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深圳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呈现恢复向好态势。
从数据来看,深圳全市地区三季度生产总值为 24468.25 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51亿元,同比下降1.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876.97亿元,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573.76亿元,同比增长5.8%。
作为城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三季度经济数据是深圳全年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三驾马车”呈现怎样的新特点?深圳经济增长面临怎样的压力,四季度将迎怎样的发展?10月31日,南都《湾财产经Plus》特邀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经济学博士后张国平做客,解读深圳经济增长背后的喜与忧。
亮点:第三产业表现亮眼,固投增长彰显市场信心
从数据来看,深圳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5.4%,其中第三产业增长较好,同比增长5.8%。彭澎认为,实体经济是接下来经济恢复的主体。“制造业投资迅猛,说明公众信心开始恢复,这对经济增长而言是可持续的。深圳在全国城市中制造业占比高,制造业投资增长迅猛是新一轮经济增长较可靠的支撑点。”
此外,彭澎还认为,在深圳三季度经济数据中,房地产行业也值得关注。“此次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7.4%,说明房地产产业处于恢复状态,不拖累经济增长。进出口同比增长7.3%,趋稳迹象逐渐显著,其中出口增长17.7%,可见外贸环境逐步改善。物价指数处于温和的区间,收入增长和物价涨幅基本持平,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亮点。”
除了前述亮点,张国平还认为,此次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同样是亮点,也能彰显市场的信心。此外,汽车制造业增长65.6%,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增长了1.25 倍,龙头企业比亚迪在国内外的应用市场、出口市场、产品市场非常大。“深圳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 86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了60%,10 辆车有 6 辆车是新能源汽车,可见深圳新能源汽车市场非常成熟,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高,”张国平说道。
压力:城市空间较少,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将深圳放到全国经济大盘对比,深圳略高于全国 5.2% 的GDP增速,在四个一线城市之中仅次于上海。
彭澎认为,深圳此次的表现符合预期,但也存在一些短板。首先,深圳的产业全球化水平很高,深度融入世界市场的同时,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也较大,这对深圳的经济有一定冲击。其次,国内双循环结构,产业链及供应链在深度调整之中,部分产业订单转到东南亚,深圳也面临较大压力。“因为深圳的土地资源较少,生活成本较高,倒逼深圳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更高要求。”
张国平认为,深圳的经济结构特殊,第二产业比其他一线城市多10% ,作为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工业占比高是深圳非常强的发展特色。
不过,张国平同时也指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是城市空间,也即城市面积,这是深圳的短板之一,也决定了深圳必须高质量发展。“不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不可能达到跟其他一线城市相当体量。”
张国平认为,深圳从地理位置来看,在粤港澳大湾区属于地理核心位置,北有广州,南有香港,正好把所有重点城市串联起来,但是对西岸的制造业企业而言,尤其是跨珠海,深东隧道今年才开通,交通相对薄弱。
此外,深圳内部虽然交通网络密度比较高,但关内关外密度不均衡,这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同时,张国平还指出,深圳在城市软文化方面的建设还有待提高。“上海有海派文化,广州有小资文化,尤其是相比北京等一线城市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深圳相对缺乏城市特色文化。此外,深圳目前也没有以科幻为主题的产业园,深圳在文化产业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
不过,近年来夜经济是深圳的亮点之一。张国平指出,夜经济相当于把消费的时间拉长,增加多元消费,同时也是城市烟火气非常重要的体现。深圳近几年夜经济发展得到认可,未来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吸引科创人才,夜经济生态需要重视。
补短板锻韧性,既要强链补链亦要抓住出海机遇
对四季度及全年经济增长趋势的预判,彭澎认为,尽管三季度增速相比上半年有所放缓,但深圳经济发展的亮点能够支撑接下来的经济增长,甚至可能会转换为第四季度的增长动能。从市场需求来看,消费需求旺盛,企业要盯准消费的动态,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很重要。此外,国际市场上,面临圣诞周期,很多采购订单出现,要尽快抓住。国内的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的需求都在发出信号,作为制造业基地的深圳,应该瞄准需求提供相应产品,经济增长的源头来自于市场。
此外,彭澎还指出,要根据产业链供应链进行强链补链,“这可能会体现在投资上,投资会为新一轮增长打基础,比如华为在芯片上这种卡脖子的技术方面有突破,很快手机销量就提高。所以这里要形成有效投资,达到强链补链的效果。”
彭澎认为,要从消费市场端和战略投资端着手,形成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结合的结果。”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会带动 GDP 增长。瞄准国际需求,进出口也会明显恢复,这样三驾马车一起行动,大家就更加有信心,第四季度的增长就有保障。”
张国平强调,要助力出口的增长,就要助力企业品牌走出去,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对法律法规专业化的培训、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对海外文化的知晓等都有助于打开出海的瓶颈。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开展相关措施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包括设立海外推广中心、帮助某类产品或某产业定点开展交流常态化工作,这样可以帮助企业不断出海。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程洋 实习生 蒋张若倩
编辑:严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