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中小银行工作委员会发布《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简称农合机构)总资产规模达到47.62万亿元,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达2.22万亿元。
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官网
报告共分九个篇章,从运行环境、业务发展、改革转型、风险管理、党建引领、法人治理、社会贡献、发展展望和专题研究等方面,重点展现了2022年以来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经营发展成效、普惠金融、农信社改革、支持服务乡村振兴等特色亮点,分析展望了机构改革转型与行业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与村镇银行工作委员会合并,组建农村中小银行工作委员会,并正式成立,这是该委员会成立后发布的首份农村中小银行年度报告。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0.41%
总体上看,2022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简称农合机构)总资产规模达到47.62万亿元,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达2.22万亿元。
存贷情况上,截至2022年末,农合机构贷款总额26.41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2%,村镇银行各项贷款1.45万亿元,户均贷款余额28.68万元。从贷款当地市场排名来看,浙江、湖北、湖南、重庆、成都、福建、山西、江苏、四川、江西等20个地区农合机构排名第1位;从存款当地市场份额来看,农合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1.2%,27个地区农合机构当地市场份额在10%以上,其中云南、广西、贵州、吉林、海南、甘肃等11个地区农合机构当地市场份额在20%以上。
《报告》表示,2022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546亿元,同比下降109亿元,不良贷款率3.22%,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3.23%,同比上升13.75个百分点。
村镇银行贷款中超90%贷给农户和小微企业
普惠金融方面,《报告》称,农村中小银行持续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业务,加大了对“三农”、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的服务力度。至2022年末,全国农合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超13.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4%,涉农贷款余额超过贷款总额的一半,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70277亿元,增幅16.07%;村镇银行贷款中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达90.65%。2022年,农村中小银行从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能力和增强新市民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全力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
农信社改革“一省一策”有序推进,4家村镇银行解散
《报告》表示,2022年是省联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元年。 2022年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在浙江落地,河南、辽宁、山西、广西等省级联社的改革方案在年内也获得监管批复。与此同时,部分农信机构也在加速合并重组,如四川、云南的一些市区机构与县域联社(农商银行)组建地级市农商银行,部分发展较好的头部农商银行,与省内部分基础较差、亟待改制的农信机构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帮扶”关系,形成若干农商银行集团,如广州农商银行、深圳农商银行等。为优化股权结构、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战略协同和业务联动,在主管单位和省联社的推动下,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域内(省内或同一地市级内)农商银行相互持股频现,2022年,湖南、山西、安徽等地的33家农商银行投资入股了区域内的其他农商银行。与此同时,村镇银行按照监管政策要求,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结构性重组,持续化解风险,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其中,主发起行吸收合并或增持旗下村镇银行,已经成为村镇银行合并重组的重要路径之一,2022年共有4家村镇银行因被主发起行吸收合并而解散。
加快数字化转型,完善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
2022年,农村中小银行加快推挤数字化转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壮大科技队伍、建构省级平台、构筑开放生态,以更敏捷的组织架构、更坚实的技术底座,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一方面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数字赋能,全面打造数字高地,提升获客能力、营销水平、网点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科技+政务”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在内部治理上,2022年,农村中小银行抓住公司治理“牛鼻子”,完善内部治理,加快股权改革步伐,加速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架构,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部署、监事会独立监督、高级管理层授权经营”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持续加强股东准入管理,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把股东准入资质,从源头上把控入股资金风险。积极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资本实力,夯实发展基础。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加强关联交易管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关联交易管理水平。
在风险管控方面,《报告》称,2022年,农村中小银行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建设应用风险管理技术工具、强化风险监测预警、优化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方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此外,通过传统内部消化、批量转让等方式,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相关指标出现改善,不良贷款处置取得成效。
采写:南都·湾财社见习记者 刘常源
编辑:刘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