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以“拥抱绿氢时代,迎接零碳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在佛山市南海区樵山文化中心隆重开幕。
本次大会涵盖开幕式、主题演讲、院士论坛、国际氢能合作高级别论坛以及专家对话等多个环节,重点围绕《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深入落实、绿氢应用示范建设与绿氢平价路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交流。
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开幕式现场
氢行计划发布,多个重点项目落地
全面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可再生氢100行动倡议——氢行计划”正式启动。
开幕式现场,中国氢能联盟联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佛山仙湖实验室共同发布《可再生氢100行动倡议——氢行计划》,并联合业界启动氢行计划。
当前,加快氢能产业化布局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先后发布了《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并开展了五大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应用示范。
为加快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绿色化和规模化应用,中国氢能联盟基于《可再生氢100行动倡议》启动氢行计划。通过氢行计划,推动氢动力系统创新、可再生氢及氢基绿色燃料应用和氢品质保障,加快氢高速、氢基动力列车、矿卡和船舶示范,促进交通领域深度脱碳,力争以规模化示范,助力形成“百站万辆”格局,带动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南海区氢能产业重点项目投产投运仪式。
此外,开幕式现场进行了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斯帛”系列碳纸、国氢科技碳纸产线项目、清能股份总部项目等13个南海氢能产业重点项目发布、投产投运以及签约仪式。这一系列重磅项目覆盖了氢能产业链各关键环节,以及多元化的商业场景应用,将有力推动南海建设“中国氢能第一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表示,广东省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佛山是氢能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的代表性城市,希望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用好制度优势、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探索更多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全国氢能的绿色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
国内外氢能产业大咖齐聚
共论氢能发展新路径
院士论坛
当前全球能源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是最核心的驱动力。院士论坛邀请张清杰院士、郭烈锦院士、叶思宇院士、程一兵院士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转型为主题发表演讲,以前瞻性的视角聚焦全球氢能产业最新的科研技术方向以及发展前景,高屋建瓴、放眼未来,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在专家对话环节,以绿氢应用前景及氢储能产业发展为主题,与会中外企业专家围绕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全球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竞争力、绿氢在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绿氢的平价之路、储氢技术的发展及未来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发表真知灼见,指出行业发展趋势。
国际氢能合作高级别论坛
此外,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以此为契机,为促进国际间的能源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国际氢能合作高级别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加强全球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全球新型能源体系;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氢能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绿氢标准链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进行研讨。在去年探讨“共建全球绿色氢能体系”的议题基础上,将更加注重实效,以切实推动国际氢能技术与贸易合作为目标,加强务实合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副司长任中保表示,充分发挥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牵头部门作用,重点需要做到坚持创新引领,持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开展综合示范,加快推动氢能降本增效,推动清洁低碳氢能规模化;完善政策制度,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深化开放合作,构建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320家企业参展
体验氢能应用新场景
展会现场
作为“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的佛山南海,正着力打造“氢能引擎”,扬帆广阔“蓝海”,为我国氢能产业探索南海路径。
11月7-9日,仙湖国际论坛、“氢听项目”投融资路演会、氢听剧场、第七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CHFE2023),以及参观考察、试乘体验等系列活动将同期举行。
11月7日起,本次大会举办了长达三天的第七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CHFE2023),汇聚了320余家知名氢能企业、国际展团亮相。参展企业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展览范围基本涵盖氢能全产业链,“一展”可触达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
另外,在户外展区,试乘试驾开启氢能“新体验”,除了氢能两轮车,氢能亲子车、氢能乘用车也将亮相今年展会现场,并提供试乘试驾动态体验机会,让观众亲身感受氢能的魅力。
本次氢能产业大会举办地佛山市南海区是国内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地区之一。经多年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已经成为南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影响力与日俱增。氢能应用场景从以交通为主逐步向工业、电力、储能、农业、社区等领域拓展,为南海成为全国氢能产业的创新引领区提供有力支撑。
采写:实习生 潘少凝 南都记者关婉灵 通讯员 刘剑鸣
编辑:关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