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风和日丽,虾壮鱼肥。在湛江海域,一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卷正在这片海上牧场铺开——湛江生蚝、湛江金鲳鱼、湛江对虾等全国知名的水产品,从近3500个养殖网箱中“采收”而出,在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美味佳肴的同时,也为数以万计海上牧场的“放牧人”们带来可观的收入。
近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十月下旬,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指导下,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湾财社启动的“新乡村·大生意”广东金融赋能粤乡村高质量发展深调研团来到湛江。因海而生,因海而兴,作为中国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湛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也是广东水产养殖第一大市。据湛江市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湛江水产总产量125.5万吨,总产值274.6亿元,已连续20多年居全省首位。“海洋牧场”在湛江已成为“大生意”,这背后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创新探索,为小微农户、涉农企业提供赋能支持。
(新乡村·大生意”广东金融赋能粤乡村高质量发展深调研之湛江调研视频)
技术创新振兴产业,水产饲料跑出上市公司
湛江市有一个名为南三岛的美丽岛屿,其面积达123.4平方公里,是湛江久负盛名、市民最为熟悉的景点之一。
这座大岛原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当地人民修堤筑围,堵海造田,由十个小岛联合而成。但曾经的南三岛没有什么产业,居民主要靠自家田地和外出捕鱼维持生计,大多生活清贫。上世纪90年代初期,岛上开始有人尝试水产养殖,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只能投喂米饭和一些螺类,效益十分低下。
南三岛联岛的发展历史,可以看成是湛江人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缩影。
进入新世纪,一位南三岛出身并学成归来的水产行业技术专家、企业家郑石轩,其所创立的“粤海牌”水产饲料凭借技术创新,做出了海水养殖的“大生意”: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海饲料”),现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863”计划等。在湛江特呈岛、遂溪等地提供数百个大型深海网箱供养殖户生产,支持农户减负、提产增效。2022年,粤海饲料成功在深交所主板A股上市,成为湛江第4家上市公司。
要让“海上牧场”收成好,让鱼、虾吃上好“牧草”十分关键。
郑石轩把人工饲料养殖技术引入南三岛,并派遣团队根据当地养殖情况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养殖模式,传授给当地的养殖户和经销商。
如今,以虾类养殖为主,共有2.8万亩池塘的南三岛,养殖户人均年收入已超过20万元,最高的甚至可达100多万元。海上牧场的“大生意”带动起南三岛居民致富,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岛上就业,不断推动南三岛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循环发展。
目前,公司刚刚投产的新项目一期正在源源不断生产出高标准的环保水产配合饲料,年产能达15万吨,同时还有一期同样产能的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新厂区较旧厂区有很大的升级。”广东东腾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符广才回忆,公司旧厂区在东海岛,厂区占地面积28.9亩,产能3.5万吨,效率较低,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新厂区成套引进先进的水产饲料生产设备,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充足检测设备,从而实现高标准精品饲料的高效生产。
“这是我们新的生产车间,总共有5层楼,上面4层楼仅需要18名员工,很多工序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东腾饲料现场讲解人员介绍,车间还引进了成套数字化调控设备,可以在中控室实时观察、调度各生产环节。
“过去水产饲料产业的生产环境不佳,尤其是气味难闻,很多公司的工厂经常受到周围居民的投诉。”符广才说,而如今,得益于先进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工艺以及配套的环保设备,生产过程对空气质量影响小,即使在厂区内上班的员工,也能获得一个宽敞干净、异味较小的生活环境。同时,高标准的环保配合饲料也能让鱼虾更好吸收,从而减少对水体的污染,让海洋牧场更可持续。
“海洋牧场”也有暗流,供应链金融分担风险
要把海洋水产的上游饲料做成“大生意”,庞大的资金需求往往是公司不得不面对的一道坎。
符广才说,2021年是东腾饲料公司发展的第20个年头,当时公司已面临一定的发展瓶颈,面对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公司想要建设产能翻6倍的新厂区,但预计总投资4.5亿元,公司自有资金不足以实现这一蓝图。
了解到这一情况,湛江农商银行主动与公司对接,及时提供了1.5亿元的授信额度,为新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金融保障。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湛江农商银行始终坚守支农支小定位,为小微农户、涉农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更优服务。”据湛江农商银行副行长王志东介绍,东腾饲料发展早期,湛江农商银行就介入服务,陪伴公司一步步做大做强。而持续的陪伴也让银行在支持公司进一步扩张发展时更有信心。“当时如果只看重抵质押物,是达不到贷款要求的,但通过这么多年来的观察,我们看到企业踏实做事,以及持续盈利、发展趋势向好,就有信心支持企业投资新发展。”
