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保法两周年公众感受如何?隐私政策成标配,AI滥用引担忧

南方都市报APP • 隐私护卫队课题组
原创2023-11-01 16:31

11月1日下午,由南方都市报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数据安全共同体计划、CCIA数据安全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两周年:观察与展望”研讨会在武汉举办,会上重磅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两周年观察报告》。

2021年11月1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保法)正式施行。两年来,全社会对个人隐私保护愈加重视,隐私泄露事件时常牵动着公众神经,特别是生成式AI技术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隐私安全问题持续受到各方热议。

当前公众最为困扰的隐私保护问题是什么?个保法落地两周年又带来哪些变化? 带着这些疑问,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企鹅有调发起调研,历时一个多月共回收了3139份问卷,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两周年观察报告》中详细呈现了问卷调研结果和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最新情况的分析。

个人信息安全事件频发,骚扰电话、强制刷脸最常见

当前,公众最常遭遇的个人信息安全困扰都有哪些?

图片

整体数据测算,平均每位受访者都曾遭遇过2.36类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调研显示,53.15%受访者曾经多次收到无关的骚扰或推销电话,占比最高;居次的情形是用户使用网络产品时被强制或频繁索取无关个人信息, 占比42.5%。第三大类情形是,进入某小区、写字楼等遇到强制刷脸。而从未遭遇过上述侵犯个人信息情形的受访者仅有229人,占比7.3%。

根据整体数据测算,平均每位受访者都曾遭遇过2.36类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从结果来看,受访者最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导致人格尊严受损,带来精神创伤;其次是担忧人身安全,再者是怕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信誉受损或卷入非法事件,排在第四位的是担心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图片

选择“其他”的受访者反馈中,有人表示“上述都担心”“每个选项细思都触目惊心”,有的称,“虽然是概率事件,但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还有的直言,这种担心已变成事实,深受困扰。

如果个人信息安全被侵犯,公众会如何面对?

图片

调研显示,超过一半的人选择积极向有关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平台方联系侵权者停止侵权,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占比为32.05%。受访者中“想要维权但不知具体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比例达到了45.75%,还有少数人表态“不打算维权,觉得维权了也没用”。

报告指出,当前有关个人信息救济途径仍需进一步明晰,用户维权难的困境仍待解决。

隐私政策成标配,超六成受访者称会认真阅读

为保障用户权益,个保法第四章专门用7大条款规定了个人在个人信息保护活动中的权利,包括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个保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均有所了解,仅有不到10%的人完全不知。

图片

但知悉并不等于会使用。为此,问卷特别加入“是否行使过这些个人权利”的问题。结果,仅有46.86%的受访者给出肯定答案,另有16.79%的人表示“不想或不需要行使”,“想要行使,但遇到障碍”的人数居中,占比36.35%。

从2021年11月1日至今,个保法落地实施两周年了,公众因此感受到的变化是什么?问卷显示,公众感知占比最多的是“企业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有所提升,主动告知信息收集使用情况”(51.32%)。

与之不相上下的是,“侵犯个人信息App被下架、违法企业遭处罚,监管持续发力”(50.33%),和“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司法案例增多,更多人诉诸法律维权”(49.6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个保法实施以来,社会公众对企业合规、行政执法、司法救济的感知正在变得清晰。

图片

另有一部分受访者就观察到的变化作了补充,其中不少提到隐私政策,称发现使用App之前各种弹窗、App更新了收集用户信息清单、各平台纷纷出台隐私条款并越来越趋于合规。

在监管重视下,隐私政策已成为各家标配。

图片

调研显示,有62.82%的受访者表示,会认真阅读企业提供的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规则。

用户越了解隐私政策,对企业采集信息的接受度越高

为了解不同层次公众的具体特征,探究提升公众意识的新方向,报告还作了进一步分析。

图片

单位:选择人数

交叉分析显示,29.82%受访者隐私保护自评“意识很强”,还有52.88%自评“意识较强”一项。另外,15.8%受访者选择“意识一般”选项,自评“意识较弱”的受访者仅占1.5%。

对不同意识层次的用户分析发现,意识越高认真阅读隐私政策的比例越高,意识越弱完全不读的比例也越高。即便如此,在“意识较弱”群体中仍有19.5%会认真阅读隐私政策。

图片

报告认为,这意味着企业在制定出台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时不应随意照搬照抄、敷衍了事,用户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外部监督力量。

