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3日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主办的“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源管理论坛”上,130多名大湾区头部企业高管与精英代表,会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高校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新挑战背景下的智能化数据管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以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促进政产学研的交流互鉴,共同绘制大湾区的数字化远景蓝图。
此次论坛由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指导,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大数据研究院主办,广东省商业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广州数据交易所、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致辞。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张洋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熊雄出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致辞中,谢湜表示,中山大学高度重视政产学研合作,近年不断优化科研管理模式,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品化的创新链条,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随后,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书记林俊洪致答谢辞。此外,12位来自业界的专家被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聘请为行业导师,并获颁聘书。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熊雄致辞。
“数字湾区”建设三大命题待破题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熊雄在致辞中提出了三个关于“数字湾区”建设的重要命题,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起破题。据了解,11月21日,《“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实施。其中明确,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广东将按照“六通一融”的思路,推进“数字湾区”建设的全面实施,包括数据驱动湾区发展的“要素通”、数字化的“基座通”、湾区企业的“商事通”,数字产业方面的“产业通”、湾区社会的“治理通”、湾区居民的“生活通”,以及粤东粤西粤北的“数字融湾”。
熊雄表示,《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如何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创投以及金融机构,共同组成“数字湾区”建设的投资矩阵,建立“数字湾区”建设的发展基金,这是第一个命题。《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探索建设“港澳数据特区”,那么如何利用最新和未来的关键技术,实现合规高效安全有序的跨境数据流通,而且要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实施路径,这是第二个命题。《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打造提供泛公共服务的“湾事通”平台,形成粤港澳三地居民一站式跨境服务。那么,如何发展广泛可信、可持续有价值的高质量服务和服务的体验,实现与互联网大平台的差异化发展,也就是如何把泛公共服务做好做优,这是第三个命题。
熊雄最后表示,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通过深入交流,增进共识,促进合作,共同探索数字化与数据管理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共同推动我国数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数据赋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提供蓬勃的创新动力。
12位业界专家被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聘请为行业导师。
构建小数据AI模型提高质量精度
在主旨报告环节,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数据智能研究院院长李纲教授,围绕“面向垂直场景的认知计算”主题发表精彩演讲,并带来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面向复杂场景任务的认知推理工具、行业认知计算引擎。在李纲看来,在数据规模与质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迁移学习、强化学习、生成数据等方法构建小数据AI模型,提高模型质量和精度,以缩短智能体之间的AI能力差距,实现数智AI驱动的泛场景智能应用。
其后,华为数据管理部资深专家、华为数据教研室副主任周剑锋基于华为业务场景,围绕数据要素流通探索与实践进行深入讲解,系统性讲述如何实现数据跨主体、跨边界流通的可信、可控和可证,积极迎合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深入。美的集团资深数据专家王涛以“深挖数据价值,实现数字驱动”为题,分享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包括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选址、数字化营销的构建与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以及与之匹配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方案。
中山大学教授李岱峰主持第一场圆桌对话,嘉宾们围绕大数据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共同探讨大数据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以“大数据驱动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信息资源管理”为主题的第一场分论坛上,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管专业教研室主任李岱峰教授对大语言模型在垂直细分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探讨。李岱峰表示,大语言模型会助力信息资源管理科研与实践能力,政策文本解读、决策支持和智慧城市治理等新文科能力,金融、医药和交通等交叉学科能力的增强。
随后,欧派集团制造信息中心总监江冠雄、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全业务总监訾然依次分享了欧派数字化转型成效以及AI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实践与应用价值。广东奥飞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碧妍、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IO张武健、小鹏汽车数据智能中心研发高级经理付振华等业界代表,围绕大数据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中山大学教授彭国超主持第二场圆桌交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要素市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
数据流通过程可能遭遇哪些问题?
在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化数据管理”为主题的第二场分论坛上,广州数据交易所生态合作高级经理郑彬彬分享了数据要素流通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案例与路径。他首先介绍了当前数据流通交易市场服务基地的建设和布局,并详细讲述了数据资产在进入流通前所要经历的各个步骤与环节,包括数据资产合规登记、合规审核等。
同时,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彭国超教授围绕数字化及数据资产化的全过程,对数据价值释放的问题与对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从数据价值释放的全周期来看,数字化转型只是前奏。在数据资产化的过程中,企业要着力于把原始数据转化为数据资源、数据资产及数据产品,推动数据在企业内部及外部的流通与交易,实现数据价值的倍增。
此外,国际数据管理资深专家、国际数据管理高级研究院联合发起人马欢探讨数据确权和估值当下的难点与做法。他指出,数据本身确实有一定特殊性,但是不宜夸大,现有资产管理原则对于数据资产的确权、定价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工业信息与智能研究所所长宗福季教授、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伟光、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广海、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副主任张成杰、垦丁 (广州) 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陈双,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要素市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度交流。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记者 袁炯贤(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供图)
编辑:袁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