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打造健康湾区,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在此政策引导之下,优势的医疗资源和顶尖医疗机构迅速向大湾区集结。
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领域交流与合作,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将于11月10日至11日在广州南沙举行。
大湾区内医疗资源加速融合接轨
实现综合三甲医院内“先全科后专科”的港式服务模式
11月7日,广州召开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新闻发布会。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本届大会的主题为“高起点、高站位、高质量”,来自境内外的6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和全省21个地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人将出席大会。
发布会现场。
2018年,经粤港澳三地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商定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当年首届大会落户惠州,次年在深圳召开了第二届。合作大会成立以来,三地充分发挥大湾区综合优势,不断探索建立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卫生健康协同发展保障体系,为粤港澳三地卫生健康服务、科研、产业领域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对本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的筹备情况和亮点进行介绍。她表示,本次大会将开设主论坛、圆桌会议、4个平行分论坛和12个学术论坛,来自境内外的6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和全省21个地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人出席大会。
与此同时,大会还将邀请国内外医疗卫生行业代表、生物医药产业代表、AI智能科技企业代表集中展示行业引领新技术。与会代表将通过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的方式围绕粤港澳三地卫生健康合作潜能、政策协同、医疗资源互通共享、科研创新合作、产业要素互补等展开深入研讨。
“这里特别提醒大家关注的是,大会将集中展示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典型案例和合作项目,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人才培养、稀有血型库共享、罕见病诊治等领域。”张屹指出,今年,广州借合作大会东风,锚定“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目标,充分发挥合作平台优势,加快与港澳优质医疗资源对接,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广州卫生健康事业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目前,广州拥有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广州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三甲医院44家,其中全国百强医院(复旦版)10家,17家医院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计划;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2个、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
张屹表示,在大会平台支持下,大湾区内医疗资源加速融合接轨,阶段性合作成效初显。
首先体现在港澳医务人员来穗行医办医更加便利。港澳台医师的执业注册已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实现6个工作日内核发。已有港方举办的“全科门诊部”在广州开业,为在穗就诊患者提供港式全科诊疗服务;与此同时,公立医院正在加快与港澳接轨,在南沙、海珠等区探索创建广州地区高水平医院和港澳资医疗机构整合接轨新模式,建立“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实现综合三甲医院内“先全科后专科”的港式服务模式。
近两年,“港澳药械通”一直在探索融合经验,其落地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广州全市已有9家“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其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为首家开通的医疗机构,目前已有4种在港澳上市药品取得大湾区内地临床急需进口药品批件;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领域建设的逐步成熟,优质医疗资源正加速聚集南沙。据透露,今年3月,高水平、高智能化综合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投入使用,广东省中医院南沙院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等也将很快开业。届时,将有7所高水平医疗机构集聚南沙,一流领先的医疗服务将全面辐射湾区。
张屹指出,2022年,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借此“南沙方案”实施一周年之际,广州荣幸承办本届卫生健康交流合作盛会,是广州推动落实国家南沙方案的具体举措,是广州与大湾区兄弟城市共话交流合作的宝贵渠道和平台,更是广州卫生健康事业阔格局、拓视野、创新篇的难得机遇。广州将全面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深化三地卫生健康合作交流,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办好此次合作盛会,搭好平台、建好舞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广州有信心、有能力办好本届大会。”张屹表示。
广州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
去年产业增加值1651.47亿元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一体化持续推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资源加速聚集。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兼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牟治平在发布会上介绍道,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高度重视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从产业规模发展看,2022年,广州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1651.47亿元,占GDP比重5.73%,同比增长8.5%;2023年前三季度,增加值达到1241.82亿元。现有各类生物医药企业6400多家,其中,集聚了世界500强企业12家,规上企业139家、上市企业54家。
与此同时,产业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牟治平指出,近年来广州陆续出台了《广州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修订)》《广州市关于加快推动医学检验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撑广州在抗体药物、核酸药物、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和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形成一定优势。
规模与体系的迅速成长背后,是整个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据了解,广州实验室、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装置、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等战略性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全部位于国际生物岛园区。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相关平台217个。2023年前三季度,广州全市已获得81个新药批件,其中60个一类新药。形成一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和产业领军人才等为引领的多层次人才梯队。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围绕粤港澳三地政策协同、医疗资源互通、科研创新合作、产业要素互补等进行广泛交流合作,必将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牟治平表示,广州未来将统筹好全市政策资源,不断深化港澳合作,大力推动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生态化发展、国际化发展,奋力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
据介绍,当前,广州正加快研究制定出台“1+N”政策体系,同时系统谋划“一岛多园”园区规划。其中,将重点优化提升国际生物岛核心空间布局,创建以国际生物岛为园区品牌的“一岛多园”政策先行先试区,打造城市新的地标产业集聚区。牟治平透露,为了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接下来广州将积极承办好2024年第十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支持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推动创新药品和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攻关、产业化和临床应用迭代。统筹好“政产学研医用融”各方面力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
《南沙方案》一年
已审批3家港澳背景医疗机构,10余名港澳医师短期行医
2022年6月,国务院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平台任务。
广州市南沙区副区长琳琳在发布会上指出,在医疗卫生方面,南沙区利用国家、省市赋予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全力以赴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落地,奋力将南沙打造成为广州乃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新引擎。
明显可见,港澳卫生合作正全面深化。南沙区成立了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卫生合作专项小组,为粤港卫生合作、争取政策试点等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其中,启动了共建穗港医疗融合体多个项目,先后推动建成“市一南沙医院-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和金牌全科门诊部,为辖区居民提供直通香港的远程会诊、跨境转诊、互联网诊疗、国际医疗保险理赔直付等一站式医疗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为包括港澳在内的大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1600余人次。
各类先行政策也在南沙有序推进。琳琳介绍道,市一南沙医院获批“港澳药械通”定点医院,目前已有4种进口药品获批使用。省、市级医疗机构审批、医师护士注册等审批权限也已全面委托南沙实施,目前南沙已审批3家港澳背景医疗机构,10余名港澳医师短期行医。此外,南沙还推进系列审批制度改革,通过试行告知承诺制、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在南沙发展活力。
目前,南沙在共建穗港医疗融合体方面已推动多个项目落地。琳琳表示,接下来,南沙区在构建高效优质的穗港医疗融合体方面,将不断强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硬件设施“硬联通”,深入推进“港澳医务通、港澳药械通、港澳医保通”等体制机制“软对接”。除了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建设,还将扩大港式服务覆盖范围。依照香港及国际全科诊室标准,进一步优化南沙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理念及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继续在南沙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将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网络覆盖全区,进一步完善港式家庭医生诊室到综合三甲医院专科转诊机制,搭建起“家庭医生诊室-大型公立医院”分级诊疗模式。
目前“港澳药械通”政策已正式落地南沙,下一步南沙将用好、用活此惠民政策,稳妥有序扩充“港澳药械通”目录,把南沙的高水平医院打造成全国首屈一指的临床急需创新药械聚集地,满足就医人员多层次、多方位用药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南沙还将争取香港医疗福利制度落地——推动将南沙高水医院纳入香港“白名单”医疗机构,大力推进“港澳医保通”,扩大香港“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此外,南沙区将进一步健全“港澳人士联络”常态化服务机制,密切与港澳沟通联系,优化就医流程、提高服务水平,让在南沙创业就业的港澳人士方便就医、安心养老。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编辑:林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