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冠:TVB允许我做一些新尝试,去打破传统和公式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3-11-08 21:00

今年的TVB台庆剧第二部——《罗密欧与祝英台》一出,令不少剧迷眼前一亮,故事发生在超现实世界,四大主角融合了中西方经典爱情故事中的四位人物,剧中既有凄美浪漫的爱情元素,也有火花四溅的西部枪战动作场面,是近年少见的颇具创新意识的港剧。但该剧一经播出,争议也不少,“太多元素的混搭,看不懂”“主创营造的世界观很难代入”。这些争议,监制陈维冠一早就想到了,作为他作品的“第一观众”的陈妈妈非常直接地评价:“儿子,你下次拍电视剧可以再简单一点、容易明白一点吗?”但这些争议和让人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正是陈维冠想留下的。

图片

陈维冠的成名作中,有《怒火街头2》《冲上云霄2》这些TVB“金字招牌”的律政剧、职业剧,他近年的创作却想对标那些“很飞的、很有创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东西。这一次他玩大了,携手编剧郑成武、美术设计师马光荣老师,三个不甘平凡的大男人想在《罗密欧与祝英台》中创造一个“类似《蝙蝠侠》中的‘哥谭城’一样的世界”。虽然他们承认未能完全成功地创造出来,但是迈出了实验的第一步。“TVB很好的是,他能够容许我们去发挥自己的创意,去试验不同的作品,这很难得。”陈维冠说。

图片

女主角陈茵媺与监制陈维冠的合照。

为什么要取一个看似古怪却又别有寓意的剧名?《罗密欧与祝英台》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当创作人向TVB高层推销这个故事桥段的时候,他们遇到了怎样的反应?面对争议,他们是打算回避还是重新审视自己?种种疑问萦绕在每一位观众的心头。近日,借着该剧正在TVB翡翠台和埋堆堆APP热播,南都记者专访了监制陈维冠,他与我们分享剧集背后的故事,解释创作团队的审美和制作理念,为观众揭开该剧更多神秘的面纱。 

抽离现实

我的中心命题始终是爱和大爱 

在《罗密欧与祝英台》播出之前,事实上,许多导演早已尝试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或《罗密欧与茱丽叶》这两个中西经典爱情故事搬上银幕,每个导演在还原故事的同时也赋予它独特的风格和创意,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版本。监制陈维冠和编审郑成武,作为同样热爱这两个故事的人,他们一直思考如何以崭新的视角来重新演绎这些经典的爱情传说。“我们想尝试把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两个令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混在一起做,得出一个不一样的结局。这是我们的创作原意。” 

陈维冠指出,在这两个爱情故事中,罗密欧和祝英台都是较为主动的一方,“是祝英台先喜欢上梁山伯,而罗密欧看到茱丽叶也是率先展现了他对她的喜爱。梁山伯、茱丽叶在感情的发展中相对被动,他们的情感是由对方引发的。” 因此他抽取了两个主动的角色来命名这部作品。剧名的另一层含义,他认为观众在看到剧情中段的时候会慢慢明白,“罗密欧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也在经历着祝英台当年所经历的艰难,这条路并不好走。” 

图片

陈维冠和编审在剧中还创建了一个神秘的第八区。

要将中西方爱情故事有机融入一个整体,让两个故事平行发展并巧妙交织在一起,需要一个虚构但又具备高度逻辑性的故事背景,做到令观众信服的同时,还极具吸引力。为此,陈维冠和编审创建了两个城市——“天南市”和“海北市”,还有一个神秘的第八区。“我们想做一个比较抽离现实的世界观,故事背景不是定位在中国香港,而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就像《蝙蝠侠》里的哥谭城,现实中并没有一个哥谭城,是创作人虚构出来的。我们这次是带着一个实验的性质去做,看看能不能做出一个我们自己的‘哥谭城’出来,然后把两个经典故事放进去。” 

