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在第八届中国设备管理大会上,杨应标获得“2023年度工匠精神践行者奖”。上台领奖之前,他还忙碌着修改手头上一个便携装置的设计尺寸。
杨应标是中国石化销售广东石油分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石油)的数质量管理员。他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监控加油站油品数量、质量和环保问题,确保加进车主油箱中的“每一滴油”都“质优量足”。听起来单调乏味的工作,却被杨应标玩成了“黑科技”,经他研发、改进的设施设备,总能解决加油站一线工作中各种痛点,成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增量创效的“利器”。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却又总能“药到病除”获益多多,员工们都亲切地叫他“土发明家”。
事实上,杨应标已经是广东石油,乃至整个中国石化出了名的创新创效工作者。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评为“大国工匠”,是中国石化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拥有8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工”磨砺成“匠”
2004年,杨应标从中山技工学校毕业进入了中国石化,成为一名普通加油员。由于爱琢磨,好提问,杨应标很快就被选入了技能人才后备队伍。第一次接触设备模型图,第一次拆开加油机内壳,杨应标就像着迷一样对所有的设备构造、运行原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空下来就翻技术书,一有机会就亲手拆装设备,几乎占据了杨应标所有业余时间。
一次到油站巡查设备的时候,杨应标听到站长在抱怨自己的油站被客户说成是“黑站”,总是投诉说油品里有黑色杂质。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杨应标决定了解真相。接下来的几天里,杨应标蹲点检查各类指标和设备,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黑色杂质从哪里来呢?
杨应标足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寻找答案,终于发现,因为管线、油罐陈旧,锈迹、杂质不时渗入油品,尽管指标一时半会不会反映出来,但长久以往还是会对油品质量有影响。
作为数质量管理员,杨应标不仅要对出现的毛病进行“开药诊断”,还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防御,学会治“未病”。他决定从管线这个源头上阻隔铁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杂质过滤网,在加油机管线排空环节,安装在加油机管线与排空设备管线之间,可以有效阻隔分子较大的杂质进入油罐,避免在销售环节流入车主油箱。
在加油站纸滤芯推广前,这个简单的“小发明”就很好地解决了铁锈过滤的问题,有效保证了油品质量。而这次小技改的成功,也让杨应标尝到了“发明创效”的甜头,随后的10多年里,他在创新创效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创新创效超千万元
“租一台车一天要1500元啊!还要停业两天!”2010年,杨应标发现加油站清罐作业,不仅要先排空油罐和管线,还要租赁一辆油罐车用于存放清理出来的余油,费时费力,还费钱。
把自己关在油站杂物间倒腾了整整一个星期后,杨应标用各种陈旧的零件组装出一个一米高的油水分离桶,成功实现了余油存储和水杂自动分离,余油可以直接回罐,既方便又省钱。随后,杨应标在分离桶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了三头分线器,不仅让排空作业时间大幅缩减,保障了油站复营时间,还减少了现场油气污染。2020年5月,经过多次完善与升级,杨应标发明的三头分线器和油水分离桶新式排空设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源自基层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杨应标发明创造的原点,也是创新发明能产生效益的秘密所在。2021年,杨应标发明的油品高效回收装置20个第一代产品被来自各地市的加油站一抢而空。
为了解决加油站日常油枪校验频率高、回罐操作复杂的难题,杨应标将整个操作流程切分成28个技术点,靶向设置解决方案,发明出了油品高效回收装置,不仅能解决凹凸不平、倾斜地面带来的测量精准度问题,还有效降低操作过程油汽蒸发、回罐时余油卸不尽等问题,被员工们叫做“校验神器”。
在创新创效的道路上越跑越快,从2018年起杨应标接连发明和改进了尾气处理液加注器、密闭式接卸油油品质量外观观测装置等10多个设备项目,直接创效超过1038万元。
“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42岁的杨应标已经在创新创效领域耕耘了19年。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了企业创新创效的孵化园,培养出了10多位优秀的技师和青年技能人才,其中多位成员获得了中国石化“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以及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有的还独自开设了新的工作室,扩大技改攻坚范围。目前,广东石油已经建立了28个技师工作站,5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年科研投入超过1000万元。
现在,除了继续做好技改创新,杨应标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都花在“传帮带”上。在他看来,培养更多高水准技能人才和一线员工,让科技赋能提高设备完好率、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能,不仅能为企业创效,还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如果说创新创效是技能人才的“加分题”,那么夯实管理基础,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则是“必答题”。在杨应标看来,把好人才培养关,加油站数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就有了可靠的骨干力量。目前,“杨应标创新工作室”已连续4年开展36期加油站油品数质量脱产培训。杨应标亲自开发课程课件,亲身授课的方式,让来自加油站一线的普通加油员都能接受到更规范、更体系化的专业培训。
如今,随着智慧油站的打造实施,杨应标和他的团队正在投入新的“战场”。在杨应标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多的技能人才参与到技改攻关中来,形成了人人学技术、个个肯钻研的良好氛围,也让杨应标成为新时代“卖油郎”的楷模。
编辑:许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