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互联网行业,不少人会认为那是青年人热衷的“战场”。的确,青年一代不仅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也是重要从业者。11月8日,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为了更好地搭建青年互学互鉴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乌镇峰会首次创设“全球青年领军者计划”,遴选全球互联网领域优秀青年。最终,来自五大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18位优秀青年脱颖而出。
王博 受访者供图
18位入选者中,王博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高校的青年学者。她在清华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任亚太先进网络组织(APAN)董事理事,长期从事“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在王博看来,一项技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仅体现在论文里,更重要的是推动成果的部署应用。
在和南都记者的对话中,她指出AI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互联网提出了新的性能要求,互联网也需要优化TCP/IP协议(指能够在多个不同网络间实现信息传输的协议)和关键机制,从而更好地满足大模型训练等应用要求,支撑其更好地发展。同时,AI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协助解决互联网面临的发展难题。
论文不是科研终点,要做真正有用的研究
南都:你是入选者中唯一一位来自内地高校的青年学者,且长期投身于互联网技术研究。你如何看待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价值和意义?
王博:我曾经迷失于仅追求论文发表的道路上,选题时选择容易发论文的方向,设计方案时也并不考虑易部署性和易用性。这样做科研很容易把自己局限在象牙塔里,做出来的成果也可能是“纸上谈兵”,很难落到实处。
在团队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随着工作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技术的真正价值不是体现在论文中,更关键的是促使成果得以在实际应用中落地。而且在互联网领域,创新技术必须经过大规模的应用试验,方能真正验证其有效性。然而,在部署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来自实际系统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只有克服这些困难,我们才能够有机会将技术真正应用到实际互联网中。
因此在我看来,立足于互联网面临的实际问题,做“有用”的研究,并且推动技术成果的部署应用,就是科研价值和意义所在。发论文只是中间阶段,不是终点。
南都:你如何理解“青年领军者”的这一称号及其赋予的使命?你对于广大青年科研人员有哪些期望和建议?
王博:这个称号不仅是一份鼓励,也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对我们的期望。今后,我会更加积极地承担起发展建设互联网的责任和使命,潜心钻研、勇于挑战互联网领域的世界难题,同时重视技术的应用,让研究成果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我也鼓励科研人员关注更广范围的互联网建设。我们国家是亚太地区的互联网大国,科研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投身于更广范围的互联网建设,为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互联网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为构建全球网络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AI可作理论工具,与互联网发展相辅相成
南都:技术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下一代互联网”话题备受关注。你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可否介绍一下?
王博:针对互联网IPv4地址空间耗尽的问题,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于1998年正式发布IPv6协议,即互联网协议第6版(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由此提出了“下一代互联网”的概念。2012年以来,随着IPv4地址耗尽,全球进入IPv6“下一代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下一代互联网”正在成为网络空间的重要基础设施。
南都:据你了解,当前国内IPv6的推广和普及状况如何?“下一代互联网”全面建成还面临哪些现实困境?
王博: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试验和应用的国家,主要包括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2001年~2016年),推进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2017年至今)两个阶段。目前,我国IPv6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例如,清华大学等高校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纯IPv6网络CERNET2,运营商也大规模部署了IPv6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在IPv4向IPv6过渡技术方面和真实源地址验证技术方面贡献了很多国际标准。
说起“下一代互联网”面临的技术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涌现,互联网也面临新的技术挑战,主要包括扩展性、安全性、实时性等等。我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实时性,研究低延时传输协议,提升互联网在实时性方面的性能,更好地支撑国家重要领域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建设。
南都:今年是AI技术飞速发展的一年,大模型、AI生成等新技术对“下一代互联网”是否会造成影响?
王博:一方面是 Network for AI。AI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是这一应用技术演进、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和基石。AI的发展对互联网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互联网也要解决新的挑战,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大模型训练等新兴信息技术和应用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AI for network,也就是把AI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设计基于AI的方案,来解决互联网面临的难题。
南都:你在互联网视频传输领域非常有研究,当前互联网视频传输技术存在哪些发展难题?
王博:据我观察,视频传输领域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视频传输的高质量与低延时之间的矛盾。简单来说,我们的视频通话要能够实现实时传输,但又要保证传输的视频内容足够清晰,这两个目标是相互矛盾的。事实上,随着网络流量不断增大,加上网络复杂多变、不稳定等特点,要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较为困难。
点播、直播、实时通信是三种不同的互联网视频应用场景,不同应用的系统实现和性能要求存在差别。如何在不同网络状况下,为不同应用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是研究热点。
出品: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樊文扬
南都记者杨博雯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李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十年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