图片

枪法如神梁山伯与智勇双全祝英台。

图片

仁心仁术罗密欧与反叛率真茱丽叶。

这个虚构的背景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部分,它打破了观众某些思考的惯性,同时也增添了剧集的神秘感。四大经典角色的设定也发生了变化——智勇双全祝英台,枪法如神梁山伯,仁心仁术罗密欧,反叛率真茱丽叶。陈维冠说:“我们想在经典名著的基础上,加以创作和突破,希望带来惊喜。既然我们选择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观来设定这个游戏规则,那我们必须重新建构这些角色。但是,两个经典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仍然在,比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的邂逅方式,他们之间经历的重重困难,以及祝英台需要女扮男装这一情节。” 

为了使故事更有趣,他们引入了枪战的元素,将这个虚构的世界赋予了一种“西部牛仔”的感觉,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然而,不管作品的外在形式如何,要令观众接受并且投入其中,必须要传递某种易于理解的故事主题。陈维冠说:“我们的命题其实是爱与大爱。无论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罗密欧与茱丽叶,他们需要有一个更大的爱,而不只是普通的爱情,才能够最后把两大家族、两座城市之间的界线抹走,才有一个共融的世界。” 

陈维冠提到自己近年监制的多部剧集,《傲娇与章经》《杀手》等,故事和主角看起来都有点离经叛道,但作品一直在强调爱与大爱的力量。在这些作品中,爱能够产生新的基因,解除病毒,爱能够创造奇迹,使人重生。他相信爱是一个深刻而人性化的主题,能够触及每一个人的心灵。 

陈茵媺、陈豪、周嘉洛、游嘉欣、江美仪、郑子诚、杨证桦……陈维冠拥有TVB里钻石级的实力演员、绿叶演员和新生代演员,除了在拍摄手法和题材上的创新,他还注重演员表演风格的多样性。“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改变演员原有的演绎方式的监制,如果一个演员演了十部戏都是同样的角色,我觉得你就别玩了。演员需要多元化,你能够演喜剧,也可以演悲剧;你能够扮演大侠,也可以扮演乞丐,那才有趣。”

图片

陈茵媺饰演一个冷峻帅气的女枪手。

因此,在这部剧中,观众可以看到陈茵媺一改以往“元气甜妹”的形象,饰演一个冷峻帅气的女枪手、家族掌事人,周嘉洛抛开了他最出名的情景剧角色“金城安”,演绎一个风度翩翩、满嘴莎士比亚名句的贵公子。 

创意视觉

没有马光荣老师

就没有这部剧独特的美术创意 

在整部剧的制作中,陈维冠面临一个关键的挑战,就是如何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这个他们想创造的“哥谭城”中。“最难的是要使观众投入这一个其实不是香港的架空世界,问题是,我们真的在香港拍。我们没有好莱坞的制作模式,没有一个很大的厂景,然后用特技去制作一个近乎真实的哥谭城。我们只能局限于在香港拍摄的时候,我们怎样保留一些香港的元素,又把它打造成一个人们觉得不像香港的地方。” 

“我需要一个对美术有深刻理解的人,一个曾经在美术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来帮我们实现这个愿望。” 在一般的TVB剧中不会有美术指导这个岗位,陈维冠在向公司高层“卖桥”(推销剧本创意)的会议上,提出了邀请著名美术设计师马光荣担任该剧的美术总监。虽然脑洞很大,但高层破天荒同意了他的想法。 

768x1024_654b5b6c56c9f.jpg

图片

祝家加入许多圆形、弧形、半月形等偏东方风格的元素。

马光荣在本次创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演员们打造了各式各样的造型,为剧集设计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主场景,不少细节和创意堪称“妙笔生花”。陈维冠说:“譬如他会觉得,祝家是做药业的,罗家是做枪械的,那么祝家的色温应该比较暖和,罗家的色温比较冷峻,所以他在场景设计的时候,祝家以特首府邸为蓝本,加入更多‘木’的元素,和圆形、弧形、半月形等偏东方风格的元素;罗家则有比较多金属、铁器的元素,使整个环境氛围偏向西式、冷峻,这些都是马老师的提议。” 

