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11月20日,“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2023年粤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研究成果发布暨南沙创新发展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
本次论坛发布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报告(2023年)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创新管理 南沙实践》及《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案例》系列研究成果,全面展现了一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发展成效和生动实践。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报告(2023年)蓝皮书》发布。
大湾区科技转化政策法规与成果质量双提升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此次发布的《蓝皮书》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局指导,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组织编写。《蓝皮书》从政策、供给、需求等七个维度系统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状,从供给面、需求面、服务面等六个方面凝练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模式转变、成果供给、转化需求等七个方面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蓝皮书》指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呈现政策法规与成果质量“双提升”的发展态势,企业技术需求活跃。随着广东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港澳科技创新政策及规划与内地加速融合接轨。
数据显示,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供给,截至2022年底,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达53.92万件,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有效量26.07万件,总体数量为第一位,体现出大湾区科技成果产出质量的不断提升。
而过去一年,广东省高校院所研发支出经费中,来自企业的资金涨幅高达553.55%。企业作为技术市场中最大的需求主体,有效激活了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和创新源泉,充分带动高校院所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有力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技术市场的繁荣。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王厚华也指出,广东省科技政策围绕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强制度设计,在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保障、创新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健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等关键环节上作出改革突破,推动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互融互促,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模式。“探索粤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与路径,对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有深远意义。”他说。
将南沙建成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蓝皮书》显示,广州南沙在创新发展,推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方面成效显著,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日趋完善、大湾区内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愈加便利、高校合作办学带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南沙区已基本形成“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建成开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正在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已与中国科学院、高校等合作共建了22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和370个创新平台。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南沙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创新链条向前端移动,以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指出,南沙不断畅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全链条创新路径,从强化科技成果供给、支持转化载体建设、增强科技金融赋能、营造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力,激发了创新引擎活力。
为此,《蓝皮书》提出,将南沙将打造成为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制改革“先行地”、创造与供给“制高地”、转化落地“首选地”、国际技术转移“桥头堡”与“枢纽站”、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富集地”、科技金融与成果转化融合“试验区”,从而将南沙打造成为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具体来看,《蓝皮书》建议,一是强化南沙重大创新载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加科技人才引进,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引导资金流向具有应用潜力的科技成果研发项目,加速科技成果的研发与供给;二是继续发挥广州南沙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资源汇集与成果转化催化作用,以科技转化联盟的影响力吸引海内外优秀的技术研发机构落户南沙;三是积极推动在南沙区共建优秀大学分校,以此为基点引入更多的高端科研技术人才来到南沙、落户南沙,增强科技研发实力。
南沙科创母基金已撬动超百亿子基金
此次论坛采用“3+2+N”的办会模式,“3”即三个粤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究成果;“2”即1个广东省技术转移智能匹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州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2023年天使类合作机构;“N”整合及链接超过100家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展、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资源,打造“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科创产业生态链,奋力开创南沙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支撑引领南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技术转移智能匹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由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团队共建,研发技术转移智能匹配系统关键技术,已申请专利20项,授权5项。
当天活动上,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2023年天使类合作机构签约仪式同步举行,参与签约的子基金管理机构包括中盈股权投资、前海长城、飞凡数联、海汇投资、琢石投资、广东行至私募、三七互娱、普华天骥等8家。
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2023年天使类合作机构签约仪式同步举行。
据悉,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南沙”,以“天使+创投”的模式,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重点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等重要产业领域,目前撬动的子资金规模已超百亿元。
《创新管理 南沙实践》在本次论坛上首次发布,是南沙贯彻落实《南沙方案》的亮点成果之一。该书围绕南沙区内具有优秀创新管理经验实践的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展开研究,最终提炼总结28个典型案例,共同揭示了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南沙密码”。其中,新型研发机构塑造了南沙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公共创新平台营造了南沙良好创新生态,大型企业引领了前沿技术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百花齐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沙实践与创新经验。
论坛还发布了《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案例》,并举行颁奖仪式。《十大案例》以南沙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和提炼南沙十大代表性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从国有企业产业链孵化、新型研发机构转化、政产学研合作转化、自主创业、高质量专利许可等五个方面凝练科技成果转化的南沙模式,为南沙广大科技企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经验借鉴。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徐杰
编辑: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