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深圳重点打造的精品舞剧《咏春》载誉“归乡”,与本地市民和专程而来的剧迷共同度过了第100场演出。三次谢幕,五度返场,观众席间的热情,充分证明了“爆剧”的魅力。
短短一年之内,《咏春》已经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以破竹之势迎来口碑与票房双丰收,提前锁定“年度必看舞剧”一席;还在新加坡完成了艺术出海首秀,化身为国际交流的桥梁。用现代舞剧形式,展现“咏春拳+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湾区电影的时代记忆……剧中满满的岭南元素,既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自信,也向世界诠释了新时代的东方之美,与中华英雄之气。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舞剧《咏春》编剧冯双白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尊重传统文化、凸显岭南特色,是《咏春》被喜欢和认可的重要原因。专家认为,“咏春”现象的产生,是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六大工程”的重要探索,也堪称粤产文艺精品新的标杆。
舞剧《咏春》剧照。
孵化:深圳聚力打造现象级舞剧
对《咏春》主创来说,2023年是“追光而行”的一年。
阳春三月,这群平均年龄仅24岁的“后浪”演职人员,从南海之滨的深圳出发,踏上了全国首轮巡演之旅。4月初,他们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连演5场;8月下旬,登陆广州,接受省内文艺名家的检阅;在上海、长沙、武汉、成都、南京……演员们全情投入,一步一个脚印打擂台,吸引了越来越多剧迷从“入坑”到“N刷”,逐渐形成国内舞台剧圈的“现象级”风潮。
9月27日晚,在新加坡的“榴莲壳”——滨海艺术中心剧院,全场观众打开手机闪光灯,为台上演员制造了“满天星光”。这是舞剧《咏春》第一次走出国门,演出效果足以证明,艺术佳作的感染力,能跨越民族、无论语言。
当晚,40多国使节和外交官员亲临现场观剧。爱尔兰驻新加坡大使馆副馆长Patrick Rooney在演出后激动地说,他要把《咏春》推荐给身边每一个人。新加坡文化学者、图书编辑沈远安评价此剧“立意高远,形式新颖,情感深厚,审美高级”,“既传统又现代,既关注理想、追求,也关注情感、命运,具有强大的链接力”。
10月26日晚,《咏春》回到它首演的地方——深圳保利剧院,演出第100场。剧院大厅特别布置了“舞剧《咏春》难忘瞬间纪念墙”,许多跨城而来的剧迷手持多场票根,在“咏春堂”“米铺”等场景中拍照打卡,热情地将剧中的“武林高手”们团团包围……
一部原创新剧,何以这样一炮打响?《咏春》的创作经验是:由深圳歌剧舞剧院作为创演主体,同时吸聚国内顶尖人才和优秀舞者携手共创。
《咏春》编剧冯双白是业界名家,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总编导韩真、周莉亚被誉为“舞坛双子星”,此前已有《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杜甫》《花木兰》等诸多力作;至于作曲、舞美、灯光、服装、造型、多媒体设计,方方面面的创作者,均为观众熟悉的一线阵容,各有响当当的名作傍身……剧中饰演“叶问”的常宏基、饰演“剧组导演”兼“八卦掌掌门”的张娅姝,是深圳歌剧舞剧院的首席舞者,又有很好的观众缘。
如此配置,让《咏春》在创排期间就受到关注,成为广大剧迷心中的“品质保证”。
常宏基、张娅姝“高手过招”。
而作为出品方,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给予了创作团队高度的信任、充分的自由、大力的支持,还有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专项扶持资金与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共同资助,多方协力孵化这部精品好剧。
为了把故事讲好,《咏春》精心设置了双线叙事结构:“戏外”是深圳电影制片厂克服困难拍摄功夫电影的过程,“戏内”讲一代宗师叶问在香港开门立派的故事,两条线索在剧中同行展现,并构成对照与共振,最后,收束于理想的传承,致敬每一个平凡的追梦人。正因为此剧不只歌颂“中国英雄”本身,而旨在表达“凡人之躯,亦可比肩侠影”,无论是年轻观众,还是老一辈的功夫迷,都能找到共鸣的基点,代入感受激昂的正能量。
《咏春》致敬武学宗师,也歌颂“凡人英雄”。
对于这一点,《咏春》总编导周莉亚特意谈道:“‘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不是一句口号。对创作者而言,眼中有平凡人、老百姓,看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作品里才能够描摹他们的形象,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在舞剧《咏春》中,人人都有一片武林,少数人成为英雄,“平凡的大多数”却可以制造照亮英雄的光——就如剧中追慕叶问的灯光师“大春”一样。
