技术总监郑晓霜告诉南都娱乐记者,“沁沁”在设计上凝聚了丰富的岭南文化元素,在交互上接入了AI大模型,既“能听”又“能说”,可以实时解答观众的问题。

图片

“沁沁”在设计上凝聚了丰富的岭南文化元素。

作为广东虚拟数智人的领头企业,凡拓数创以3D可视化、数字多媒体集成等技术为依托,已为国内多个知名文化文博机构打造了虚拟数智人产品,除了“沁沁”之外,还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虚拟数智人“艾雯雯”“仝古今”、国家大剧院虚拟员工“ART鹅”等。文博场馆引入虚拟数智人,既能为观众提供智慧导览、语音讲解等多重服务,又能作为文化IP拥有后续运营开发的潜力。

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虚拟数智人“艾雯雯”。

郑晓霜向南都娱乐记者介绍,虚拟数智人的诞生,经过了人物设定、三维建模、骨骼绑定、布料运算、毛发制作、动作采集、渲染集成等技术环节,确保每个数智人都能实现生动灵活的形象表现,“可以说团队对每个细节都经历了长期专业化、精细化的打磨。”

今年深圳文博会现场,基于历史文化名人“梁启超”的仿真人IP形象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这是广州时间网络的研发成果。总裁向熹向南都娱乐记者介绍,团队通过训练AIGC语言模型、图像模型与音视频模型,设计了符合文化名人独特属性的形象,赋予仿真人超高还原度的语言风格和思想体系。他还透露,时间网络正在陆续开发秦牧、苏轼、冼星海等名人的虚拟仿真形象。在向熹看来,生成的文化名人可以成为中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代言人、云端虚拟的导览员、直播现场的交互主播、文史教育的故事讲述者,实现让历史名人“讲”自己的故事,还具有开发衍生文创与联名产品的商业潜力。

图片

基于历史文化名人“梁启超”的仿真人IP形象。

除了展示和互动方面的应用之外,文博领域拥抱数字科技的另一大领域是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广州欧科自2009年起就参与到“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数字化保护工作,副董事长王勇告诉南都娱乐记者,在位于阳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架设着欧科为“南海I号”研制的考古发掘智能平台,集成了激光扫描、摄影测量、智能遥控及LED自主照明等设备于一体,能够对发掘现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采集,并实时传输采集成果,建立“南海I号”保护发掘资料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面信息化、规范化管理,为后续的保护发掘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决策依据。

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图景,不仅体现在生产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更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拓展了新场景、赋能了新方式、激活了新动能,科技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宽着文化的边界。正如王勇所说,科技不仅是简单的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一种“想象力的延伸”,“它把人的‘脑洞’打开了,让人们能够根植于古老的文化再创造出新的东西,拨动人们内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策划统筹:贺蓓

执行统筹:刘芳 彭思敏

本文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蹇玥 

专题编辑:彭思敏  郑若琳 刘芳

资料整理:实习生 胡雨晴 肖宇湉 段伊俐

编辑:彭思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文化强省观察系列
湾区文娱深调研九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