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南都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获悉,“双11”期间,消费维权问题集中在直播带货乱象、商品质量问题、手机软件广告不良体验、促销价格争议等方面。今年“双11”前,南都、N视频曾推出调查报道《双十一前“底价”之争:头部主播陷罗生门,地方指引有待观望》,曝光头部主播背后的“底价协议”,及关于价格与法律的舆论风暴。
直播带货乱象成为突出问题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52.64亿件,同比增长23.22%,日均业务量是平日业务量的1.4倍。其中11月11日当天,共揽收快递包裹6.39亿件,是平日业务量的1.87倍,同比增长15.76%。
报告显示,今年的“双11”,比拼“价格力”是商家营销主旋律,追求“性价比”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根据中消协对10月20日至11月16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的舆情监测,共监测到“消费维权”吐槽类信息326万余条,消费维权问题集中在直播带货乱象、商品质量问题、手机软件广告不良体验、促销价格争议等方面。
直播带货乱象方面,相关负面信息156万余条,占吐槽类信息的47.99%。其中,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
疯狂小杨哥徒弟“红绿灯的黄”被指低俗带货。
中消协以“靠审丑发迹主播正引发更多人反感”为例,点名疯狂小杨哥的徒弟“红绿灯的黄”。中消协称,在带货商品时,“该女主播形象邋遢、表情狰狞,在直播截图中,她甚至一度叉开腿蹲在桌上,姿势颇不雅观。其实小杨哥团队的相关行为已经不是第一次引发争议,其低俗言论和行为,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不适。这类靠审丑发迹的主播,似乎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商品质量方面,相关负面信息87万余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6.68%,其中,直播间假冒伪劣问题表现突出;手机软件广告方面,相关负面信息7万余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32%;而在促销价格争议方面,相关负面信息6万余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96%,话题主要为随意变更优惠政策、活动临近结束忽然降价、不保价、诱导消费者取消订单等问题。
中消协提醒应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南都此前报道,“双11”前夕,直播间“底价协议”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头部带货主播李佳琦被喊话涉嫌“二选一”,到大杨哥怒批李佳琦“价格垄断”,而后大杨哥所属公司又被曝出存在保价协议。一时间,藏在头部主播背后的“底价协议”被摆上台面,一场关于价格与法律的舆论风暴拉开序幕。
南都此前报道。
10月30日,杭州发布《直播电商产业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直播电商从业者不得要求商家签订“最低价协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向南都记者表示,从监管层面出发,要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对于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格执法。同时也要鼓励消费者积极监督举报、正当维权。从平台自身出发,直播电商平台则要加强人员、制度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从行业角度看,重要的则是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中消协在报告中表示,今年的平台、商家套路化繁为简,同归于“低价”,但也由此衍生出更多新的竞争。科技的进步、直播业态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但其管理上的粗放和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中消协认为,规则简化不等于无规则,商家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有待提升;越来越多新的平台和商家入场,政府和平台的帮扶和监管有待强化;引流广告应“便民”而非“扰民”,相关App行为必须加以限制与引导。
同时,中消协就消费维权舆情提出了相关应对建议。中消协表示,未来的市场竞争需坚持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借助数字化和AI赋能的东风,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更加优质的服务、更便捷的消费体验,以及更快速的舆情回应。
平台和商家应瞄准“价格力”持续发力。坚持合法合规,挖掘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同时寻求“服务力”提升,以更优质的服务和低价策略获取消费者青睐。平台应切实履行管理责任维护市场秩序,对虚假宣传、价格误导等行为严格监管,清除直播带货乱象,提升主播职业素养,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同时,监管部门应持续提升对直播带货领域的监管能力和水平,而媒体也应在引导消费行为和助力消费维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 彭雨欣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网络直播趋势与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