传承:深挖岭南文化的时代共鸣
时至今日,走过百场的《咏春》,已然培养出了忠实的剧迷。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N刷”此剧的观众,都有各自心中的“名场面”。有人酷爱五大门派宗师的高燃对决,也有人醉心大气优美的女群舞,那是表达叶问之妻对于故土的思念。剧中亦刚亦柔的舞段,极易唤起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审美,吸引着观众走进了解岭南民俗。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咏春》编剧冯双白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尊重传统文化、凸显岭南特色,是该剧被喜欢和认可的重要原因,而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从启动策划之初,《咏春》就确立了“坚持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的目标,开展实地创作采风、研讨座谈20余次,最终敲定了“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元素同台呈现的独特思路——两种国家级非遗,既是《咏春》的表现题材,又与剧情主线深度融合,还成为表现手法本身。
诞生于广东佛山的咏春拳,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功夫之一,2021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套拳法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寄托着中国式的英雄主义情结,以及中华儿女追求自立自强的民族情感。
“以舞释武”塑造五大功夫门派掌门形象。
有别于影视剧等其他形式对“中国功夫”的呈现,舞剧《咏春》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创新点,即“以舞释武”,将正宗武学招式与现代舞蹈语汇熔炼组合。创排过程中,剧中呈现的五大门派——咏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均由相应的非遗传承人亲自传功,舞蹈演员们提前一年学拳,每天坚持打桩,让舞蹈动作带上了武术招式的“劲道”,以更好地展现武林高手的风范。
咏春拳(叶问宗支)非遗传承人董崇华,应邀担任了该剧的武术顾问之一。据他介绍,从2021年起,深圳的主创团队就与其反复沟通探讨如何“舞武相融”、鲜明展示咏春拳法的特色和亮点。最终,他们共同确定了着重呈现的武术传统套路、段位制截取部分,以及适合舞台呈现的对打动作。董崇华说:“经过长时间练习,演员展示出来的技法、精神等,已经能够基本达到我的要求了——我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可能很多真正专业的人都做不到。”
与此同时,历经14种工艺、36道工序制作出的岭南“宝藏”面料香云纱,也经由这部作品第一次亮相舞剧舞台。香云纱染整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合的是,这一特产面料,恰好出自叶问的故乡,配合剧情发挥出了天然的表达优势。
舞剧《咏春》将真实的香云纱生产工艺搬上舞台。
该剧香云纱顾问邢莉莉,是深圳时装设计品牌“德玺见萩”创始人,专注于香云纱面料的活化运用,2019年携香云纱系列成衣,独揽“深圳环球设计大奖”时尚设计类唯一金奖。
接受南都采访时,邢莉莉介绍,在《咏春》展现“乡愁”的舞段中,身着红云纱裙,头梳雀尾髻,手持竹箬笠的女舞者们,用身姿和动作刻画了真实的香云纱生产工艺;而在全剧最“燃”的宗师比武环节,五大功夫门派掌门均穿香云长衫,一招一式之间,具有硬度而不失垂感的衣料武出阵阵劲风,闪现出黑亮的色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邢莉莉说:“我一直觉得,内敛光华、低调大气的香云纱,是‘最中国’的面料,而《咏春》展现的是中国人内在的精气神,二者相得益彰。”通过这部舞剧,让更多人了解到香云纱和它的制作工艺,是她和团队最开心的事。
整部剧对岭南文化的呈现,还不止于非遗技艺层面,而是继续深挖,探究广东文化遗产中的“根”和“魂”,继而折射、连接当代价值。讲咏春,也是在讲“勤练习技不离身,扶弱小以武辅仁”的祖训,讲岭南武学精神和济世情怀;讲香云纱,也是在讲一方水土的人文蕴藏,讲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
起航:巧借网络传播策略跨界破圈
从火遍全国到扬帆出海,《咏春》在短时间内,已然铸就了粤产文艺的又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业内公认的推广传播范本。复盘它的“破圈”之路,究竟踏中了哪些时代节奏?
