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科学家走进企业对接需求,中国科协年会如何服务举办地?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10-28 18:02

10月22日上午,由中国科协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合肥召开。年会设置了“服务地方:建设科创高地”板块。年会举办前,中国科协聚焦安徽省战略和产业需求,深度开展全国学会服务“入皖行动”,组织了21家全国学会和一家产业联盟,赴七个地市,22个县区,72家企业,开展对接服务52场次,组织专家服务三百多人才,形成了一批智慧报告、合作意向。

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就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创新的目的是驱动发展,而不是发表高水平论文。

不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并不容易,不是几份文件、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现实中,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科创难题,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链接也非一日之功。

这种情况下,中国科协正好可以起到桥梁作用,全国学会涵盖领域多、范围广,面对企业的需求,更容易找到契合的科技工作者。近几年,中国科协在举办年会时,特别注重让举办地拥有“主场获得感”,会针对所在地的产业需求,组织专家对接企业。

10月22日下午,安徽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的专题座谈会在合肥举行,针对安徽省提出的七个重大需求专项,院士专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安徽相关产业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图片

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合肥举行。

“入皖行动”深度助力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近年来,中国科协依托年会,先后启动了入鲁行动、入湘行动以及本次的“入皖行动”等活动。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介绍,这类活动旨在聚焦地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创新组织方式,会聚优势资源,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让科技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年初,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拉开帷幕,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营养学会等21家全国学会和一家产业联盟,组织专家服务队,面向合肥、芜湖、铜陵等7个地市,22个县区深入企业和园区开展对接服务52场次,开展专家服务320余人次,涉及高端制造、信息技术、先进材料、食品等14个领域,对国轩高科、铜陵有色,六安钢铁,蒸谷米等72家领军企业的近百项科技需求开展深度对接,达成合作意向20余项。

王进展表示,希望芜湖、铜陵等创新驱动示范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进一步细化配套政策,支持方式和落地举措,与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共同探索协同创新的模式,成果转化的方式,为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提供案例和经验。同时,他指出,要进一步拓展开创协同的创新生态,动员更多科技工作者入皖服务,吸引更多创新要素在安徽落地生根,深度助力打造安徽高质量科技创新策源地。

图片

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论坛在合肥举行。

当科学家走进企业,实现精准的科技服务

今年启动的“入皖行动”中,全国学会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走进安徽的72家领军企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向雪松参与了此次活动,他与同伴在今年8月中旬去往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经过深入交流和考察之后,了解了企业在科技方面的瓶颈。向雪松认为,中国营养学会及中国疾控中心这样的国家平台,能够对企业的技术进行拔高,挖掘企业产品的健康功效,同时可以为企业搭建起和其他科研平台的交流。

谈及此次工作体验,向雪松认为,走进企业,让科技工作者实现了精准的科技服务。“我们团队做了二三十年主食健康、碳水化合物健康评价,我们知道,其实很多疾病是吃出来的,如果不提高主粮的健康价值,健康中国的目标很难达到。” 向雪松在媒体采访中说。

在走访过程中,向雪松发现,蒸谷米作为一个初创企业,和他的理念十分契合,也给他带来了新的视角。向雪松介绍,很多健康食品的口感不好,而不少消费者更看重口感和体验,因此,他希望能帮助蒸谷米生产出把口感和健康完美结合起来的主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

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伟龙表示,此次“入皖行动”中,他所在的企业是真正的受益者。他介绍,与中国营养学会签约后,很好地解决了蒸谷米此前对科研的诉求,比如从更深层次去研究产品的机理,为产品增强科学背书。

严伟龙认为,一些中小微企业,不具备自建实验室的条件,如果和科研院校进行横向合作,让科研机构为企业开展定向研究,那么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节约企业成品。

在论坛期间,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科技管理中心主任宋美作为企业代表发言,她认为,在产学研深度协同上,企业的真实需求非常重要,企业首先要能做到凝练出真正的需求,因为企业和专家们的语言不太一样,企业语言是如何生产产品,专家和科学家的强项则是研发和解决科学原理问题。

宋美认为,建立产学研方面,企业单方面发力是比较辛苦的,她建议,由政府部门或者相关学会完善科技特派员机制,让特派员走到企业中去,政府也应精准施策,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好的从业环境与土壤。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发自安徽合肥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