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怎样才算成功?广州画院首个文献展解密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11-12 16:25
图片

贴合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用美术的方式创造反映人民心声、历史重托、时代呼唤的优秀作品,是每一个美术工作者的职责所在。11月1日—20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画院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徐里担任策展人的“广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文献展”在广州画院美术馆举行,展览聚焦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通过多媒介、多视角、多形态方式,生动展示了27位艺术家17件主题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

广州画院成立以来首个文献展  

广东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重镇,见证了多个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了众多革命先锋。早在20世纪初,“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便倡导艺术革命的创作理念,对岭南画派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广州画院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重要的主题性创作基地之一,自建院以来,几代同仁秉承深入生活,为人民而创作的初心,深耕主题性创作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级重大创作活动,并屡次在全国美术大展中取得佳绩。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徐里对南都记者表示,“广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文献展”是广州画院首次以文献展的创新形式,梳理、回顾广东美术界近15年来在主题性创作历程上取得的部分重要成就。“这个展览可谓适逢其时。一是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00周年,二是梳理、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美术界在主题性创作历程上取得的重大成绩。明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又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本次展览既是动员,也是鼓舞,更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用广东人的创新精神、敢拼精神,以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来释放新的创新性精神、激发创新动力,使广东美术界能够在此大背景下,持续努力,创作出新的一批反映时代的精品力作。”

据介绍,展览涵盖27位艺术家,共17件主题性创作作品之过程,以反映广东美术界同仁在主题性创作上跨越古今,表现当代的深耕与沉淀。与此同时,展览还注重视觉设计与文献互动,以当代艺术思维演绎主题性创作背后的故事,力求以不同的展示方式为观众提供进入当代主题性创作的新路径。

用心用情用功描绘新时代的伟大画卷  

南都记者现场所见,广州画院与广东美术界的同仁们先后围绕2009年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1-2016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7年-2019年“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2018-2021年“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创作展”、2018-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等重大题材创作、展出,用心用情用功描绘了新时代的伟大画卷,充分展示了文化自信和时代精神,创作出了一批有目共睹的优秀成果。

展厅里历史最悠久的参展作品是广州画院名誉院长张绍城耗时3年完成的《淞沪抗战——十九路军》,作品于2009年入选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是国家倡导实施的第一次大规模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作品描绘的是激战之后一个平静的瞬间。画面中间,一名吸水烟的老兵在和观众交流。此外,其他人只露头部、四肢或躯干,铺排零散而有序,画面松弛有度,富有节奏感。横列的街垒将画面划分成三部分,电车轨道和人行道的线条使近景远景连通起来,使画面富有纵深之感。色调以冷色为主,模糊血的红色。作品画面不直接描绘战斗,却又笔笔在刻画战斗,用战后的图景,包括废墟、沙包、子弹壳去诉说那一段民族的苦难史。

图片

张绍城《淞沪抗战——十九路军》

1080x614_655052bc95ec7.jpg

1080x738_655052bc971a2.jpg

《淞沪抗战——十九路军》两张创作草图。

2011年,林蓝历时4年完成的《诗经——长歌清唱》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画作中,林蓝以“线”造型与“抒情”性的表达方式构建整体画面,取《诗经》“采诗、献诗”为“点”,诗意主旨《风》《雅》《颂》为“线”,精选诗篇为“面”,由点及线及面,连贯成一幅先人“采”“献”诗三百的优美宏阔的画卷。作品力求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通过丰富细致的传统材料创作,结合堂皇大气的现代构成形式,体现宏大悠远的整体效果。

图片

林蓝《诗经——长歌清唱》

为表现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历程,李劲堃选择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的场景和诗意为创作主题,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为作品题目,于1991年和2019年分别创作第一稿和第二稿,过程历时近30年。2021年《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第二稿入选了中央电视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李劲堃采用不同媒介手段对同一主题进行创作,一方面,体现了在不同艺术创作阶段对诗词内涵的理解的深化;另一方面,创新作品表现形式,力图通过更为精进的技法去表现主题性创作在宏大叙事方面的功能,开拓一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新方式,突破大型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藩篱,探寻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图片

李劲堃《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创作展”发起,展览选取长征12个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罗奇率领团队创作的油画《草地铁流》入选,成为展览展出的12幅巨制作品之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品展现了红军过草地的意境和气魄。整个画面阴暗,天空乌云密布,远处霞光隐约闪现,象征着胜利的曙光,是战士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在塑造战士人物形象上,突显战士的背影,战士背对观者,低头寻路,艰难跋涉,远处出现几匹孤零零的战马。众多战士的背影汇集成一条线,直指远方,渐行渐远,喻示着征途不息、战斗不止、奔往胜利。与以往同类题材习惯表现中心故事或者故事动态不同,作品在众多过草地的红军中截取行军的一个局部,突显红军过草地的艰苦背影。作品改变了以乐观主义精神描绘红军过草地的创作图式,对美术语言、材料技法进行创新和拓展,再现红军长征光辉历程中的典型形象。

