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共读同阅未来”,共建书香湾区、人文湾区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3-11-20 18:20
图片

深圳和香港山水相依、文脉相通。第二十四届读书月以“共读双城”为主题,借香港首次设立“全民阅读日”为契机,创新推出系列深港阅读交流活动,为续写双城故事注入新活力。在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启动仪式上,《深港“共读双城”共识》发布,这是一份充满远见的双城共读宣言,期盼借助深港“共读双城”平台,共建书香湾区、人文湾区,协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让阅读双向融入双城生活,在短短的20天内,“深港共读”活动在双城热烈上演,“共读双城”主题海报设计展览,两地新锐作家、新锐设计师、出版人交流论坛,两地书展、两地青少年同诵古诗词展演活动等活动,多层次、多维度开展,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深港双城文化形象及双城文化的交融共进。

 

《深港“共读双城”共识》发布,共同点亮深港阅读地图

 

11月4日上午,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启动仪式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领导嘉宾与来自香港文化界、出版界、设计界的代表,共同见证了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领导和嘉宾共同点亮深港阅读地图,发布《深港“共读双城”共识》。

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向记者分享,很开心能参加深圳读书月,看见举办这么多年的深圳读书月有着很好的成效,也感受到深圳有着很强的读书氛围。“这一次香港也参与了读书月,希望跟深圳共同推动阅读氛围的营造,让它成为一个深港一同参与的项目。” 

800x534_655b28f80ab04.jpg

800x534_655b28f80b217.jpg

专程来深参加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启动仪式的香港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表示,深圳的阅读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深圳读书月创办多年、全国闻名,值得香港学习。“第一次参加深圳读书月的活动,我感受到了浓厚的阅读氛围,无论是政府单位、社会各界还是市民朋友都参与到阅读的乐趣中来。” 11月6日,霍启刚在香港《文汇报》上发表题为《共建书香湾区,搭建文化桥梁》的专栏文章,分享他随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代表团一行参加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启动仪式和参观深圳图书馆、体验自助图书馆的感受与思考,点赞深圳读书月“推广阅读的工作非常全面”,提出深港“双城共读”计划的发布“在推动双城互动、共建书香湾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深港“共读双城”共识》指出,深圳是创新创造也是崇尚阅读的城市,连续24年举办深圳读书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香港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香港的文化定位写入规划,支持香港发展文化事业。深圳和香港山水相连、文脉相通,在加强全民阅读交流方面具有天然基础和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蓝图,深圳秉承和香港“同心同向、同题共答、同频共振”,打造深港“共读双城”系列活动,并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支持,举办部分活动。以全民阅读活动为抓手,通过城际阅读交流活动,深入挖掘两地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让阅读双向融入双城生活,全域全民共寻双城文化脉络。以全民阅读品牌为依托,促进深圳读书月与香港全民阅读日双向交流,全力全线传播双城文化。以全民阅读推广为手段,赋能深港城市营销,加强深港阅读交流宣传推介,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全面全景讲好双城故事。期盼借助深港“共读双城”平台,共建书香湾区、人文湾区,协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对视”到“共读”,深港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其实,在2022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时,深圳读书月就推出了“当奇迹之城遇上东方之珠”深圳·香港的文化对视系列活动,今年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推出“共读双城”系列活动,可谓对深港文化对视的深化与升华,是深港文化交流渐入佳境的最好诠释。

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秘书长、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吴筠曾表示, “当奇迹之城遇上东方之珠”深圳·香港的文化对视系列活动从山水自然看到两地的自然地理和自然生态的共识;从美术馆、图书馆的建构看到艺术内容跟场所空间建构共识,还有两地的创业者互通之间的对谈共识,从香港流行文化的交流当中我们看到了共同的文化记忆,看到了双城深厚的感情。

吴筠说,在粤港澳大湾区大背景下,双城融通愈发紧密深入。同时,深港在城市创新创业创意、奋斗进取的城市特质上非常相通、相近。今年的深港“共读双城”系列活动,两地同题作答,加强全民阅读交流,讲好深港双城故事。深港“共读双城”活动将作为全年性、常态化、可生长的深港全民阅读平台持续开展。

