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行动”三周年之际,南方都市报对话全国有代表性的八家县域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用文字记录在全球先进技术加持下县域医疗的蜕变、见证县域健康的现代化,并制作专题,以此献礼改革开放45周年。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正处在层层大山环绕的乌蒙山区。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在大山里,医疗资源匮乏,如果彝良百姓身体不舒服,要不就是忍耐,要不就只能坐车经过漫长崎岖的山路去到大城市医院。但有一天,一支队伍来到了大山里,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2022年7月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开始对口帮扶彝良县人民医院,一批批专业的帮扶专家走进大山,把优质的医疗资源送到彝良百姓身边,引导彝良百姓有效就医,改变彝良百姓看病难、看病远的困境。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专家的帮助下,该院的骨关节手术做到全省前列,吸引附近多地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对口帮扶彝良县人民医院的专家们
在11月5日开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由GE医疗公益支持的《医疗“县”状调研报告》正式发布。作为该报告中提及的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近日,南都记者采访到了云南省彝良县人民医院的帮扶专家,深入了解当地彝良百姓在“山脚医院”就诊的新变化。
彝良县人民医院
彝良百姓在家门口也有“医靠”
一天夜里,一位41岁男性患者刘某出现急性脑梗死,情况危急,在接受溶栓治疗并情况有所好转的两小时后,症状又恢复到了溶栓前。“时间就是大脑”,为避免向上转运期间患者情况恶化,减少就医的等待时间,尽早挽救尽量多的存活脑细胞。作为来到彝良县人民医院挂职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的方侃院长第一时间来到医院,立即完善各项检验检查,根据患者影像学和症状评估患者病情,做出立即施行急诊取栓手术的决定并亲自上台手术。术后两天刘某已经可以自行下床活动。而在以前,这样危重的病人可能救活的几率非常小。
急诊取栓术前和术后造影图
“当地老百姓平时饮食喜欢辣、咸、重油,还喜欢喝酒、抽烟,心脑血管病高发,以前他们这种病人都是往外送,但由于路程太远,不少危重病人在路上就失去了生命。” 方侃表示,医院在上海帮扶专家的帮助下,可以开展DSA介入治疗,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由基础版上升为标准版,提升了心脑血管病的救治能力,对于心脑血管的急性梗死或者出血的病人是很好的救治措施和方法,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事实上,彝良周边县(市)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就想着去做一些取长补短、互促共进的工作,现在已经看到医疗帮扶“开花结果”,可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做好老百姓慢性疾病的“管”与“防”
一天上午,关节外科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该女性患者43岁,因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全身关节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手指无法弯曲,腿脚移动会有剧痛,行动时只能被人搀扶。负责接诊的彝良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桑伟林很有感触,“这个患者明明只是简单的风湿,但由于就医意识缺乏,才会发展得如此严重!”作为挂职院长的方侃意识到只有提高当地百姓的健康管理意识,尤其是将疾病的预防知识带给山区里的老人和孩子,才能有效引导彝良百姓就医,做好老百姓慢性疾病的“管”与“防”。为此,借着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契机,将县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镇,并做好乡镇医生和村医的培训辅导,切实做好“管”与“防”,“治病不如治未病”。
桑伟林搀扶着患有严重风湿病的患者
2013年8月,彝良县人民医院成立了“一站式”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引进了16排32层螺旋CT、1.5T核磁共振、数字乳腺X射线(钼靶)等新设备新技术,除了及时筛查老百姓的健康问题也保证了体检人群的体验感。为促进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规范化,县医院通过医共体建设,组建了“影像中心”,除定期组织乡镇医生CT检查培训外,还通过远程影像诊断工作台,由县医院进行阅片并给出专业的诊断报告,真正帮助不方便出行的居民少跑路、不跑路。
技师正在使用核磁共振为患者进行骨关节检查
此外,彝良县人民医院开设了国家慢性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通过“1+X+N”分级联合体模式(“1”即以设在彝良县人民医院内的彝良县医共体总院为主体中枢;“X”即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为骨骼肌肉;“N”即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一级的村卫生室、社区服务为血管网络)的覆盖推广模式,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在家里也能获得医院的远程管理。比如说,糖尿病患者可以每天将血压、血糖等信息上传到终端,每一个乡镇卫生院的村医通过终端扫码,可以在小程序上看到病人信息。有时病人血糖过低尚未出现症状反应,而医院总部能通过小程序发现病人血糖数据异常,这时候医院会及时打电话提醒补充糖分,类似这样的远程管理对当地慢性疾病患者十分有帮助。
医院开设了国家慢性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有几次坐车颠簸撞到车顶的天花板都吐了,山路特别崎岖,现在路好一些了。”帮扶彝良专家组专家唐敏感慨道,由于山区交通不方便,今年医院想了一个法子,让医生“往下跑”,每一个科室都有一个医生下沉驻村,每两周一次或者每四周一次。“我计划在彝良扎根三年,好好干点事情,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努力培养出人才。” 据方侃介绍,为培养一支能战斗、留得住、带不走的医疗队,医院实行“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制度,通过带教手术、门诊跟班、教学查房、远程会诊、建立“专家工作站”以及和帮扶医院结成“专科联盟”等方式进行教学指导。
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
以往医院学科人才梯队断档,优秀技术人员匮乏,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医院推出了两个人才培养计划:一个是启明星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科副主任、科副护士长内部竞聘上岗,强化科室第二梯队人才建设,提高科室积极性和竞争力;另一个是雏鹰行动人才培养计划,招聘新入职、学历高、基础好、冲劲强的年轻医护人员加以培养、引导,夯实早期人才库的积累,并优先选派进修学习深造。据悉,目前通过信息化建设,已经实现了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定期远程会诊、远程MDT。
患者给彝良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们送来了锦旗
据悉,自帮扶以来,2023年1-9月,门诊量25.58万,同比增长10.6%,CMI为1.1209,同比增长2.6%,手术7220人次,同比增长19.2%,其中,三、四级手术1590人次,同比增长31.51%,医疗收入为1.64亿元,同比增长16.04%。在重点专科建设上,方侃带领的医疗队重点帮扶神经内科、骨科、儿科、眼科和心内科并申报了昭通市级重点专科评审。目前,彝良县人民医院每月神经介入和冠脉介入手术量维持于100台左右,每月骨科手术量达到200余台,其中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量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六,不仅能充分满足本地居民的诊疗需求,影响力还辐射到周边县市,镇雄、盐津、大关、贵州威宁、四川宜宾等地均有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黄颖
编辑:曾文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健康新征程 关爱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