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赵青 实习生林铭溱 通讯员梁小琳 陈诗媛 2023年3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广州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持续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为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近日,广州中级人民法院推出一批典型案例的审理详情。
黄先生加班时下楼买了一袋饼干充饥,吃到一半发现饼干过期,其找到便利店老板理论,但老板却以“过期食品不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为由拒绝赔偿,黄先生遂起诉便利店老板,要求其退款并赔偿。
因涉案标的额较小,受理该案件的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根据法律规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受理了该案。
番禺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食品超过保质期,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食品的经营者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过期食品。
该便利店在经营过程中,未及时清理过期食品,导致涉案食品超过保质期仍然在售,违反了上述法律的规定。
庭审中,经过法官释法说理,便利店老板意识到自身理解存在偏差,当庭与黄先生达成调解,便利店当庭向黄先生退还了货款并支付赔偿金。
便利店亦表示会对其经营商铺中的商品重新排查,如发现过期食品立刻下架。
该案适用小额诉讼程序,从立案、开庭、调解再到案结事了,仅用时数天,高效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标的额属于小额诉讼程序法定适用范围的案件,应当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
2023年10月26日,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受理费收费标准调整为按件收取,每件诉讼费仅10元。
为提高案件审理效率,广州法院在实践中多措并举,推动小额诉讼程序“应用尽用”。
利用小额诉讼审理周期短、一审终审、诉讼成本低等快捷便利优势,减少消费者诉讼维权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高效、便捷、一次性解纷的多元司法需求。
2023年1-9月,全市法院小额案件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为54.95%,位居全省法院前列。
钟女士为女儿在培训机构购买了80课时。几个月后,培训机构搬迁到新地址,接送距离远了很多,且新店装修可能有甲醛超标,周围环境也与之前相比相去甚远。
钟女士和其他家长与培训机构协商解除合同与退费,遭到培训机构的拒绝,遂其向法院起诉。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先后受理了钟女士等家长起诉该培训机构的数十宗案件。受理案件后,考虑到该培训机构涉及人数较多,且培训对象系低龄儿童,培训机构的授课地点是否方便接送、内外部环境是否安全等问题备受家长关注。
天河法院决定在该批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适用示范判决模式,选取钟女士的案件作为首案先行进行了一审判决,广州中院亦快速对首案作出终审判决。
结合本案情况,考虑新旧地址的教学环境确实存在差异、新教学地点存在新装修的情况,且培训机构在旧址租赁期满前未与家长沟通协商易址经营的问题等,判令培训机构退还相应的款项。
首案判决后,与钟女士情况相似的其他家长参照判决与培训机构进行和解,大多选择不再就同一问题起诉或上诉,为后续案件当事人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及诉讼成本。
本案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件作为首案,以“首案”带动后续系列案件一揽子化解于诉前,切实把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从源头减少了矛盾纠纷,对统一裁判尺度、减轻当事人诉讼负累、节约司法成本、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等方面均起到了显著的成效。
近年来,广州法院创新示范诉讼解纷模式,针对10人以上人数较多的各类涉众型纠纷,通过对代表性案件予以先期审理和判决,以“首案”效应引导当事人形成合理诉讼预期,带动后续批量类案成功化解,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小王在刘某经营的超市买到5种过期食品,共计60.5元,遂要向法院起诉,要求刘某共同赔偿5000元。
刘某称,小王连续几日在其超市购买了过期食品,却一直未开封食用,有故意购买过期食品、利用法律谋取私利的嫌疑,属于“知假买假”。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兴华法庭受理该案后,充分运用法院与司法局共建的“法庭+司法所”联动联调机制优势,发挥调解员作用,采取“面对面”和“背对背”的调解方法,分别从法理情三个角度对双方分别进行劝导,指出刘某没有及时下架过期食品确实存在过错,同时也告知小王其行为不免让人产生“知假买假”的联想,提醒小王要理性维权,不要让维权变成侵权,最后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小王表示满意并撤诉。
近年来,广州法院致力于深入推进“庭所共建”,打造“法庭+司法所”和“法庭+司法所+N”的庭所共建新模式,依托人民法庭审理更多涉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民商事案件,便利消费者依法维权。
同时,加强府院联动协作,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共享。
深化诉源治理,充分利用广州法院在线纠纷多元解纷平台,会同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等行业调解组织、行政调解主体开展诉前联调,促进诉讼与非诉讼实质性对接,联动共建聚集解纷合力,切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实现“抓前端、治未病”的良好效果。
2023年1-10月,广州两级法院共受理涉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一审民事案件39672件,审结35155件。二审受理3690件,审结3182件。
从案件类型来看,主要包括涉产品类消费案件和涉服务类消费案件两种类型。食品、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家用电器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引发的纠纷是涉产品类消费案件的重点领域。
2023年1-10月,广州两级法院共受理涉产品类消费案件28169件,约占消费案件总数的64.96%;受理网络服务合同、养老服务合同、旅游服务合同等涉服务类消费案件11731件,约占消费案件总数的27.05%。
除受理的传统消费维权案件外,司法实践中还出现了不少与当前新业态、新模式相关的案件,如网络直播带货、网络游戏服务等新类型案件,约占消费案件总数的5.27%。
下一步,广州法院将继续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持续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建设安全、有序的消费环境,营造公平、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共享放心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编辑: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