在湛江农商银行等金融活水支持下,湛江水产饲料企业正不断做大做强,而当这些企业成长为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也开始与金融机构携手,积极承担起“强链”“稳链”的责任。
调研中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湛江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但日益繁荣的海洋牧场之下也常有“暗流涌动”,对下游小微养殖户的影响首当其冲。
调研中多家企业反映,近两年来水产饲料主要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有些甚至出现翻倍涨幅,如果水产饲料价格也同样大幅上涨,将给小微养殖户带来很大压力。此外,近两年来台风等恶劣天气相对频发,水产病害较多,都导致小微养殖户时常要面对较差的养殖环境。
粤海饲料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林冬梅对此深有体会。她介绍,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工商银行湛江分行与公司携手助力产业生态,通过为企业提供综合授信和采取供应链金融等措施,“不仅对我们公司的业务发展,对整个水产养殖链条都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
“小微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差,公司不可能将成本压力全部转嫁给他们。这两年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公司在产品价格和资金方面也加大了对养殖户的支持。”林冬梅说,因此在生产旺季,公司的流动资金需求加大。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中国工商银行湛江分行通过一户一策,精准施策,给予粤海饲料专项授信,及时加大了公司授信额度。同时,一方面降低贷款利率,另一方面提供更多成本较低的银行产品,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资金周转的前提下,还帮助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
此外,相比成规模的企业,小微农户往往欠缺金融意识,也难以提供完善的金融材料,更难获得金融支持。
对此,中国工商银行湛江分行依托粤海集团与其下游客户的历史交易数据,利用金融科技优势,与核心企业实现信息交互,构建出以“银行+龙头企业+经销商+农户农企”的产业融资模式,在2022年7月4日成功实现首笔针对下游供应链客户的“粤海饲料贷”特色方案业务投放,从而实现在支持海洋牧场建设优质企业的同时精准赋能相关养殖农户。
据介绍,截至今年9月末,“粤海饲料贷”已累计投放3.17亿元,金融支持惠及193户涉农企业,该业务支持突破了涉农企业及农户因缺少有效的房地产抵押,同时又难以提供其他有效增信措施的金融服务难点。林冬梅表示,通过该业务金融支持走向农户,给予农户低成本贷款,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农户资金周转困难。
聚焦农企农户需求,探索金融赋能新路径
近年来,如何服务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尤其是为小微农户、涉农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可以说是金融机构涉农业务探索突破的焦点。
“在长期服务过程中,我们关注到小微农户、涉农企业的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贷款资金、利率、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但基于涉农企业的行业特点,往往在融资申请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支持可获得率降低。”中国工商银行湛江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徐海燕说。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中国工商银行湛江分行一方面聚焦小微或个体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客群等优质客群,积极推出“粤农e贷、种植e贷”等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另一方面面向农业龙头企业,“量身定制”特色服务方案,加大对广大上下游经销商和养殖户的支持,通过以点带面,实行普惠优惠利率,开通绿色信贷审批通道,有效切入乡村市场,推动金融产品、金融资本和金融服务下乡。
据介绍,截至9月末,中国工商银行湛江分行涉农贷款余额98.91亿元,较年初增加25.32亿元,增速34.41%,其中普惠涉农贷款余额11.85亿元,较年初增加3.82亿元,增速47.57%。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包括“粤海饲料贷”在内,截至9月底,该行供应链已经落地14条,链条储备达30条,融资余额3.26亿元,较年初新增1.04亿元,累计投放11.2亿元,以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上百户农户。
调研中,多家企业对湛江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农业新模式表示认可,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期待。
例如有企业表示,希望银行继续加大对农户的支持力度,在融资成本及融资效率上有更大的突破。也有企业表示,希望针对养殖领域能在保险方面有所突破,接入相关产品等。
企业需求是金融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湛江金融机构正着力推出涉农金融特色产品,提供创新服务,如推出“菠萝贷”“真猪贷”“海洋牧场贷”“预制菜产业链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助力湛江越多新乡村做出“大生意”。
策划:王莹
统筹:任先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编辑:任先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新乡村 •大生意” 广东金融赋能乡村发展深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