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由高满堂担任总编剧,吴斌执导,柳桦编剧,杨烁、张翰、郭晓婷、曹骏、于震领衔主演的年代传奇大剧《珠江人家》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持续热播,11月9日迎来大结局,广东卫视11月继续接力播出。该剧以广东近现代革命史为背景,讲述了陈山河、陈卫、陈立夏三兄妹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经历悲欢离合,最终共同投身抗日事业的传奇故事。该剧立足岭南本土,将粤中医药、粤菜、粤剧文化雕刻进每一帧画面,为观众还原战火纷飞的年代中,那一份绵长坚韧的精神力量。
据广电总局“中国视频大数据”,《珠江人家》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的收视率持续上涨,最高收视率突破3%,在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率中排名第一位,成为截至目前,2023年央视一套黄金档剧集的收视冠军。“画面考究,故事出彩,岭南风味十足”,观众纷纷在社交平台上留下好评。
在当下剧集市场不断求新求变的洪流中,粤产剧如何打出一手亮眼的好牌?《珠江人家》台前幕后的主创人员,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精彩碰撞?该剧幕后的金牌创作团队近日接受了南都记者的采访,为我们揭晓谜底。
柳桦:广东是一个题材富矿
这里人的故事写不完
精彩的故事,离不开背后的一张扎实底牌。中国内地优秀编剧、拥有《香山叶正红》《国家孩子》《生死船票》等多部代表作的编剧柳桦,亲自操刀《珠江人家》的故事设计。
编剧柳桦在创作过程中习惯“沉浸式”写作,并阅读了大量文史风俗书籍。
与平常打磨剧本的时间相比,柳桦投入在《珠江人家》中的创作时间更长,从采风到开机大约花了14个月的时间。在创作过程中,柳桦习惯“沉浸式”写作,他听粤语歌、看粤语电影、吃粤菜、专门买了《广东话正音字典》,还阅读了近两百本粤菜、粤药、粤剧以及文史、风俗方面的书籍。他笑说:“这是一个笨功夫,但很有效”。他不断深入了解、捕捉岭南文化的特质,也因此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灵感。
《珠江人家》剧本扎实,既有个人成长又有家国命运,更融入了众多岭南文化元素,粤菜、粤药、粤剧三个代表性行业的呈现,细腻丰富。谈到如何构建这些人物和情节,柳桦表示基本原则是总编剧高满堂老师定下的,一家三兄妹分别代表粤菜、粤药、粤剧的一条线,“我要做的,就是不断给每个人物添加岭南文化的细节,人物性格尽量独特,并且制造出他们每个人面临选择的困境,这些元素有序叠加,就推动他们向我想要的方向前进了。”
许多人物形象取材于现实,比如剧中的大厨陈卫就有现实中的广东大厨的影子。“我们采访顺德的厨师学院,人家的名厨当场做了一道菜,很简单的一道炸鱼骨头,但是名厨的气度非常好,菜的味道也非常好,我对陈卫这样的大厨应该有的气质状态就有了感觉。”
在采风过程中,柳桦对岭南人的性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感知。他认为,岭南人很坚强又很灵活,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硬”与“冲”是岭南人骨子里的性格。他将这种“硬”和“冲”的性格特质融入了他笔下的人物当中——大哥陈山河为保护传统的中国药方,与日本药商斗智斗勇;二哥陈卫性格刚烈,拒当日本人的帮凶;小妹陈立夏视戏台如战场,精心编排抗战大戏……“这部戏面向的是全国观众,我希望让更多的人通过这部戏对岭南人有了解,也写出我所佩服和欣赏的岭南人的性格。”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公关小姐》《外来妹》《情满珠江》等粤派电视剧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如今《珠江人家》又开启粤产剧的一个新高峰。谈到粤产剧的未来发展,柳桦十分乐观:“我觉得广东真是一个题材富矿,古代题材可以写南越王,近代题材可以写林则徐,现代题材可以写广交会,这片土地就是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写这里的人的故事,写不完。我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就已经生出了几个题材,准备单独存起来以后写。”他表示,很期待看到粤产电视剧越来越好,希望能继续为它添砖加瓦。