1600x954_654b803163cee.jpg

罗家有比较多金属、铁器的元素,偏西式。

马光荣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点子。“剧中,罗密欧会偷偷到天南市找茱丽叶。最初我和编审打算用陆路,挖条地道过去。马老师加入之后,他觉得应该用水路,罗密欧划艇偷渡过去,我们可以利用青马大桥衍生出一个天南市与海北市的中间连接点。吕克·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给了我们灵感,那部电影里有很多海豚。海豚可以帮罗密欧避开桥上的探照灯,顺利偷渡到爱人的身边。”陈维冠到现在依然深刻记得这些大家一起碰撞出来的点子。 

1600x883_654b5c279be68.jpg

1919x1237_654b6bc85a41c.jpg

2000x1333_654b6bc866e22.jpg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定情之地“水管大厦”。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定情之地“水管大厦”,最初在陈维冠和编审的脑海中只是一条模糊的水管雏形,在三个男人的聊天中,马光荣把这个“名场景”逐渐丰富细节,搭建出一个实景。这个建筑物带点日本鸟居的感觉,它位于天台的中央,阳光可以照射进来,在水管与水管的连接处,有水瓶在不同的高度上排列,当弹珠滚落,能够发出不同的声响。“马老师觉得,当梁山伯和祝英台用弹珠去打倒那些瓶子的时候,最好能弹出《梁祝》那首经典音乐,那是最浪漫的!”当卓越的美术设计,把编导脑海中的影像真实还原出来时,陈维冠也被感动了,这首弹珠奏出的《梁祝》,仿佛按下一道时光按钮,将剧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了起来。 

 “艺术这件事,是可以调转头来影响剧本创作的,如果它做得好,可以帮助你的作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马老师十分用心钻研剧本,他告诉我:‘如果美术指导不好好读剧本,是没法做出一个合适的场景的。’他是做电影出身的一流美指,他很明白导演的要求。” 

《罗密欧与祝英台》因独具匠心的美术设计而频频出圈,陈维冠也从中受益良多。在景观设计中,马光荣常常不得不应对有限的预算问题,尽管如此,他还是成功实现了多项省钱却视觉精美的设计创意。“韩马莉的角色所住的祝家温室,我们想了很多方案来处理它,但真的不够钱。最后,马老师使用了类似垃圾塑料袋回收的原理,用黑胶布将天花板全部蒙黑,并制造了一个半月形的大窗,配以一些古式家具,再打强光,你就会看到一个半圆和它的倒影,一起构造了一个‘满月’的景致。这个场景建造成本非常低廉,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非常有氛围感、充满东方色彩的场景。” 

图片

马光荣在业内声誉极高,他曾为张艺谋、吴宇森、杜琪峰等名导的电影作品担任美术设计和艺术指导,为什么此次愿意来为一部TVB剧担任美术指导?陈维冠坦言:“他的身价不低,我们请他是请不起的。马老师完全是因为喜欢我们的剧,才来帮我们。马老师早年曾在TVB做过管理层,某种程度上他是有一点TVB情结的,他希望可以为TVB做一点事。马老师经常和我说:你们在剧中创造的那个世界好好玩啊,和你们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可以说给你们听,我想要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帮你们想方设法去构筑这个世界。”近年,多部TVB剧都吸引了电影界或在内地发展态势良好的香港影视从业者,以另一种形式支持港剧,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为港剧带来了新的风貌,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冒险、实验

就算怎样天马行空

也要考虑你的观众群 

《罗密欧与祝英台》播出后,观众的评价呈两极分化,有人觉得是一部值得挖掘的好剧,制作精良,可以给人启发的东西不少;也有很多“看不懂”“剧情悬浮”的声音在评论区出现。这部耗费了主创团队大量心血的台庆剧,为何口碑评分不高,有些曲高和寡?创作人如何找到一条路,既可以通往观众的心,又能坚持做有创意、有突破的作品? 

这部剧引起的争议,陈维冠都想到了,他坦承:“我妈妈是第一个和我这么说的。她说:‘阿B,你的剧本太难理解了,你能让它更容易懂吗?你下次能拍一部容易明白的剧吗?’我想说,容易明白的剧我也会拍,已经有这么多人拍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去拍些别的?” 

