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老太看牙,女儿连夸26次“好”,这家医院做对什么?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3-11-22 16:40

前一晚挂上号、早上9点报到、9:43结束治疗离院,如果不是女儿坚持陪诊,今年89岁的陆阿婆仍坚持自己去医院。

每年定期复诊看牙1~2次,这是陆阿婆从2016年开始的习惯,医院的牙体牙髓科、修复科、种植科、牙周病科,她都光顾过。说起这对母女,牙周病科的秦文光医生印象很深,“老人配合度特别好,一家子都来医院看过牙齿,最开始一直是自己来,随着年岁增长,阿婆女儿便开始陪同治疗。”

图片

陆阿婆在进行牙周治疗

母女俩有一口相似的爽朗笑声,说起这家医院的适老化服务,25分钟里女儿一连说了26次“特别好”,还把一家八口、同事好友全都带到这家医院看牙。这不禁让人好奇,在广州医疗资源密集的市中心,这家医院做对了什么?

在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老龄办指导下,南都联合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持续深入了解老年友善医院建设情况,寻找广州市各大医疗机构的“护老宝典”,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时代。近日,南都和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一起走进这家医院开展了深调研。 

患者声音

陆阿婆的看牙之旅

11月9日上午9时,陆阿婆在女儿陪同下,如约到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简称“广医口腔”)。出了电梯,在导诊护士指引下,陆阿婆顺利完成报到。候诊区坐下不到5分钟,护士便叫号提醒“可进入诊室”。

图片

陆阿婆和女儿在前台报到,分诊护士协助自助机取号。

图片

听到叫号后,分诊护士带老人至诊位,与接诊医护交代护理风险、防范跌倒等事宜。

看到进门的陆阿婆年纪较大,牙周病科唐春玲医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腾出空间预防跌倒。安排老人坐下后,医护先进行风险评估,对老年人常规进行血压测量,确保医疗安全后才开始牙周治疗。

世卫组织认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保留20颗以上的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视为老年人口腔健康的标准。今年89岁的陆阿婆仍有28颗功能牙,且牙龈颜色正常,说明“牙周维护好,平时有遵医嘱刷牙”。说话时,唐春玲特意调慢语速、提高音量,以确保老人能听到。

很多人一躺牙椅就紧张,医院给每张牙椅配备了一次性手套包裹着的解压球,每次使用后更换手套以保证卫生。手里塞了解压球的陆阿婆明显松弛许多。

图片

护士一边向老人介绍治疗配合要点,一边递过减压球。

治疗过程中,除了对牙结石进行深层牙周治疗,唐春玲发现牙齿有一处小缺损,出于节省就医时间与方便老年患者考虑,在征得患者同意下,牙周治疗结束后“顺道”把缺损牙齿补了。医生一边治疗,另一边的护士密切配合着,用吸水器轻柔地吸干患者口内的唾液与治疗时产生的水,防止发生误吸、呛咳等。

图片

医生护士“四手操作”配合着给老人进行牙周治疗。

20分钟的诊疗和护理后,椅位复位到陆阿婆舒适的位置,唐春玲提醒陆阿婆坐一会再离开,防止眩晕。结束治疗后的口腔健康宣教是标配的,教每位患者如何正确刷牙,是医生们反复科普的内容之一。不到一个小时,陆阿婆结束治疗,牙齿重焕光彩,母女俩拿着病历本满意地离开,病历本上注明了复诊时间以及详细的牙齿护养方法。

图片

图片

医生交代治疗后口腔护理建议。

深调研

为了不让老人“掉队”

这家医院做对这五点

看病就医是很多老年人生活的刚性需求,但一系列的就医流程、现代化的智慧医疗设备,反而让很多“银发族”陷入麻烦、无助、手足无措中。

广医口腔地处老年人口最多的越秀区,副院长张清彬介绍,近十年该院老年患者的占比一直维持在8%至9%,今年门诊量预计在60万左右,其中老年患者占比9%,约为5.4万人。

为了不让老年人迷失在智能时代,近年来,该院以“宁可给自身添麻烦,也要给患者减负担”的决心,全面梳理医疗服务流程,落地了一项又一项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便捷、安全、舒适的医疗服务。

第一、诊室导诊清晰

在陆阿婆的女儿看来,来这家医院不怕迷路。不仅抬头随处可见字体放大版的路线导诊指引,即便找不到路,每层楼也有标配的导诊护士,“广州人信一句老话‘路在嘴边’,一张嘴人家都会热情回应。”