11月1日至30日在深港两地多个场地举办“共读双城”主题海报邀请展。其中香港展区位于中环街市传承馆,展出由双城10位设计师围绕主题所创作的海报。11月8日,香港展区举行下午茶分享会,邀请深港设计师交流创作心得。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出席分享会,他表示,“共读双城”计划别具意义,一方面联动双城设计师共同创作,推动两地交流,另一方面在两地推广阅读,对文化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800x600_655b2a725bbff.jpg

800x600_655b2a725ffe0.jpg
图片


11月1日至26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主办、香港出版总会承办的“深港共读 同阅未来”系列活动亮相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通过三场“深港文化对谈”及两场书展,吸引了在线线下众多读者热烈关注,拓展了深港“共读双城”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推动了深港两地的文化交流。这是香港首次正式参与深圳读书月,对深港两地业界及读者均有重大意义。

 “深港共读 同阅未来”是深港“共读双城”计划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有关项目带来了三场“深港文化对谈”和两场书展,分别为:11月4日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办的“城市新视角—深港新人作家对谈暨作品展”,11月5日在深业上城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举办的“港深好设计—港深设计师分享会”和“梦想与荣耀—香港出版双年奖代表交流会”。同时,上述地点还举行了“想创你未来—初创作家出版资助计划作品展”和“香港出版双年奖和深圳年度十大好书联展”。其中联展更是与深圳合作,以加强港深交流,进一步丰富与“泛阅读”相关的“共赏”内涵。在“深港共读 同阅未来”的主题之下,三场文化对谈活动分别邀请到港深两地写作、设计及出版界的优秀获奖者分享心得,透过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期望为港深业界的发展注入新的思维与启示。

11月17日下午,第24届深圳读书月重点主题活动“共读双城·深港青少年同诵古诗词”展演在深圳书城·中心城成功举行。来自深港两地的300余名小演员用普通话和粤语,以诵、唱、舞、武术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推动优秀传统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验“诗乐相和”的风雅。香港教育大学环球事务处处长萧观明表示,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充满了温暖与活力的活动,建立起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将中国的千年文明通过诗歌这种形式传播给全球华人,把中国人千年传承的家国情怀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从“对视”到“共读”,从新锐作家、知名设计师到少年儿童,“深港共读 同阅未来”是阅读的和声,是文化的交融,更是双城人“同心同向、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的典范展示。

 

深港新人作家,以初创视角发现城市交融广度

 

“深港共读 同阅未来”首场活动“城市新视角——深港新人作家对谈暨作品展”于11月4日深圳读书月开幕式当天下午在深圳书城中心城南区大台阶举行。讲者有来自香港的“想创你未来——初创作家出版资助计划”得奖作家王俊杰、白泓、李启俊、郭达麟、蔡逸宁,及来自深圳的2022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获奖作者王大可。

几位青年作家敞开心扉,各自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背景,走上创作之路的初衷,以及和出版图书业第一次邂逅的故事。《开雀笼》作者郭达麟分享了他如何成为香港硕果仅存的雀笼工艺师陈乐财的入室弟子,学习手造竹雀笼技巧,从而有机会为这一门非遗传统工艺专门写成了《开雀笼》这本介绍香港独特养雀文化的新书。

在对谈环节,被问及作为新人对于深港两地出版业的发展和两地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时,《珍珠译码——进入科普世界》的作者王俊杰表示,自己本身是商人,会以经济的角度来看文化。他说:“这是一本介绍有关各地珍珠历史文化的书,对我来说, 这是一个新起点,书本现在已经进入到学校、教育界,甚至可以变成给旅游业的参考书,带动旅游业。”

800x533_655b2b4a0f648.jpg

800x534_655b2b4a08bdc.jpg

《我港理学——香港今昔未来微科学》作者之一白泓则认为,以前只是自媒体作者,在网络上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大众,现在以初创作家身份,把作品带进教育界,提升了影响力,“香港和深圳在文化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比如展场附近就有一些餐饮店卖港式点心,我们的书也有讲饮茶文化,把香港本地的文化向外推广。我们是初创作家,是一个团队,不是只专注一个领域,在很多领域也有讨论,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题材。”

