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加推”新六大集聚区,河套香港园区大楼建设进度刷新

南方都市报APP • 拌面酱
原创2023-11-15 14:10

1492x992_654cd1b0eadff.jpg

图片

南方都市报2023年11月14日A14-15版。

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重磅发布,支持前海扩展发展空间,支持前海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激发了前海新的发展动力。2023年11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前海。

图片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建及在建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 前海管理局供图

媒体团探访前海建设的新进展和新气象,感受前海的产业活力、政策引力、发展动力。

  • 产业空间更大 

六大集聚区纷纷升级 AI、供应链等上新

近年来,前海生机勃勃发展态势愈加凸显,这从前海产业集聚发展中就可见一斑。

现代服务业是前海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前海合作区扩区的落地,前海产业发展空间更大、载体更丰富,既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开展更多先行探索,也可以为港资、港企、港人创造更多机遇,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2年11月,前海启动六大集聚区建设。六大集聚区包括了前海深港国际风投创投集聚区、融资租赁集聚区、跨境电商集聚区、天然气贸易企业集聚区、涉税服务业集聚区、高端智库集聚区等。

经过一年发展,六大集聚区成效初显。据介绍,风投创投集聚区引进了140家风投创投机构,管理基金规模1800亿元;融资租赁集聚区引进租赁企业1485家,行业规模1744亿元;跨境电商集聚区引进119家跨境电商企业,今年1-10月进出口额394亿元、增长31%;天然气贸易集聚区引进58家龙头企业,今年1-10月贸易额183亿元、增长54%,近期升级为大宗商品贸易集聚区;涉税服务集聚区引进22家全国百强机构,近期升级为财税服务集聚区。

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前海的前一天,11月9日,2023前海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大会举行,宣布前海在此前六大集聚区基础上,“加推”新六大集聚区,涉及人工智能、供应链、集成电路、海工装备、航运服务、国际咨询等,并将为企业落户前海提供空间、政策、服务等全方位支持。

据介绍,前海“加推”的新六大集聚区中,人工智能集聚区将促进人工智能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引育通用大模型、智能算力芯片等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供应链集聚区支持供应链企业设立总部机构、代表机构,构建前店后仓、线上线下、金融科技、畅达全球的商贸生态链;集成电路集聚区依托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交易中心,打造集成电路集散中心,同时聚焦芯片设计,集聚高端芯片设计、创新平台。

海工装备集聚区聚焦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将引进涉海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载体、基地、分支机构,集聚海洋高端智能设备、工程装备等企业;航运服务集聚区聚力发展港口运营、船舶运输等运输及配套服务,不断扩大船舶租赁、汽车海运出口等业务;国际咨询集聚区以打造国际人才到大湾区的第一站和首选地为目标,将重点引进管理咨询公司的总部机构、服务中心、展示中心。

  • 政策引力强劲 

出台专项措施 招引“全球服务商”

前海的发展持续吸引优质企业和人才奔赴而来,这离不开一流的营商环境,也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这种政策引力,一方面是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和更大机遇;另一方面是前海推出的各类支持政策,有力支持企业和人才扎根前海发展。

比如,金融业是前海发展的重点产业,在金融领域,前海被赋予“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的定位。多年来,前海在金融业开放上先行先试,特别在促进粤港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提出30条金融改革创新举措,为前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提供金融支撑,发挥前海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

该意见从民生金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强化前海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这将为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在前海开拓业务创造更大的舞台,尤其是有利于深港金融合作。

前海合作区扩区后,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随着“物理扩区”的实现,前海“政策扩区”也稳步落地。《前海方案》发布后,国家相关部委、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支持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举措,有关政策举措皆覆盖前海扩区后的全部区域。

据悉,前海管理局在不同领域先后推出系列利好政策,涉及金融业、专业服务业、法律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科技创新、产业空间扶持等,绝大多数政策条款适用于扩区后的全部区域。若同时符合南山区、宝安区、前海合作区同类性质扶持政策规定的,则按照“择优不重复”的原则给予支持。

近日,前海管理局出台《关于促进前海全球服务商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前海服务业新体系,促进前海全球服务商集聚发展。据悉,“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旨在招引、培育八大现代服务业及细分领域全球前50、国内前20的全球服务商企业和机构,支持前海打造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引擎,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若干措施》包括十个方面举措,在支持企业用好“双15%”所得税优惠,便利获得国家部委政策支持基础上,叠加享受突出贡献奖、落户奖励、租金补贴等多项奖励。比如,突出贡献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奖励资金,对在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高管和个人,给予每人每年最高150万元的奖励,每家企业最多10人。落户奖励方面,租用办公用房最高给予一次性300万元资金支持。租金补贴方面,按60元/平方米·月补贴,连续36个月,每年最高500万元。

◎调研样本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孵化创业团队1023家 其中香港团队591家

作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前海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全力吸引香港企业和香港人才参与前海发展。在前海有一处青年集聚发展的地方,它就是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被视作深港合作的示范项目。11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感受梦工场创新创业活力,听深港青年讲述他们逐梦前海的故事。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由前海管理局联合香港青年协会、深圳市青年联合会共同发起设立。项目已建及在建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覆盖企业“初创、加速、成熟”发展全周期。梦工场已经建成了中区和北区,还在推进南区建设,3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差异化,共同打造深港青年创新创业的圆梦体系。

