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大防了!有电商平台用AI冒充人工客服,还编了个工号

南方都市报APP • 拌面酱
综合2023-11-25 13:03


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吐槽,如今想找一个真人客服“比登天还难”,以AI客服为代表的智能客服“鸡同鸭讲”“听不懂话”“浪费时间”是被吐槽较多的问题。电商平台、部分网站、打车软件,甚至快递行业也广泛使用AI客服,但服务质量时常让人“抓狂”。除此之外,也应当小心以推广为目的的AI机器人,极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

和真人声音无差别  AI客服解决问题难

双11售后潮,不少网友吐槽,在电商平台上遇到很多AI客服,“话也听不明白,回答也是答非所问,影响心情。”

“我问什么时候发货,它回答‘亲,这个问题难倒我了’”“买的时候喊我小姐姐快下单,售后时候就用冰冷的AI敷衍我,一问三不知,莫得感情。”

还有网友称,某电商平台用AI客服冒充人工客服,“前几天有个1800元的优惠券总是领取失败,于是联系客服,页面上写的是人工客服还带有编号,但实际上还是AI,我问为何优惠券领取失败,它回答‘我们这次优惠力度真的很大’,根本听不懂人话!”

除了电商平台外,部分网站、打车甚至快递行业的客服也广泛使用AI。

有网友称,给苹果客服打电话咨询,接通之后跟AI周旋了三分钟还被迫听了一首歌才接通人工,十分浪费时间。

还有网友吐槽极兔速递,“为了打官方的人工服务,和他们的弱智AI客服智斗了半天”。

还有网友称打车软件也是如此。“有次打车,就1公里的距离,等了司机10分钟还没到,就联系平台客服,打了十几个电话全是AI。”

还有网友称,社交平台客服也是“稀里糊涂”,“我问客服有没有群内抢红包提醒,AI回我‘消息免打扰应该如何设置’”。“他们可以做到和真人声音毫无差别,但是当你问问题的时候就开始鸡同鸭讲,你问你的,它自顾自说它的。”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智能客服不“智能”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消费者投诉热点之一。有机构开展了一项针对2018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95.7%的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客服,其中仅有41.3%的受访者觉得智能客服好用。

 找不到投诉入口 人工客服难寻 

《2023中国智能客服市场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客服行业以智能客服软件为主导,约占市场份额的80%。2022年中国智能客服市场规模达到66.8亿元,预计到2027年,有望增长至181.3亿元。

AI客服固然能实现24小时响应,但不难看出,各行各业使用AI客服背后,是人工客服的缺失。用户遇到什么问题,想主动寻求客服帮助,无论通过在线平台还是打电话,AI客服依旧“挡”在前面。

北京市民王女士说,APP显示她网购的商品多日前已开始派送,但却至今未送到。她联系商家时无论打电话还是线上都只能接入“智能客服”。“电话智能客服也一样。我不管怎么操作或表达,对方就回复‘您的快件还在正常流转’然后挂断电话。”她想联系人工客服投诉,却“完全找不到投诉渠道入口”。

记者近期咨询了几家电商平台客服发现,有部分粉丝量较多的店铺会使用AI客服。这其中,像“发货时间”“快递”“尺寸”“色差”等大众询问比较多的问题,大多是AI客服通过触发关键词回答,但询问细节或者改变关键词时,则会出现不同反应,有的会立刻转为人工,而有的则会“答非所问”。

推销电话也AI   可能侵犯个人隐私

此外,一些推销电话也变成了AI机器人,金融房产、物流通讯、消费旅游等行业尤其明显。

早在2019年,央视3·15就曾报道AI推销骚扰电话之泛滥,人工拨打电话一天只能打两三百个,机器人能打5000个,有公司甚至一年拨打了40多亿个骚扰电话。

奇安信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表示,目前大多数使用AI电话的公司是体量较大的企业,会自行研发AI外呼系统。小公司研发AI电话的成本较高,而市面上的通用服务并不多,技术成熟的服务商还很少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I电话的普及。

裴智勇强调,AI电话只能用于简单的语音互动,但真正的推销需要语义分析、情绪分析,例如在销售电话中,AI电话远不及人类的水平,也很容易被用户识别。对于银行、保险和教育机构这样的行业来说,由于推广量巨大,他们才会选择用AI电话的方式进行营销。

值得警惕的是,服务商在销售AI外呼系统的同时,极有可能兜售用户号码,侵犯个人隐私。

记者咨询了一家AI电话系统服务商,对方表示,外呼的号码来自于两个途径:一是在企业网站注册过的用户号码,二是从数据平台获取的“陌拜”号码,后者往往通过不合法的手段获取。有媒体曾报道,为拉拢客户,有AI电话系统的销售表示可提供“当地优质话单”。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称,根据《广告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住宅、交通工具等发送广告,也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以电子信息方式发送广告的,应当明示发送者的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并向接收者提供拒绝继续接收的方式。因此,如果商家对完全没有和其建立联系的消费者推送广告信息,就违反了这一规定,AI电话也不例外。

此外,AI电话系统往往可以实现自动录音。有服务商宣传称,通过后期的录音可以进行智能分类、销售分析等,而这也是不合规的操作。游云庭表示,如果AI电话未告知受访者而直接录音,就侵犯了个人信息权益。

裴智勇认为,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人类通话,作为消费者都要增强防骚扰和防骗意识,在不能判断是否为机器人电话时,可以说一些更复杂的句子提出疑问,识别出AI电话。

他还建议消费者,在反复接到同一个AI电话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其拉黑,并向运营商客服进行投诉举报。

【焦点问答】

1. 和真人相比,AI客服成本如何?其优劣势又在哪里?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对企业来说,智能客服的推广,更多时候是为了减少成本。互联网交易具有海量、瞬间交易等特点,有时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客服力量,适当推广智能客服,服务效率可大大提升。但不少智能客服程序繁琐、答非所问,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所以关键是要同时保留人工客服,让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哪种客服方式。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也认为,智能客服能做到7×24小时随时工作,大幅的降低人工成本,对经营者来说是有利的,但对消费者来说,可能就会存在售后服务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2.对于消费者反映部分平台人工客服“失联”的问题,经营方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

陈音江认为,企业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本和效率,而不顾消费者的时间。消费者找客服的时候,一般都是遇到问题,要解决问题。但有的企业把精力都放到抢占市场上,根本没有客服人员,用智能客服当“挡箭牌”,完全形同虚设,起不到任何作用。“虽然很难界定具体会给消费者造成多少损失,但起码会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对经营者来说,减轻自己的经营成本有时就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沟通成本。”


3. 未来智能客服发展是否有可能完全代替人工?

胡钢认为,AI客服未来很难做到完全替代人工。“客服不仅要给用户提供相关商品和服务的知识、情报、途径等,很重要一点是要解决纠纷,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相对比较复杂。客服很重要一点是需要安抚、平复消费者或者客户的情绪,AI很难做到。”

陈音江也认为,AI客服不太可能代替人工。他建议有关企业尽量采用“人工+智能”客服系统,对于一些常规性咨询问题,可以通过智能回复,而对于一些消费者投诉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涉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问题,则应优先通过人工客服渠道解决。

 

 

整合:李思萌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工网、中新网、蓝鲸财经

制图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 

编辑:李思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