不仅如此,意识越高的用户越了解隐私政策,对于企业采集个人信息的接受程度也越高。反之,“意识较弱”者对于企业采集行为的反感程度最高,达到48.94%。这说明,用户经过了解对数据收集行为“心中有数”,因此心理接纳程度有所提升,也更有动力和能力采取自我保护的手段。

为落地个保法中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保护要求,App普遍推出隐私设置或隐私管理功能、注销账号功能和个性化推荐关闭功能。调研发现,受访者对于此类功能设置持正向态度,且使用意愿较高。

问卷显示,接近九成受访者表示用过“隐私管理”功能,81.78%用户使用过注销功能。同时结合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自评情况交叉分析,可以发现对于App普遍提供的隐私设置和账号注销功能,用户使用比例也与意识程度呈现递增关系。自认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较弱的受访者,几乎都不曾使用过App的隐私设置功能和注销账号功能。

图片

单位:选择人数

就个性化推荐设置功能,使用过App个性化推荐设置的用户高达92.54%。其中有接近四成用户选择直接关闭个性化推荐,在此基础上还会自行设置推荐标签的用户则高达55.5%。

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受访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较高,他们乐于看见并使用平台所推出的隐私保护功能。这反过来也提醒平台,如果重视隐私保护工作,或有助于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

“深度受害者”维权积极性更高,也更重视经济赔偿

个人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和认知。南都数据经济治理研究中心,根据个人信息侵犯事件情节程度,将受访者划分为三大类——“深度受害者”“轻微受害者”和“幸免者”群体。

交叉分析显示,遭遇过骚扰电话、App强制索权、强制扫脸等现实侵害性稍弱的“轻微受害者”。遭遇偷拍偷听、未经允许AI换脸或脱衣、身份被冒用以及人肉搜索等现实侵害性更强的“深度受害者”。

图片

数据分析发现,“深度受害者”认真阅读企业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的比例均达到75%以上。相较于其他群体,他们主动行使个保法权利的积极性更高,占比超过一半。在维权处理上,“深度受害者”还对经济赔偿表现出更高的重视程度。

至于“轻微受害者”群体,他们对待隐私文件的认真程度略低,比例大约在50%至60%区间;完全不读隐私政策的比例也突破了10%。

“轻微受害者”对于AI技术的忧虑程度是最高的,均达到67%以上。此外,遭遇骚扰电话、App强制索权的受访者对于企业信息采集行为的反感程度更高,比例突破30%。

图片

不同于上述两类受害者群体,“幸免者”的隐私保护意识和行动显得更为松懈。仅有29%“幸存者”会认真阅读隐私政策;他们使用App隐私和注销功能的比例也是最低的。此外,对于个保法赋予的七类公民权利,“幸免者”群体一无所知比例远高于其他人群,占比14.58%。

六成受访者认为仍须加强监管,治理AI滥用呼声不小

不可否认的是,个保法实施两周年,仍有少数受访者直言“实质性感受少”。有人发现“仍有企业抱着侥幸心理,未尽信息收集告知义务”;有人抱怨“营销电话更多了,而投诉渠道少”;有的则表示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场景增多;还有人提及,被诈骗的数量和损失金额不断增加、政府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增多了……

那么整体而言,公众对于当前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监管力度有何看法?

图片

调研显示,64.64%受访者认为仍需要加强监管——因为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层出不穷;25.61%的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目前监管力度已足够,需发挥个人信息的使用价值;另有接近一成受访者态度中立,表示应当视情况而定,建议对用户体量不同的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监管。

为提高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受访者也尝试给出建议。

图片

按选择数量占比情况,靠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建议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及时查处惩治侵犯个人信息行为,其次为加强公众个保知识和技能科普,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还有建议企业加强自律,用较高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吸引更多用户。

此外,当前AI技术正在快速发展,随之产生的新问题也引发了诸多担忧。此次调研中,有44.31%的受访者建议,针对AI等新技术被非法滥用情况进行专项治理。


出品: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黄莉玲 李玲 樊文扬 

制图:李蓓

编辑:李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3年个保法实施两周年:观察与展望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两周年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