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托育”事关“大民生”,婴幼儿托育服务如何更普惠优质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3-11-05 16:26

父母都是上班族的“双职工家庭”,在深圳已经十分常见,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照护成为职场年轻父母的“刚需”,也备受深圳各界的关注。

今年“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被纳入深圳市十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预计全年将新增托位1.6万个。深圳托育需求如何?入托率如何?如何优化托育服务,提升青年生育意愿?近日,深圳市政协农工党界别就“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主题举行深聊会 。

 

困境

总数不足但入托率低,托育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去年8月,龙岗区政协委员、深圳市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负责人金玉娟曾对龙岗区的139家托育机构做过走访调研。

她发现,与强烈的入托需求相比,不少托育机构竟出现不满园的情况。较低的入托率和强烈的托育需求以及较高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形成鲜明对比,实际托育市场存在巨大的供需差。

调研后,金玉娟总结,当下托育行业,托育机构良莠不齐,基本都面临运营成本高、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机构运营的举步维艰,与需求家庭的科学育儿观念不足、对托育行业信任不足、可消费得起的托育服务之间产生了供需矛盾,也造成了整体总数不足而又现有托位空置的矛盾。

如何让家长真正感受到托育的价值,实现放心托、安心托,让托育机构健康稳定良性运营是当下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托育需求未有效释放,家长对托育行业信任不足

作为年轻的宝爸,龙岗区政协委员,深圳市大鹏新区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部部长黄顺魁从自身送托经验出发,他认为“托育需求未有效释放”是当前入托率低的关键因素。

他表示,社会对科学育儿的重要性、托育机构服务的科学性缺乏认识,仍然倾向于祖父母或保姆照护,导致托育服务供需不匹配,托位供给不足与托位高空置率并存。

另外,家长对民办托育机构也存在一定的不信任,不敢轻易送托,导致民办托育机构或者民办幼儿园里开设的托班招生人数不够,一些托育机构陆续倒闭,长此以往,整个行业发展可能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深圳市政协委员、南山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敏认为,“送不起”也是托育需求得不到释放的原因之一。今年两会期间,张敏提交了一份《加快解决托育难题,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的提案。她调研发现,目前的民营托育机构,需以高收费维持运营。以南山区为例,托育机构收费价格中位数高达6000元/人·月,“高收费”挫伤了家长的托育意愿。

除了“送不起”问题,还面临着“不敢送”。张敏调研发现,托育机构种类多,备案率低。目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托育机构中,大多数为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早教机构、幼儿中心、教育咨询公司等社会办营利性机构,因标准不达标无法取得备案,事实上是在未有完备手续情况下经营。

此外,从业人员资质杂,难甄别,也是“不敢送”原因之一。高校职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缺少0~3岁阶段幼儿看护的人才培养体系,大部分托育从业人员没有相关教育资质,无法全面满足3岁以下幼儿发展需求。

同时,监管机制未完善,目前针对托育机构尚无相关联合监管机制,导致行政监管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

 

场地难找、人才难招、运营成本高

家长觉得价格偏高“送不起”,但机构宣称运营成本高“生存难”。这也是目前托育行业的困境。深圳市托育服务协会会长、深圳幸福健康集团总经理胡月明对此深有体会。从行业协会调研数据来看,无论是政府提供公配物业的普惠性园区,还是市场化的托育园区,只要是规范备案的园所,前期投入成本基本在4万元以上每个托位,在运营过程中,每个托位的成本大概为5000-6000元/月。也就是说,即使不算前期场地、装修等投入,托育费5000-6000元/月左右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托育机构的生存难问题还体现在场地和人才上”,胡月明指出。根据《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合适办托育的场地要求通风、采光好,有户外场地,且在1-2层,满足严格的消防要求,这样的场地并不好找。

坪山区政协委员,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诚深有同感。 今年,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利用医院的自有场地建立了托育园,室内面积约为300平方米,“托育园选址条件非常严格,医院占地9万平米,才找到了这300平米的地方,找不到第二处了”。

