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近日,58岁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罗先生来到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成功进行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此时,距离其首次确诊多发性骨髓瘤已过去3年有余。
3年时光里,罗先生曾多次遭遇病情反复带来的折磨,经历了艰辛的治疗过程。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怎样的肿瘤?医院是如何对罗先生开展治疗的?南都“珠海大健事”就此采访了主治医生。
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
肿瘤细胞长期未能消除
2020年7月,罗先生腰背部疼痛难忍,在外院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随后,罗先生进行了首次化疗,这使他的身体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此后,罗先生耐心听取医生建议,按照治疗计划完成了6个周期的巩固化疗,并顺利进入维持治疗阶段。然而,罗先生于2022年9月遭遇了病情复发。
为何罗先生的病情会出现复发?据悉,罗先生此前为寻求进一步诊治,曾准备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却遇到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失败的情况。若无法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疾病可能会再次复发。
在后续调整治疗方案的过程中,罗先生的病情虽得到了部分控制,但残留的肿瘤细胞却始终未能消除,宛如一颗会被随时引爆的炸弹。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做移植?罗先生就此来到中大五院,寻求进一步就诊。
医疗团队攻坚克难
运用新药成功动员、移植干细胞
据了解,在详细询问罗先生病情并进行充分的检查评估后,中大五院血液肿瘤科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认为,罗先生可能还有再次挽救移植的机会,如果成功,可大大降低疾病复发概率,延长生命周期。
然而,由于罗先生第一次干细胞动员失败,且已经连续药物治疗3年,其造血干细胞可能已造成无可避免的损伤,再次动员成功率极低。医疗团队与罗先生共同商讨治疗方案,最终决定采用新型动员制剂联合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方式,尝试再次动员干细胞。
令人惊喜的是,动员效果理想,经过两天的采集,医疗团队成功得到充足的造血干细胞,罗先生已满足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的条件。完善术前各项准备后,医疗团队于2023年10月成功为罗先生进行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经过13个日夜的精心守护,罗先生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
罗先生顺利出院。
中大五院肿瘤中心副主任、血液肿瘤科主任曾林涓表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拥有重要地位,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新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成功率,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机会和选择。”
发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
导致患者疲劳、无法抵御感染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它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据悉,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克隆性浆细胞疾病,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第二大常见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体,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增加,发病高峰年龄在55-65岁。
作为一种发生在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由浆细胞异常增生引起。当浆细胞恶变,会在骨髓里大量增殖,最终会遏制健康细胞的产生。在骨髓中,骨髓瘤细胞挤占健康血细胞的生存空间,导致患者疲劳且无法抵御感染,而骨髓瘤细胞会像健康的浆细胞一样继续尝试产生抗体,其分泌出的没有免疫功能的单克隆抗体(简称M蛋白)会在体内堆积,使身体出现异常变化,还可能对骨骼造成损伤,增加骨折的风险。
曾林涓介绍,由于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我国临床上几乎60%的多发性骨髓瘤会被误诊,住院人群中接近1/3的患者可能首先去骨科、肾内科、神经科甚至心内科看病,从而延误病情治疗。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以及骨痛等。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仍是一个不可治愈的肿瘤,但可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部分病例有望长期生存。”曾林涓表示,骨髓瘤的治疗已从传统的化疗发展到新药联合化疗、靶向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CRA-T等治疗,大大改善了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平均生存期可延长到6-7年。
中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见症状
中老年患者若出现以下症状,应警惕是否为多发性骨髓瘤:
1.不明原因的骨痛,例如挤公交车、弯腰捡东西、提较重的物体、咳嗽、打喷嚏等时出现持久剧烈的胸部、腰背部疼痛,休息不能缓解,切勿随意进行按摩、牵引等治疗,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检查;
2.感到乏力、恶心、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3.反复再发的感染,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经规范的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者;
4.便秘;
5.精神恍惚或意识模糊;
6.不明原因的腿部无力或肢体麻木;
7.明显口渴。
“珠海大健事” 栏目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靖豪
实习生:张景淞
编辑:王靖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珠海大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