调研中,南都记者和蓝马甲志愿服务队发现,医院随处可见路线指引标识,不仅在地上、走道上方等明显位置出现,还使用了更大、更显眼的字体,对卫生间的指引牌也挂在了走廊位置,而不是只挂在卫生间门口。

秦文光医生介绍,医院和各科室非常重视患者的就医体验,在各个楼层以及一楼大厅均设置了导诊和分诊服务岗,由受过专业训练和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给患者提供预检分诊、风险评估和健康宣教服务,进一步保障了医疗秩序和质量。

图片

医院每层楼标配导诊护士。

第二、候诊时间短

陆阿婆女儿说,妈妈来医院不下十次,每次看牙的时间在0.5~1.5小时之间,基本挂号都能挂上、“来了都能看”。最好的一点是候诊时间短,通常不超半小时,如果前面的患者看诊时间超时,助手也会特地解释,安抚后边的患者“稍微等一下”。

号源足、候诊时间短,这是怎么做到的?秦文光医生归功于三点:诊区面积扩大后椅位增加;医院实行“分时就诊,预约优先”制度;科室提前排出医生,专程接诊现场挂号患者。

为减少患者候诊时间,优化老年人就医服务流程,医院实行“分时就诊,预约优先”制度,不仅提供多渠道预约挂号服务,包括微信公众号、广州健康通、自助挂号机、诊间预约、现场预约等,还畅通了家人、亲友代为老年人挂号渠道。如果网上没号,现场也留有5%的号源给包括老年人、医联体机构在内的特殊就医人群。

图片

第三、听不懂普通话?也有粤语叫号

越秀区本地人居多,一些老年人只会用粤语沟通。南都记者发现,候诊区的叫号采用普通话、粤语双语模式,诊疗过程中如果听不懂医生的普通话,也会贴心安排会说粤语的护士帮忙翻译,医患沟通无障碍。

第四、患者体验优先,老人家少跑动

在综合医院只有一个牙科,但在口腔专科医院,可以多达22个临床科室,不同治疗由不同专科进行。如何让老年患者能在一个科室搞掂尽量少走动?

院长李江介绍,在医疗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医院在越秀院区二楼增设了老年口腔科,不仅全层无台阶,配置各种助老设施,给老年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环境;还从牙体牙髓、口腔颌面外科、修复、牙周、黏膜等科室抽调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高级职称临床医师,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的一站式服务。

据悉,该院老年口腔科囊括了根管治疗区、牙套修复区、拔牙区等,老人有不同的牙齿问题时,也不用辗转楼上楼下不同专科,在这里可以“一站式”搞掂。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医院提供了轮椅服务,需要转去不同科室时,也有志愿者一对一陪同,将老年患者护送到相应的诊室并接回来。

第五、应急预案充足

老人家往往身患多种慢性病,治疗过程如何保证安全?广医口腔二楼老年口腔科的北端出入口处与街道上的天桥相连,且未设置任何台阶,通过天桥可以直通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我们制定了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如果老年人在治疗中发生突发情况,能够立即启动预案,保证他们的综合救治”,张清彬副院长表示,医院从患者安全的角度出发,不同院区均建立医疗绿色救治通道,一旦出现紧急状况,要求30分钟内完成转运救治,通过对方急救中心派车直达救援,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秦文光医生表示,虽然实际情况中,突发状况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医护会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比如跌倒坠椅风险评估、误吞误吸的风险评估、局麻药使用前风险评估等,对老年人常规进行血压测量,必要时血氧和血糖测量,确保医疗安全,所以在临床诊疗中出现危急情况的概率较小,基本在患者报到就诊时,就会整体评估筛查一遍。

蓝马甲建议

打造老年人便民服务点

通过调研,蓝马甲服务队表示,虽然医院现有的老年人友善服务可圈可点、值得借鉴,但“服务无终点”,面对“银发族”就诊需求,尚存在一些适老化改造的空间,比如打造老年人便民服务点,为他们准备一些便民工具,同步提供适合老年患者阅读的书刊,完善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教育渠道等。 

政声

建设老年友善医院 广州正在做

广州超半数医院设老年医学科

近年来,失能、独居、空巢等老年人群数量逐年上涨,呈现出总量大、增速快、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据悉,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广州制定实施了《关于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工作方案》,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在日常就医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

据广州市卫健委介绍,截至目前,广州市85%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5%。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编辑:杨丽云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