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娱
原创2023-11-22 15:28

“推动古籍的保护传承,要学会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我们不仅要给古籍看病,还要学会给它们治病,最终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它们延年益寿,让纸张真正做到纸寿千年。”11月19日至21日,首届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举办。会议主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情词恳切地介绍了科技助力古籍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该校支持轻工学科开展学科交叉融合,把古籍保护与利用作为拓展造纸学科外延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古籍脱酸增强技术与装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推广应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据悉,本次研讨会历时一天半,以“跨界共融,引领未来”为主题,共收到论文摘要82个,安排会议报告53个,其中主旨报告3个、特邀报告16个、学术报告33个。会议气氛热烈,亮点纷呈,成果丰硕。会议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东省造纸学会、中华造纸术与文化科普基地共同协办,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

图片

1

线上线下,万人参会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吸引了来自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余家单位超400人线下参会,与会人员涵盖文理工、产学研、政校企等多个领域,包括来自国家版本馆广州杭州西安分馆、故宫博物研究院、国家博物馆、敦煌博物研究院、南京博物研究院、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等文博机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部分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的学者专家。会议同步在线上平台直播,累计线上观看人数超2万人。其中,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各支部师生党员共计30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

图片

据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正介绍,华工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依托该校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推动古籍保护关键技术突破和修复设备研发。

其科研成果应用在《广州大典》、孙中山大元帅府等文献保护,让古籍“重获新生”。学校还获批“中华造纸术与文化”科普基地,为国家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事业增彩添辉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此,《广州大典》编委会主任兼主编陈建华在致辞中,特别感谢华工以樊慧明教授为首的造纸专家们为《广州大典》在出版用纸等方面提供的科技支撑,让《广州大典》能够传承更长时间、保持更好。他还介绍了文献保护载体硅基与碳基存储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基因存储技术在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国家对中华古籍文献的保护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深入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弘扬。”

据悉,作为此次会议的联合主办方,广州市社科联长期资助专家学者开展《广州大典》和岭南文化相关课题研究以及资助青年学人的《广州大典》博士论文,大力支持人文社科基地建设,多次组织开展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等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互鉴,积极推动岭南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焕发新的魅力。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崔颂东表示,希望专家学者继续加大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研究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原生性保护修复和再生性综合利用,让世人读得懂、传得下去;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思想内涵,把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激活其生命力。

2

跨界共融,引领未来

大会期间,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玉虎,分别作主旨演讲。

杨冬权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文献保护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让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得以巩固,文化基因得以延续,传统思想得以继承的重要工作,对壮大国家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实现文献保护要从四个方面抓起,一是既要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也要做好现代文化传承,既要重视非电子文献保护,也要重视电子文献保护;二是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三是要做好对受损文献的抢救修复工作;四是要搞异质和异地备份。他强调,对文献进行开发利用是最长远的文献保护和最好的文化传承。

樊慧明在主旨报告中指出,针对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在过去对古籍关注非常多,对近现代文献和现当代重要文献关注偏少,对编撰再版方面关注多,从科技创新和文理工科交叉融合相对较少,更多地关注如何高效、低成本、智能化、环保、节能以及多功能地造纸,较少关注产品应用对珍贵文献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他认为,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相比电子文献载体在保存周期等方面占有优势,纸质文献保护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是造纸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应尽之责。他认为,纸质文献保护一般分为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文献的原生性保护与利用是文化自信的最重要基础,纸质要以科技创新促进纸质文献的原生性保护、传播与利用、预防性保护与修复。他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在纸质文献保护修复材料、方法、智能化批量装备、适应不同需求的耐保存纸质文献材料研发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成果,在纸质文献的无损检测与技术鉴定、老化规律、科学评价体系构建、墨迹影响规律与受损墨迹还原等方面的理论探索进展。

李玉虎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科学保护和恢复档案原件原貌,对档案进行预防性保护,是档案保护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他介绍了研究团队在档案原貌科学修复与防灾保护工作的最新研究进展,如“褪变档案字迹恢复与保护”“修复工程中易损毁档案加固”“档案图书整体规模化气相脱酸与加固”“酸化糟朽双面档案超细纯棉网兼容性修复与加固”等,提出要创立整体性、引领性濒危档案原貌科学修复与保护工程技术。针对档案原貌科学修复,他提出要研制环保型防灾耐久收藏装具,整体应用产生“群体效应”,形成密集的防火、防虫、防霉、防酸屏障,构建具备强大自防护型防灾耐久功能的绿色馆库,践行国家双碳目标,为保护、传承档案文献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根脉贡献档案保护的科技力量。

会上,与会专家还围绕纸质文献原生性保护研究、古籍修复与手工纸技艺非遗传承、图书档案文物与文化传承研究、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承(电子化、数字化、文化传播等)、岭南文献研究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3

全球前三,全国唯一

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走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和广东省图书馆。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轻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球造纸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一直稳居前三。实验室自建室起,面向我国文献保护创新技术需求,主攻纸质文献原生性保护对策、纸质文献利用技术服务、当代重要文献预防性保护对策三大方向,持续推动古籍保护关键技术突破和修复设备研发,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中华造纸术与文化”科普基地等。在这里,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可以对整本古书进行脱酸加固处理,让面临风化消失风险的古籍“重获新生”。

图片

实验室内批量化智能化文献保护修复设备,已获中国、美国发明专利授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樊慧明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创新了文献保护新方法,开发了多种脱酸与增强材料、纸质文献脱酸增强系列智能化批量化装备和多种耐保存专用纸,为我国的纸质文献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政策建议和人才储备,也为红色党史文献的保护利用提供科技支撑。科研成果应用于《广州大典》、孙中山大元帅府等文献保护,服务于红色甲工等党史重要文献保护修复,让古籍“重获新生”。

图片

据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师透露,我国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复合型高端人才依然匮乏,学科交叉融合有待加深,国际合作交流仍然偏少,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仍需加强等。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对解决行业问题,加强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加快推进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事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研讨会。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通讯员 张晓灵

编辑:郑若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