图片

罗奇、黄福昌、孙佳兴、翁润鹏、林海东《草地铁流》

2018年,方土、陈川根据第一届“广交会”成功举行的历史事件,历时近两年创作了中国画《广交会》。作品反映1957年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盛况,在巨大的历史空间和众多人物中,突出了画面中心位置的周总理。作品在写生构思的基础上以线条塑造人物造型,采用中国画传统的白描画法,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淡墨的渲染,把众多的人物结构组成了一个整体。画作气势宏大,画面空间开阔,采用了向心的焦点透视构图,场馆中的展品向前汇聚,像洪流一样涌向画面深处。画家对原本的会场空间做了取舍。墙上的灯泡被改为铆钉装饰,体现工业化的特点;二层的走廊被去掉,让空间显得更为宽敞。

图片

方土、陈川《广交会》

2019年,张晓东、赵红雨合作完成综合版画作品《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以表现温润富饶的岭南水乡为主体,融入了风俗画、壁画和装饰绘画的多重元素,在空间上采用散点透视,构图采用平面化处理,造型上采用装饰方法。以平实质朴的艺术语言和综合版画的特有的技法力图生动再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是一幅刻画生动、形式新颖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乡村生活图景。画家摆脱传统版画凹、凸、平、孔四版种的成规,探索材质的多种可能性,如用树叶、麻布拓印,自然美妙;以沙粒、刨花表现土塬沙漠,厚重而有力度;以布纹、线、绳表现各种服饰也很生动;用乳胶掺沙、蛋壳可表现流畅粗犷的笔触,既有笔绘特点,又有半立体浮雕效果。通过尝试不同媒材,生成新的肌理语言与表现方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视觉效果。

图片

张晓东、赵红雨《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美丽乡村》

图片

徐里

访谈

策展人徐里: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是基于历史真实的审美创造

南都:请介绍一下本次展览的亮点?

徐里:这次布展的展陈非常讲究。这是广州画院成立以来首个文献展,展览把画家创作的整个过程,即从草图到创作成果都全面展示出来,既能够让观众一目了然地感知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过程,又让大家了解到优秀作品产生之不易,还能让后来者明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要素,以及在创作过程当中要注意的节点,包括时代背景,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甚至包括器皿、服装等,这些都要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跟历史背景。同时这些作品更重要的任务是要突出主题,要把我们的时代楷模、英雄或者值得我们歌颂的这些人,把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正能量,他们在国家重要时刻所展现的不怕牺牲、勇于奉献、不忘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表现出来。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来认识历史,怀念历史,纪念这些伟大的时代楷模,从而继续奋勇前行。

南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难点在哪里?

徐里:它的难点在于选题确定以后,还要做深入的案头工作。譬如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需要查阅很多资料和历史图片,还要去请教有关方面的当代史专家或者革命历史专家,努力还原历史真相,换言之,绝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去创作。在确保历史不失真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现实主义的题材进行浪漫主义的升华,也就是艺术家进行基于历史真实的审美创造。譬如艺术家要考虑历史事件的典型性内容如何适合画面表现,以及技巧如何协调等。艺术家都要不断地学习、研究、认识、归纳、提升,然后在画面上不断进行沟通、构思、构图、修改、提炼、变化,最后达到一种和谐完美,能够真正把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包括个人的艺术风貌集中统一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成为一件优秀的作品。

南都:在您看来,这次展出的优秀画作有什么共同特征?

徐里: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包容、多元发展的时代,画家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国家的重大历史题材。改革开放以前的一些主题性、主旋律的作品,其表达方式存在较多的相似性,但现在画家的表现手段可以更多样、更丰富。譬如罗奇等人创作的布面油画《草地铁流》,表现红军在草地上行进。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2.5万里路程,就是初心,就是不怕困难,就是勇于牺牲。在人类历史上、在地球上,有这么一群人与其他人不同,他们是创造历史的人。因此,罗奇在绘制这幅画时也深感悲壮,画中的形象看起来衣衫褴褛,如不仔细看,甚至可能会以为他们是一群乞讨者,其中有些人已经牺牲,有些人陷入了沼泽,有些人几乎力不能支,但在这样黑暗艰险的环境中,前方仍有一道曙光。为了这隐约的曙光,红军挑战着人类生理与心理的极限,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幅作品改变了以乐观主义精神描绘红军过草地的创作图式,对美术语言、材料技法进行了创新和拓展,再现了红军长征光辉历程中的典型形象。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灵君

图片由广州画院提供

编辑:周佩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