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VR、汽车芯片专场!揭秘工信技能大赛如何发掘新人才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3-11-19 11:59

时长5至8小时不等,两至三人一队,一边在电脑上操作,一边还要借用实操设备不断进行测试,这究竟是什么比赛?

11月17日,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浙江绍兴举行,共1055名选手参赛。此次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分设汽车芯片开发应用、5G+虚拟现实开发应用、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业大数据算法四项比赛,其中前三项系为聚焦当下行业热点而新设。

图片

比赛现场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角逐,大赛于18日落下帷幕。最终决出22个一等奖、52个二等奖、154个三等奖,同时评选出24名全国技术能手,3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4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赛促产”是此次大赛坚持的核心理念,意在为相关行业遴选优秀实战型人才。

汽车芯片开发:现场让自动驾驶汽车“跑起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市场占有率达30.4%。我国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走高也带动着相关供应链的蓬勃发展。据了解,新能源汽车芯片平均用量超1000颗,远大于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几十至上百颗的芯片使用数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徐尔曼曾公开表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290亿美元,年需求量将超过450亿颗。

为给相关行业输送技术人才,拉动汽车芯片开发数量及价值量的增长,大赛新设汽车芯片开发应用比赛。南都记者从主办方处了解到,此次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8个队伍参与决赛角逐,其中职工组(含教师)与学生组各占一半,竞赛内容包含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

11月17日上午,该项目长达五小时的实操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每队在各自划定的“格子间”考场内进行操作,使用的设备包括电脑、电子大屏、无人驾驶汽车模型等。

图片

汽车芯片开发应用比赛现场

在具体考核方向和目的方面,主办方介绍,该比赛聚焦汽车芯片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联网化中的应用,包含车载模拟芯片功能设计与验证、车载传感芯片的测试和应用、车载计算芯片的功能实现等任务模块,培养和考核汽车芯片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汽车芯片开发应用项目技术支持单位负责人、广州慧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智豪告诉记者,为考察芯片的整体应用能力,选手完成设置后的芯片会被放置在一个小型无人驾驶汽车模型上进行实操测试,测试内容为该汽车模型在面对不同路况环境时的反应表现,“这是一个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比赛。”

图片

无人驾驶汽车模型在行驶

现场的一位裁判员向南都记者解释了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的应用原理。他表示,汽车在作出路况判断前需先采集、读取各种路况信息,比如斑马线、红绿灯、限速牌信息等,通过其内置的芯片对上述信息进行训练识别,之后再次读取到同类信息时便能作出相应的合理判断。

“如果手机里的芯片坏了,换一块就没问题了。但在汽车里的话,一旦芯片坏了就会出事故,那就是人命关天的问题。”赛后,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汽车芯片和普通芯片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可靠性,前者研发难度更大,目前我国80%中高端汽车芯片需依赖于进口。另外,供需关系的严重不匹配使相关行业的人才匮乏问题也进一步暴露出来。

5G+虚拟现实比赛:编码设计、远程通信、虚实直播

近年来,5G技术迅猛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以及扩展现实(XR)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化体验上升到一个全新水平。为促进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5G+虚拟现实开发应用比赛从平台、编码、通信、直播多个维度对虚拟现实作品开发流程进行全面考核。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该项目的比赛时间最长,共8个小时。具体而言,104支参赛队的选手需使用计算机视觉追踪、渲染处理、感知交互、多人协作、网络传输和虚实融合等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通过开发平台搭建、交互设计编码、远程协作通信、虚实画面融合直播等任务,开发创新虚拟现实工业应用。

从现场情况来看,两人一组的参赛选手或在电脑上完成3D建模,或头戴MR眼镜进行测试。该比赛技术支持单位负责人、广东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吴边表示,如今虚拟现实开发技术的应用已非常广泛,比如在工业场景中,专家可以通过该技术对前端工人进行远程指导、实现远程协同,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效率。

图片

选手头戴MR眼镜进行测试

如今,大数据、智能化已成为各国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在工业大数据算法比赛中,每组选手的考位上都有一台工厂用于智能化加工生产的数控加工系统。选手需通过采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分析设备状况,优化设备系统的工艺参数,进而解决其因振动、磨损和温度变化而导致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下降问题。

图片

工业大数据算法比赛现场

“我们的赛题,是紧密围绕工业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来考核选手的技术技能的,其中包括数据环境的搭建,数据的采集,数据算法的构建以及算法的优化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工业大数据高级总监赵志海表示,该比赛考核选手成绩的方式是将其算法运用到设备上进行模拟加工,具体维度包括加工精度、设备识别的准确性等。

工业互联网安全是参赛人数最多的一项比赛。141支参赛队伍需在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中完成网络架构安全设计、业务安全加固实施、业务安全评估评测、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安全事件分析研判等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该比赛还涵盖安全热点领域,考核内容涉及数据安全、密码应用等。

图片

工业互联网安全比赛现场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此次大赛四个项目都坚持“以赛促产”,意在遴选优秀实战型人才,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来看,大赛将以怎样的形式促进产业发展?

熊晓明表示,大赛对人才选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技术创新,“实际上,应用和研发是无法脱离的关系,可以说应用是研发的源泉,”只有通过大量的应用才能发现存在问题;二是平衡应用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存在高低之分;三是进一步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赛于11月18日落下帷幕,最终决出22个一等奖、52个二等奖、154个三等奖。同时,还评选出24名全国技术能手,3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4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采写:南都记者樊文扬 发自绍兴

编辑:李玲

2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