事实上,他也不是倔强地要拍一些艰深的东西,如果大家不明白不接受,创作人的表达传送不出去,也没有什么意义。“我的剧其实不难理解,只是要花一点耐心跟随剧情的发展,专心地看每一集。如果观众看剧途中去了一下洗手间或煮个面,然后再回来,可能就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线索,迷失了,不明白剧情发生了什么。这可能是观众觉得我的剧较难理解的原因。” 

陈维冠试图在《罗密欧与祝英台》的头几集中制造一些悬念和酷炫的视觉效果,带出两大家族之间的危机和紧张感,从人物的穿衣造型,开枪、转枪、翻滚的潇洒动作中,带出一种情调,直到第五集才把年轻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错过与误解”缓缓道来。这对观众的入戏的确有难度。他说:“不少港剧常用fresh back(闪回)的手法,交代剧中情节的来龙去脉。但我不太喜欢用这种手法。如果你参考外国的剧作,他们较少用这种手法也能流畅地推进剧情。我比较喜欢这种表达方式,不过观众确实相对要多花一点耐心去看故事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TVB以律师、医生、警匪、卧底为题材拍摄了不少爆款剧,这些招牌题材曾使港剧名声大噪,红遍亚洲。“当我是一名年青监制的时候,我也被委派拍过很多这样的剧,观众很容易接纳这些剧,它们被称为‘上峰剧’。既然有人做上峰剧,我们也可以试做其他剧。这样观众可以有更多不同的选择,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陈维冠早年拍摄了不少招牌港剧,以过硬的收视率度过了自己的晋升期,赚足了底气,他得以拍摄自己一直梦想拍的剧集,TVB也愿意给他做一些新尝试。他认为,受众的思考能力正在改变,“一个免费电视台,可以提供一些另类的东西,让观众可以选择或者尝试观看,这不是一件坏事。” 

4195x2799_654b5fd745b30.jpg

1920x1080_654b5fd6b0e6e.png

《罗密欧与祝英台》中的枪战元素与西部牛仔风格,惹来一些“致敬西片”的质疑。他认为,即使题材、剧种、某些元素相似甚至一样,但每个人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技巧是不一样的,“我们拍的枪战,有我们自己想表达的情感和意思,我不认为我是在向他们‘致敬’或‘抄袭’,如果用心看,会看到我们是在用心创作。” 

他试图寻找新的路径,去打破一些传统和公式。即使这次的尝试并不讨大众的欢心,他依然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尝试。“因为你没办法做一部满足所有人胃口的剧,这是比较难的。我觉得做电视剧,要当它是一门艺术来做,虽然商业的成分很大。如果你不当它是一门艺术来做,久而久之你会变成一个机器,你会不停地在想观众喜不喜欢这件东西,那么,你不会有新的东西出现。” 

除了不断追求自我创新之外,陈维冠始终认为TVB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新一代TVB电视人怀揣创新的决心与勇气,老板与领导层也给予创作者更多的空间和包容性。“当我向老板推介《罗密欧与祝英台》的剧情桥段时,曾经有一位高层说这个剧名很难明白,曾志伟先生说了一句:‘这个名字才好!’他觉得因为这样一个名字,才会引起观众的联想,令他们更想打开电视看看。珍姐(曾励珍)也总是给予我创作上的鼓励和支持,是我不断向前的最强后盾。高层们的心态是很开放的,他们觉得我们的想法很独特,TVB值得投资这个项目。虽然我们的世界观比较抽离,但可以告诉观众,TVB是一个可以做不同类型剧集、为观众提供更多选择的平台。” 

陈维冠现在依旧做着天马行空的梦,不停地重塑、建构自己的下一个“哥谭城”。“我的下一部剧也不是那么容易明白,但我答应妈妈会比上一部容易明白一点。” 

他也想找到一种与观众良好沟通的方式,“就算怎样天马行空,也要考虑你的观众群,如果你拍的东西没人看,其实没意思。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给更多人去接纳和欣赏,观众可以在看之余咀嚼到里面那个设计。如果这一次看不明,那就上网重温一下,或者很多年之后再看,发现原来是这样的,也不是很受不了的作品。” 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尝试会被更多人认可,希望港剧能被更多人重新看见。

采写:南都记者 蔡丽怡 实习生 江欣怡

编辑:刘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娱观察@南都娱乐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