胡月明指出,托育人才极度缺乏也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内仅有极少数高校或职业院校刚刚开始开设专门的托育专业,规范化和规模化的社会培训不足,缺乏现成可用的人才。但托育机构用工需求大,招到之后要进行非常系统的培训,但因为工作量巨大以及社会认可度低,导致人员流动性很大,机构负担重。


委员建议

将托育机构建设纳入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规划

满足生育家庭的托育需求,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张敏指出,托育难问题可能不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如果能够为生育家庭解决托育问题,应该对提升青年生育意愿有所贡献。

她建议,将托育服务场地纳入新建和改建小区配建项目并制定相关标准,如新建住宅小区及已建成居住区改造工程分别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15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场地。将配套建设托育服务设施纳入住宅用地的土地出让条件保障等。


推动存量托育机构,向“普惠”转型

考虑到选址难和生育率下降等因素,张敏还建议,早日制定普惠标准、完善支持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存量托育机构向“普惠”转型。

充分考虑托育机构的收支平衡,调研制定区域普惠性标准,依托市场实施动态调整,接受政府指导。如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制定每人每月保育费收费标准,按照托位和收托人数进行运营补贴,将托育机构人员培训纳入公共预算保障范围,场地租金、水电、财税等方面补贴减免,以及对普惠性托育机构给予一次性补助等。


提供更加多元的托育服务

座谈会上,不少委员都建议丰富托育服务模式,比如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夜间托、周末托等形式的托育服务。

香蜜湖街道办卫生中心主任李白戈表示,香蜜湖街道已准备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场地开设临时托服务计划,让独自带孩子的全职妈妈有个“抽开身”的机会,比如要去医院看病、去银行办事,不方便带孩子的话,可以把孩子托到这里。

对于周末托,作为年轻父母的黄顺魁表示应该很有市场,“如果在‘家门口’就有托育服务,大人周末加班,就可以把孩子送去托育园,都是孩子熟悉的朋友和同学,对大人、对孩子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选址时需考虑区域均衡状况

市政协委员,深圳康宁医院副院长胡赤怡指出,托育服务机构区域分布失衡,也是供需矛盾的原因。像福田南山部分高端住宅区,居住人群消费水平高,对托育接受程度也高,托育机构呈现扎堆开办的趋势。但这些区域适龄幼儿较少,往往出现托位招不满的情况。

而像原特区外部分区域,很多楼盘新建成投入使用,入住群体多为年轻家庭,他们的小孩多在0-6岁之间,正处于上幼儿园、上托幼阶段,却因托育机构开设较少,无法及时满足托位需求。

他建议,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开设应多考虑区域均衡问题,充分考虑区域人口状况、需求状况,不然就会出现“开的招不满,想上的无处上”的情况。


持续探索“医育结合”模式

王诚则建议,公立医疗机构的职工基数大,又有强大的医疗资源做支撑,可以在托育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医疗机构福利性托育服务新模式,着力解决职工“带娃”的后顾之忧,切实提升员工幸福感。

 

深圳先行先试

“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被纳入深圳市十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2023年,“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被纳入深圳市十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预计全年将新增托位1.6万个。

市卫健委家妇处二级调研员林冠荣介绍,市卫健委同各区各部门一起,全力完成托位建设任务,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先后出台了《深圳市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深圳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深圳市关于发展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明确托育服务行业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以项目化、清单化方式推进工作;先后印发深圳市托育机构设置指南、备案办事指南、卫生评价办事指南、一日活动指引等,规范机构的建设和服务;建立托育机构服务质量评价制度,分级分类开展机构管理;支持社会力量办托,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探索出“国企引领、老幼共托、社区互助、医育结合”等普惠多元的托育服务模式,推动幼儿园向2-3岁延伸开设托班。

据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数据,目前,全市共有托育服务机构662家,托幼一体化幼儿园243家,可提供托位约3.9万个。托育服务机构中,11家为区级示范性托育机构、18家为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8家为省级示范性托育机构,实现具有示范效应的普惠性托育机构、托幼一体化幼儿园街道全覆盖。

当前,深圳进一步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为职场年轻父母高质量育儿赋能。

采写:南都记者陈荣梅

摄影:南都记者赵炎雄

编辑:陈荣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聚焦深圳市政协深聊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