亚谛加速器创始人周天意来自香港,已经在前海创业数年。亚谛加速器位于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致力于打造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加速平台,通过“创业基金+科研机构+创业服务+产业配套+展示空间”的模式,为创业者在各阶段提供专业服务。

周天意表示,亚谛加速器服务的创新创业团队中,不乏来自香港的青年。深港两地交流合作密切,前海对于香港青年来此创新创业提供了补贴等支持政策,有力支持香港青年到此发展。自己也希望善用自己的专业和经验,支持更多香港青年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梦工场的系列利好政策措施和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香港青年到前海逐梦。据悉,截至2023年10月31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023家,其中香港团队591家。

近年来,前海聚焦香港青年的重点关切,稳步推出了系列受益面广、关注度高的政策措施,有力支持香港青年逐梦大湾区。以住房为例,前海面向符合条件的香港人才配租人才住房,做好香港人才的住房保障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增强了港青的幸福感。

现代服务业一直是前海产业发展的重点,而随着前海合作区扩区落地以及《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实施,科技创新成为了前海新的发展看点。如今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也集聚了一批科技型的企业,依托前海的平台谋求更大的发展。

深圳幻影未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专注于AI虚拟人的研发与应用,可提供标准化、定制化、多样化的AI虚拟人服务,帮助客户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用户体验。

深圳幻影未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国峰表示,前海提供的租金优惠等支持政策有效帮助了公司的起步发展,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协助解决了初创型企业的难题,让公司在初期少了压力,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与招引人才。而得益于前海的平台,公司也与一些前海的企业开展了合作,研发适用于不同领域的AI虚拟人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让公司实现更好的发展。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河套发展活力澎湃

河套香港园区首三座大楼明年底陆续落成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发展迎来重大利好,成为了镁光灯下的焦点。11月9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在这个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重大平台,感受科创活力,领略河套魅力。探访前沿科技公司,聆听创新企业、人才在此逐梦的故事。

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2025年年底建成

河套合作区面积约3.89平方公里,“一区两园”,其中,深圳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香港园区面积0.87平方公里。根据《规划》,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发展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目标到2035年,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站在深港协同创新中心44层的河套合作区展示交流中心俯瞰,河套合作区“一区两园”尽收眼底,美好的发展蓝图正在加快绘就。

位于河套合作区的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正在加快建设,目标在2025年年底建成,未来将实施“一地两检”,并积极研究推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提升深港通关体验和效率。深港两地还将探讨未来在河套设立“跨河桥梁小口岸”,方便两地科创人员日常频繁的跨境流动。

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一栋栋产业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园区正在升级改造,为优质企业和项目提供高品质的产业空间。在深圳河对岸的香港园区,香港园区首三座大楼正在施工,将由2024年年底起陆续落成。

交通基建方面,规划中的香港北环线支线全长约5.8公里,走线由北环线主线的新田站出发,在洲头附近及河套合作区香港园区设站,并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香港方面计划于2024年内与内地方面就北环线支线深圳段的开展安排达成共识,就项目展开详细规划及设计。

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落地深圳园区

规划建设河套合作区,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有力支撑,是深港双方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机遇,互利合作、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据悉,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已经落地了一批重大平台,包括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深圳数据交易所等。一批香港高校科研项目也在此集聚,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等。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顺利开园,首批16家香港企业机构组团入驻。

今年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当中“河套”一词出现了13次,彰显了香港方面对于把握河套发展机遇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谋划。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协同发展,将在各个方面得到体现,并逐步得到落实,从而促进深港在科创领域的深度合作。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是河套合作区发展的关键。据悉,深港双方将研究在河套合作区推出创新性措施,重点包括便利科研人员进出的安排、便利河套合作区内跨境资金流动、便利为研究或试验而采集的数据和样本(包括临床生物样本)的交流、推进前沿科技研究并加快实现中试转化等。

◎调研样本

晶泰科技:以AI和机器人驱动 创新药物研发模式

根据规划,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并着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前沿领域等实现创新和突破。目前,深圳园区已经吸引了一批相关领域的领先企业和机构进驻,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活力日益迸发。

800x600_65534354f287b.jpg

800x534_65534354e229f.jpg

进驻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晶泰科技,是一家以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驱动创新的前沿科技公司,致力于实现生命科学和新材料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革新。晶泰科技基于前沿技术与能力,为全球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提供创新技术、服务及产品,旗下拥有晶泰智药(专注创新药物早期研发)和晶泰智造(专注以AI与机器人技术助力科技创新)两大业务品牌。

在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马健看来,国家在河套合作区有新的布局,对于进驻河套合作区的科技企业来讲,无疑是重大利好。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河套合作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让更多深港人才、国际人才来此集聚发展,从而有利于公司招引人才;另一方面,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科技型公司进驻河套合作区,有望带来化学反应,促进更多的融合创新、跨界创新,孕育出更蓬勃的发展生机。

据悉,目前,晶泰科技已与一众跨国药企、国内知名药企、先锋Biotech企业开展了合作,包括辉瑞、礼来、正大天晴、长江生命科技等。公司正在持续创新药物研发模式,将智能计算、自动化实验和专家经验相结合,通过药物研发新模式助力生物医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


总第105期

编辑统筹:董晓妍 李斌

采写:南都记者 王睦广

750x500_654cd1d6b587a.jpg

编辑:李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南都调研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