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傍晚,在东莞黄江镇北岸社区办公大楼旁的社区主干道北岸路和永怡街交会处,路边热闹非凡,人声鼎沸,让人忍不住走过去一探究竟。走到近前,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小食摊贩,在规划整齐的划定区域内支起了摊位,引来了消费的人群。
昔日,摊贩摆摊不仅得到处挪动,乱摆乱放还会堵塞交通,环境卫生也遭人诟病;如今,固定摊位规划整齐,流动摊贩在此“安家”,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有序的管理,既解决了商贩的生计,又方便了市民生活,这彰显了新时代文明城市的应有之义。如何引导流动摊贩归行入市?一起来看看黄江北岸社区流动摊贩堵与疏的基层治理经验。
你追我赶间留下满地脏乱差
距黄江镇北岸社区仅一街之隔,就是黄江镇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裕元工业园。裕元工业园内有企业近百家,总用工人数约3万人,其中,有近1万人,租住在邻近的北岸社区。每逢下班高峰,园区内的员工由裕园路,穿过连接裕元工业园区与北岸社区的八号桥,途径八号桥前的市场,再经过社区办公大楼旁主干道北岸路和永怡街交会处进入社区。这条路线,是附近企业员工进入社区的必经之道。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烟火气。北岸社区八号桥市场附近,以及社区办公楼主干道,因此成了社区流动摊贩的聚集地。这两处聚集地人口密集、摊贩众多,久而久之,在热闹喧嚣之下也充斥着不和谐“音符”。餐饮油烟扰民、小摊贩乱摆乱放堵塞交通、污水横流污染路面等问题困扰周边居民已久。
流动摊贩整治成为北岸社区党委委员胡泽轩头疼的问题。一头是占道设摊带来的交通影响和“脏乱差”,另一头,藏在市井里的便民服务摊点是民生刚需,也是城市烟火,更关乎百姓生计,市容环境与民生保障难以平衡。
为了管理好辖区的流动摊贩,北岸社区综合治理服务队先是联合城管部门对流动摊贩进行规劝清理。但小小的流动摊贩管理,并非一件易事。过去北岸社区采用规劝清理的方式,容易引发矛盾,你追我赶间,城管和小贩的冲突时常出现。此外,流动摊贩、临时摊位由于没有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监管部门往往难以对其进行监管,常常占道经营,乱扔厨余垃圾和饭盒,导致环境脏乱差。
做了十几年餐饮行业的摊主老张,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我们的摊位基本都是流动的,城管来了我们就走,等他们走了我们再来。生意没法保证稳定。”有些人气旺的地方,摊贩之间还需要提前占位子。老张表示,“有时候去晚了没位置,就得换个地方摆,老熟客来了都找不到人。”还有一些摊贩,不想经历你追我赶、提心吊胆的场面,会选择在一些热门地段的商店门前,租下一个摊位,而这也需要支付一笔不算便宜的租金。
“游击队”变身“正规军”
如今,北岸社区办公大楼旁,十几个摊位撑起了长长的一大片阴凉地儿,摊主们不慌不忙等买家上门,买家不急不躁挨个摊位选购。在常态化管理整治过程中,北岸先后试点开放社区办公大楼旁、八号桥市场为“临时摆摊点”,制定《北岸社区临时摆摊点管理条例》,根据早市、夜市每月按各自周期划分重新进行抽签,对中签者派发北岸社区临时摆摊点摆卖证,要求摆卖者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摆卖。在非摆卖时间段,则作为共享停车位供居民使用,大大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
通过疏堵结合,北岸社区从源头上解决摆卖者需求,让流动摊贩从“游击队”变身“正规军”,在此处“安家”。同时,由社区综合治理服务队负责日常管理维护工作。
老张是最早加入北岸“临时摆摊点”进行摆卖的摊主之一。眼前这个一米多长的摊位,如今主营柠檬茶。“以前别的地方摊位费每个月要2000元,这里只要900元。”相对低价的摊位费,不仅大大降低了老张的投入成本,生意稳定,也让老张得以花出更多的时间钻研产品。
在老张隔壁,是80后创业者刘丽芬的寿司摊。刘丽芬和老张是十几年的合作伙伴,一个卖饮料,一个就在旁边卖小吃。刘丽芬的寿司摊今天并未营业。“现在的摊位费比较低,偶尔想偷懒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刘丽芬说,她最近正在和老张研究新产品,“天气冷了,想卖点酸菜鱼或者五谷鱼粉,这些冬天吃起来暖和一点的东西。”
近年来,不少地方对“夜经济”越来越重视,通过流动摊贩等“夜经济”形式带动了乡村的人气、带火了夜间消费。此外随着灵活就业人员的增加,流动摆摊也成了不少人的一个工作选择。对90后摊主缪展永来说,摆摊是他的副业。“有空就摆,没空就可以不来,比较自由。”缪展永经营着一个章鱼小丸子摊位,“一个月摆个10来20天。”当问及摆摊收益,他笑着说:“还行。”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来源于“写意黄江”)
编辑:韩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