事实上,在《咏春》创排期间,深圳市委宣传部与市文旅局就高度重视舞剧的宣传推广工作。一方面是发动深圳全市宣传力量,构建起多渠道、全方位的融媒体宣传矩阵,另一方面依托时下年轻人喜爱的b站、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用时新的表达方式,影响Z世代受众群体——现如今,他们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生力军”。
2022年12月31日,13分钟的《咏春》选段亮相bilibili跨年晚会,高手过招酣畅淋漓,让年轻人自发刷起弹幕,播出后,“咏春 惊艳”的词条还登上微博文娱热搜,在抖音得到电影版“叶问”饰演者甄子丹的点赞,引发很多观众对于全剧的期待。
随后,《咏春》继续通过跨界联动,提升剧目本身的“可见度”。
5月23日,《咏春》演员代表走上了中国电影华表奖红毯,并在当晚的颁奖典礼舞台上奉献了特别编排的5分钟华彩片段,折服一众演艺大咖。接受媒体采访时,高亚麟、倪萍、沈腾、靳东等人,异口同声地表达了“震撼”。6月下旬,《咏春》剧组又与《时尚芭莎》联动,用时装大片的“打开方式”展现岭南人文。
与《时尚芭莎》跨界合作拍摄大片。
在全国巡演期间,剧目文创周边展示与销售平台“咏春士多”也宣布开张。根据舞剧人物形象设计的潮玩手办,主题购物袋、随行杯、套杯、折扇、T恤等衍生品,大受市场欢迎,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舞剧《咏春》在国内的高口碑,也引来海外剧迷的“眼红”,纷纷呼吁早日将世界巡演提上日程。而这一点,也在《咏春》出品方的规划之中。
今年6月,舞剧《咏春》作为“深圳故事”主题推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来自卢森堡、安哥拉、以色列、葡萄牙、泰国、荷兰、瑞士、巴西等29国的驻华使节和多位国际组织代表观剧之后,不少宾客当场发起“邀约”,希望把《咏春》带回自己的国家交流巡演。
9月27日至30日,《咏春》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剧院连演4场,倾倒海外观众。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科技处参赞秦文感慨说,从策划、运作《咏春》新加坡首演,到落地、执行,不过短短数月,由此体会到深圳人“敢闯敢干”的精神。据悉,在不远的未来,《咏春》将赴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欧美国家巡回演出,如同叶问在香港打开了咏春的“一扇门”一样,舞剧《咏春》希望凭借过硬的艺术品质,在国际演艺市场上打开“一扇门”,并结合演出日程开展城市综合营销,在服务国家对外大局中展现广东担当、广东作为。
历经百场淬炼后,《咏春》荣耀“归乡”。主创们表示:“百场是个鼓励,也是让我们回顾初心的新起点。”短暂休整过后,他们已经再度启程,奔赴大湾区的更多城市。
11月3日-5日,《咏春》剧组来到叶问故乡佛山,在佛山大剧院连演3天,其间还应邀献演了2023中国·佛山大湾区功夫电影周开幕式。11月7日,《咏春》在深圳大剧院的2024年新春演出也已开票,用连续多个场次回馈深圳市民。更多国内巡演场次也将陆续官宣,让更多观众在“家门口”的剧院,了却“一票难求”的遗憾。
《咏春》主演之一、深圳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张娅姝说:“在每一个舞台上,我们都在传递文化,传递情感,传递力量。”每一次相逢或重逢之时,他们还会观察、复盘,不断地在演中修、修中演,提升作品的品质。一部好剧是改出来的,相信观众会感受到《咏春》剧组精益求精、锻造文艺精品的诚挚之心。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供图:深圳歌剧舞剧院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