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马辉 通讯员林荫 11月17日,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十大生物名片首次发布,中华穿山甲、黄腹角雉、鳄蜥、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上榜。
中华穿山甲。通讯员供图
当天上午,以“探秘岭南精灵,共享绿美保护地”为主题的第五届穿越北回归线风景带——广东自然保护地探秘主会场活动在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广东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片区启动。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本届活动主会场设在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天井山片区,在广东曲江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设分会场同步启动。
鳄蜥。通讯员供图
活动主会场搭建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生态科普长廊,设置北回归线风景带上18个绿美保护地展区,设立植物科学画、博物画和自然笔记等互动区,吸引众多的民众参与活动。活动当天,百余名生态探秘爱好者走进天井山生态长廊徒步探秘路线,沉浸式体验南岭自然之美。
黄腹角雉。通讯员供图
今年以来,广东省林业局组织专家,从物种分布范围、种群数量、濒危程度、文化内涵、区系代表性、生态指示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估,综合遴选出10个最能反映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资源禀赋与生物区系代表性的物种,并在本次活动上首次发布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十大生物名片:中华穿山甲、黄腹角雉、鳄蜥、华南虎、莽山原矛头蝮、英德睑虎、南方红豆杉、华南五针松、广东含笑、丹霞梧桐。
英德睑虎。通讯员供图
广东含笑。通讯员供图
南岭国家公园自筹建以来,广东省林业局加强与相关单位合作交流,共同推进南岭山脉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推动南岭山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中华穿山甲、黄腹角雉、鳄蜥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进行了重点保护,通过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修复等措施提高生态廊道及其周边生境质量,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和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编目、建档工作,建立数字监测体系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
丹霞梧桐。通讯员供图
据了解,拟设南岭国家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931.57平方公里,记录分布有物种5527种,是特有、珍稀、濒危物种高度聚集区,是野生鳄蜥集中分布地,是中华穿山甲和黄腹角雉的重要分布区,也是孑遗植物冰期避难所,保存有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是全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分布区和中国常绿阔叶林代表性分布区。记录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4748种,分别占广东省和全国野生高等植物的56.24%和13.19%;记录分布有脊椎野生动物779种,分别占广东省和全国脊椎野生动物的68.57%和16.93%。
编辑: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