李海鹰:这部剧的音乐充满了广东元素
“埋位”“起筷”“加两笼烧卖”这些镌刻在许多广东人记忆里的饮食用语,出现在《珠江人家》的插曲——《丁零当啷》的配乐中,激活了广东人那份舌尖上的情怀。
李海鹰对广东音乐情有独钟。
影视音乐创作是李海鹰的老本行,他曾负责《亮剑》《幸福像花儿一样》《黑冰》等影视作品的音乐创作,如今他担任了《珠江人家》全剧的音乐创作与指挥,为该剧原创了三首歌曲,包括容祖儿、许靖韵分别演绎普通话版与粤语版的主题曲《为你》,曾小敏演唱的插曲《相聚有情天》,还有专门为该剧粤菜部分创作的插曲《丁零当啷》。
作为一名生于广州、长于广州的资深“老广”,李海鹰对广东音乐情有独钟,他在此次创作音乐时做到了承前启后,融入很多过去的广东音乐元素与当下的大湾区流行音乐元素,让观众感到既亲切又新颖。
提到广东音乐的历史,李海鹰非常骄傲。“我认为广州就是一个爱乐之城。从粤剧、广东音乐到冼星海、马思聪、萧友梅等音乐名家的出现,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鼎盛的流行音乐都可以说明这一点。”李海鹰特别跟《珠江人家》的导演吴斌提到,广东音乐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正好符合《珠江人家》剧中的历史阶段,所以在剧中他大胆用了一部分的广东音乐来做背景音乐。
李海鹰谈到,《丁零当啷》这一首插曲的旋律就运用了传统广东音乐《饿马摇铃》中最主要的段落,后面衔接了富有广东特色的调子。另外,他考虑到广东人民热爱饮食的特点、广东饮食文化的繁荣,故在《丁零当啷》中把很多的粤菜风格与广东饮食风俗都写进了歌词,十分富有地方特色。
同样,在插曲《相聚有情天》中也有很多“粤剧”的元素,“《相聚有情天》中充满了粤曲韵律,加上由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来演唱,所以粤味满满!”
主题曲《为你》则用了当下流行音乐的语汇和编曲风格,讲述了剧中的亲情、爱情、友情和家国情。李海鹰说:“华语歌曲有四个重镇,北京、广州、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大湾区里面已经有华语流行歌曲的两个重镇,一个是广州,一个是香港。所以这次《珠江人家》中的流行歌曲就是大湾区文化特点的一个体现,也可以说是大湾区的一种合作。”主题曲《为你》特别推出了普通话、粤语双版本,由容祖儿、许靖韵分别演唱。他认为普通话版本更易于在全国范围内传播,而粤语版本则更具大湾区风味:“粤语歌的音韵非常丰富,音调特别有味道,不少北方观众也喜欢听粤语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李海鹰的儿子李文轩此次也参与该剧音乐创作,负责剧中的电子配乐和音乐编辑工作。父子两代人的合作,是岭南文化传承的一个有意思的缩影。两种思维的碰撞,为该剧的音乐创作注入新鲜的血液。
李姝、冯敏仪:每一个作品
都有自己的脾气与个性
“品岭南文化,看《珠江人家》,红尘内、人潮内,一次次相聚,只为与你,同写一个传奇。”采访现场,歌词作者李姝和冯敏仪向观众倾情推荐《珠江人家》的曲目与歌词。
《卷珠帘》《万疆》的词作者李姝和广东粤剧院一级编剧冯敏仪共同参与了《珠江人家》曲目歌词的撰写。李姝负责主题曲《为你》的普通话版填词,冯敏仪负责《为你》的粤语版填词,插曲《相聚有情天》的填词,以及东山少爷演唱的片头曲《倔强》的填词。在本次创作中,她们收获了许多新鲜的体验。
李姝表示喜欢“为你穿越百年”这句歌词。
被问到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时,李姝表示:“是‘为你穿越百年’这一句,我写的时候脑海中想着一种女性的坚韧内敛的情感,它比较体现歌名的意义。为你,既是个人情感上的为你,也有舍身成仁的为你,很好地契合了《珠江人家》中三兄妹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家国情的情感元素。”
冯敏仪表示创作粤语版《为你》时,最大难点是要讲究粤语歌词中的协音。