2022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它们的性》的作者王大可谈及鼓励新晋作家的奖项与活动时表示,最开始在公众号上写作,“自从出了这本书以后,和这本书相关的内容就得到版权保护。这些奖项对于新人新作者是非常好的鼓励,给他们一个被观众看到的机会。”

讲者们亦对多元文化视角发表了看法。《我港理学——香港今昔未来微科学》另一位作者李啓俊表示,“香港是移民城市,不只是有不同产业,还有不同背景的人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何保留这种文化和不同观点?可以利用文字和书本的方式保留,让其他人去学习。”

对于深港“双城共读”系列活动,李启俊谈到,对书城内很多市民席地而坐读书的场景印象深刻,“可以感受到深圳有很浓厚的阅读氛围,我希望‘双城共读’的计划,不只是简单的让书从深圳到香港,或者让书从香港到深圳,而是希望把这个阅读文化也带到香港。”

《我们来自心临村》的作者蔡逸宁则表示对这个系列活动十分期待,她说:“深圳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月给我启发,因为建立一个习惯起码要20多天。如果香港学校在4月23日‘世界阅读日’期间邀请一些作者分享,加一些手作活动,同学就会深入体验这本书背后的理念。”

 

深港设计师,在跨领域和跨地域的过程中汲取灵感

 

第二场活动“港深好设计——港深设计师分享会”于11月5日在深圳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举行。主讲嘉宾有来自香港的“DFA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得主,他们是书籍设计师兼艺术家陈曦成,跨媒体设计师兼艺术家、策展人黎伟杰,建筑师兼产品设计师黄泽源,以及来自深圳的跨界设计师兼书画家林映希。

在分享会上,陈曦成和黎伟杰分别向观众展示自己曾参与设计或写作的书籍并进行讲解,细致剖析创作的心路历程,令观众感受到他们的匠心独运。

陈曦成是“第四届香港出版双年奖”得奖书籍《香港遗美——香港老店记录》一书的书籍设计者,他分享了自己如何运用设计的思考,将作者想要保留香港老店最后的美好的愿望,通过封面设计表达出来。他首先选取了在香港老店经常会见到的通花铁闸与花纹地砖为设计元素,然后把“封面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花砖小册,第二层是将香港街巷上的岁月旧痕以银色油墨印在黑色蛋壳纸上,第三层做成通花铁闸,三层叠加带出的美感,与本书的主题紧密呼应。”

800x534_655b2b7c0a453.jpg

800x534_655b2b7c0e357.jpg

黎伟杰表示,一本书可以用很多方法讲故事,“做平面设计不只是做设计,我们要理解别人看这件事的角度是怎样的,虽然有人说文字、图片、音乐不能表达所有内容,但在设计上都可以是互补的。”他总结道,“设计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拥有设计思维,就像玩音乐,懂得乐理,稍微加上技巧就可以演奏。”

身为建筑师的黄泽源则表示,“设计师本身就有训练设计思维,所以很喜欢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一看到问题就想做一些改进。”随后分享了他设计的3D打印眼镜、自带运动健身功能的家具,以及小学图书馆等案例,让观众了解创作过程中的精妙构思。

林映希提及自己十几年来参与深港文化交流,在跨领域和跨地域的过程中汲取灵感,凭借的是“由心出发”,她指出:“我认为每一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共性,当我们的专注力一定程度上深入进去,比如在画画时,我会进入忘我状态,不觉得我在拿着笔了,而是由心提炼出来的作品;我的设计也都是由心出发,表达着内心思想,这是最纯粹和最真实的。”

其后,在谈到自己与深圳的故事时,黄泽源表示,“我对‘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印象比较深刻,香港和深圳合办,深圳的设计师、建筑师来到香港,香港的设计师、建筑师又去深圳做展览,因为深圳的城市发展有很多特别的地方,有不少新的文创区,这是非常特别的。”

 

