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五洲客家音 四海桑梓情——世界客家摇篮赣州行”来到信丰县,采访团走进信丰文化馆观看客家织带制作、手端木偶戏,在信丰阁下现场观看铜钱花舞蹈,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在非遗项目中感受客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信丰自古有“比屋弦歌”“饶谷多粟”“人信物丰”之美誉,县名取“人信物丰、因信而丰”之意,县内99%属客家民系,民风淳朴、心灵手巧。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据了解,目前已挖掘申报的非遗项目有108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4人。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古陂蓆狮犁狮),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信丰大阿子孙龙、信丰瑞狮引龙、信丰大堂花鼓、手端木偶戏),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6项(信丰虎山勾筒制作技艺、小河客家锡壶制作技艺、小河手工制鼓技艺、万隆红石雕刻等),县级非遗保护项目87项。
信丰文化馆讲解员邱晓燕带领采访团体验了部分非遗项目,她介绍道,“客家摇篮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即将到来的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上也会有信丰的专属展厅。”
近年来,信丰县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引导师生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据介绍,信丰县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贯穿育人全过程,经常组织开展非遗展演、非遗项目图文展、摄影作品展活动,并向学校捐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书籍,开设各类非遗等课程,切实增强学生文化归属感,让学校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前沿阵地。
“非遗是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传承它,保护它。开展好非遗进校园活动,对于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信丰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张鹏飞说,“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传承给下一代,培育出更多有文化自信、有民族自豪感的新生力量和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的接班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光芒。”
采写:南都记者 蔡肇宇
编辑:蔡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