冯敏仪表示,她很喜欢海的意象,“海鹰老师和李姝老师有一句歌词特别打动我,就是‘我要和你一起面向大海,在一样的月光里’,所以我在写粤语版的时候,特别喜欢的就是‘人潮内,我为你,浮沉于海角天涯,谁怕顾忌’这一句歌词,它蕴含了一种盼望团聚和重逢在有情天地里的喜悦。”
在粤语版《为你》的创作过程中,最大难点在于讲究粤语歌词中的协音。冯敏仪说:“粤语有9声6调,在我们填词的过程中,要让旋律与平时说话的9声6调达到一种协音。有一句话说得好:好的粤语填词,它唱出来与我们平常说话的声调是吻合的。”她在创作过程中特别考虑到李海鹰和舒楠老师谱写的优美旋律,“希望用歌词将这种优美的意象呈现给观众”。
谈到这次创作的最大感受,冯敏仪表示:“每一次创作、每一个作品都应该有一个品格,它有自己的脾气与个性,这一次新的创作尝试是很好的体验,未来我会迎接不同的挑战。”
吕峰:查阅大量史料
对广州有一个新的印象
真实还原、富有岭南特色,呈现一幅色香味俱全的“珠江上河图”,这是《珠江人家》在美术设计、场景搭建和道具制作中的核心特点。曾担任《大江大河2》《了不起的儿科医生》《春风十里不如你》等电视剧美术指导的吕峰,过去并没有尝试过岭南风格的场景搭建,如何真实地还原有史料记载的场景,还原民国时期广州独特的都市风情,对他带领的近20人的美术设计团队来说,是一次新鲜的挑战。他向记者展示多张剧中场景的概念设计图,充满了浓郁的岭南风情。
在天台戏院的场景设计中,出现了摩天轮这一细节。
20世纪30年代的广州与吕峰想象中有许多不同。通过查阅史料,吕峰发现该时期的广州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先进、开放——“商场屋顶上的那个摩天轮,我们那时候看资料,1930年怎么会有这个东西呢?但是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当时的广州确实有这种设施出现了。”后来,在天台戏院的场景设计中,就出现了摩天轮这一细节。
美术组1:1还原广州博物馆的粤剧红船。
“广州大酒家”的门窗是花格玻璃。
为了呈现细腻的视觉效果,剧里的许多街景、物象都使用了实景搭建,并进行了很多创新设计。在拍摄“粤剧红船”的时候,虽然全实景拍摄难度极大,但美术组决定1:1还原广州博物馆的粤剧红船。在设计“广州大酒家”的门窗时,由于吕峰在广州博物馆看到的花格玻璃令他印象极为深刻,美术团队决定大胆创新,将剧中几百块玻璃窗更换成了花格玻璃,也因此收获了“很出彩、很提气”的视觉效果。
《珠江人家》主要取景地在横店,如何凸显岭南特色?“怎么还原一个当时的真实广州,有别于上海、北京这些大都市,而且有历史感,这是我们工作的难点。”剧组在横店影视城原有街道的基础上,专门搭建了一条有骑楼风格的广州街道。吕峰谈到,骑楼是广府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能够凸显岭南风格的广州街道特色,所以剧中很多高潮情节都在这条新搭建的骑楼街上完成,包括轰炸的场面、打仗的场面。
南禄药坊的制药间。
在南禄药坊的段落里,详细地记录了蜡丸生产过程的一组镜头。这来源于吕峰在广东采风时的灵感。在陈李济工厂内,吕峰了解了蜡丸的制作过程,他认为这是展现粤中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应当将它搬上荧屏。为了进一步了解制作中草药的手法,剧组请了专业的老师指导、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原了制药过程。他提到,剧中的粤剧、粤中医药、粤菜道具,“全部都是真的”,广州酒家提供了500多道菜,一些菜都是空运到横店,一道道热气腾腾的小菜跨越千里、跨越荧屏,将岭南地区独有的烟火气传达给观众。
吕峰坦言,自己跟许多观众一样,也是一个“剧迷”,“最近跟大家一样在追剧,整个过程是又熟悉又新鲜。一句话形容就是:如果你想看地道的、广州风味的戏,那就请看《珠江人家》。”
《珠江人家》的幕后团队在每一个创作环节中,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史料比对,对每个细节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一部他们理想中的色彩丰富、独具岭南韵味的大戏,以一种崭新的方式重构了岭南故事的叙事空间。
采写:南都记者 蔡丽怡 实习生 周晓澄
编辑:刘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文化强省观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