深港出版人,让好书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第三场活动“梦想与荣耀——香港出版双年奖代表交流会”接着在同一场地举行。来自香港的主讲嘉宾有第四届“香港出版双年奖”得主胡汉杰、宁础锋、叶秋弦,他们与著名设计师、策展人、“深圳十大创意人”韩湛宁进行对谈,探讨两地的创作、出版、设计,品牌建设于全民阅读生态链上的影响及思考。

身为建筑设计师的胡汉杰以自己的获奖作品《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桥的观察与想象》为例,指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我们都对城市比较熟悉和热衷,所以希望将我们的专业知识联系到生活。”他说,“我们从过去看现代城市的诞生,以及观察现在天桥和社区的关系,并以此想象未来,因为我们是建筑设计师,希望可以提出一些不同的方向,让城市有一些变化。”

800x534_655b2b98a92d8.jpg

800x534_655b2b9883260.jpg

宁础锋在介绍《保育黄霑》和《记得当时年纪小》两部获奖作品之余,讲解了编辑工作的本质,“我们不是专门改错字的,而是为作者提供服务。每一个项目都有挑战。现在很流行谈论AI(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工作,一些文字工作将来都可能被替代了,但以两本获奖作品案例来看,编辑的工作其实是人与人的交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需要,并提供专业的服务。放大来看,整个出版业,不管编辑、设计还是营销,每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AI还是难以取代的。”

作为新晋编辑的叶秋弦表示,在编辑这条路上,自己有很长一条路要走,“虽然我的名字只是印在小小的角落,但这不重要,这本书能够到书店,到喜欢这个题材的读者手上,这是非常难得的过程,而且真的经历了很多步才能达成这样结果。”

她以自己的获奖作品《由电线车说起:驶过百年的轨迹》为例,分享出版也要兼顾推广,“去年香港书展时我们做了一个和电车有关的模型,刚好是中华书局110周年,我们融合了这个概念,把中华书局的品牌和LOGO放在电车上做了限量设计,搭配这本有关电车的书一起卖,卖得非常好。”

身为深圳著名设计师的韩湛宁则探讨编辑和设计师在出版业扮演的角色,“我们是从视觉的、材料的最终效果来做编辑,和你们文字编辑有一定的区别,我们是从视觉看的,你们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他表示,一本好书是作者、编辑和更多人的努力,好书应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所以编辑和设计师均是任重而道远。

 

两场书展,拓展“共读双城”新内涵

 

除了三场“深港文化对谈”外,“深港共读 同阅未来”还举办了两场书展,分别是“想创你未来——初创作家出版资助计划作品展”以及“香港出版双年奖和深圳年度十大好书联展”,除了将香港好书介绍给深圳读者外,也为第24届深圳读书月深港“共读双城”计划拓展了更深层的内涵。

800x534_655b2bb5bd47f.jpg

800x534_655b2bb6059a6.jpg

“香港出版双年奖”是由香港出版学会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意香港”(下称“创意香港”)赞助,每两年评选及颁发一次,旨在为行业设立具公信力、认受性、权威性与有价值的出版奖项。此次在“创意香港”及深圳读书月协力下,刚于今年七月获颁第四届“香港出版双年奖”的其中三十九部得奖作品,与深圳近年十大好书首次同场联展,通过主题化、场景化的方式呈现,让读者共赏港深两地好书。

而“想创你未来——初创作家出版资助计划”是由香港出版总会主办,同样获“创意香港”赞助,先后于2020及2022年推出第一及第二届,通过资助初创作家出版及推广绘本、科学普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内容范畴的新作,致力培育香港初创作家,并鼓励香港出版社出版更多具创意、优秀、具国际市场潜力的书籍。

“想创你未来——初创作家出版资助计划”早前已于六月在澳门、深圳及广州举行“大湾区香港初创作家推广巡礼”,反应热烈。借着参与今届深圳读书月,此次为期二十六日的“想创你未来—初创作家出版资助计划作品展”带来第一及二届资助计划下出版的十二部作品,为深圳读者重点介绍香港的初创作家。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编辑:谢湘南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