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 在数字时代,科技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艺术家们融入了虚拟现实、计算机编程及人工智能等数字工具,这些技术不仅拓展了创作的可能性,还重新定义了艺术的边界。11月24日晚,作为关山月美术馆艺术与科技系列展之一“植物智能——物种新论”展在该馆开幕。此次展览通过邀请单元和馆藏单元两部分艺术+科技作品,试图探究“智能”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实践与呈现。展览将持续到12月22日。
植物和智能为此次展览的核心。策展人表示,“当‘植’为名词时,我们想通过展览和活动帮助观众了解什么是植物智能,感受‘植物智能’带来的各种可能性与创造性。当‘植’为动词时,我们想通过这次美术馆之夜活动,让‘智能的植物’根植于心中。植与智的组合会引发无限可能。”
去触及“智能”这一概念本身
如何定义智能?谁拥有智能?植物是否具有智能?以这一系列问题作为切入点,此次展览试图在展览的邀请单元,去触及“智能”这一概念本身。
植物学家斯特凡诺·曼库索从2005年起一直提倡“植物智能”这个概念,“将植物(复数)视为通过个体植物进行复杂交流的信息处理有机体系”。从“植物智能”一词入手,展览继续思考“物种”这一概念,以及人类在万物之中的位置。人类长久以来将自己置于物种的金字塔顶端的观点,从1509年出版的《智慧之书》的一幅插图中可以直观看到,亚里士多德这一观念有了图像化的呈现:世间物种处于一个金字塔般的排列,最底端是岩石,往上是植物,再往上是动物,最高端则是人类——所对应的词即是智能,这被认为人类所具有的特质。
策展人表示,“当下,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如火如荼之时,我们也需思考‘智能’更为广泛的来源。”曼库索认为,如果将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智能不仅仅来源于人类,更来自自然本身,也可以是微生物、矿物、日月、水体等更为抽象的“物”。与物平等,是一种心态;通过回溯“齐物”等古老智慧,或者借助现代技术,都能帮助我们增加更为多元的视角,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们正是反映了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在科学技术和艺术共同加成下所激发的创作灵感。
提醒人们用超越人类本身局限的视角来思考物种关系
张天怡《植物智能计划》打开了自然之印,提醒人们用超越人类本身局限的视角来思考物种关系。在她所创制的植物生态中,植物和昆虫相互帮助来抵御危机,这种互相平衡的智慧远远出现在人类发明杀虫剂之前;靳立鹏的《种子计划》则追溯了全球濒危种子的收集与活化这一网络,拜访种子科学家和育种者们,并由此重思“生态种植”这一概念;同时,艺术家与策展人对于吴其濬——中国第一位命名“植物”一词的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的重访——他在固始的东野植物园编撰《植物名实图考》,也将这一脉络与中国传统技术史进行了重新地勾连;龙盼的《风铃》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人、植物与环境的真实关系,艺术家通过植物采矿(从富集金属的植物里回收金属)从电子垃圾污染地区的植物中提取铜,并将其制作成一颗小风铃,提示人类在土地所留下的痕迹将远远长于人类本身。
艺术家周知远介入了微生物的生活。在作品《孢子》和《子孢》中,他将与人类医学史息息相关的青霉菌群落封印,使菌群处于休眠状态,气泡正是休眠前的生命体呼出的最后一丝空气;艺术家郝经芳和王令杰的《太阳画》则将太阳视为艺术家,通过自制的装置,在一周之中记录下其画作痕迹,这与日晷有异曲同工之妙,却跳脱了工具性;艺术家苏永健和巴瑞云的作品《当呼吸可以言语》则将人视为地球中芸芸物种中的一员,在去除语言这一人类特有的工具后,回到平等的物种视角,用最为原初的方式,来重新审视个体间沟通这一最为平常不过却又至关重要的对象。
关山月的经典主题“梅花”转为沉浸式艺术的全新视听版本
“智能”所具有的多重解读方式,又体现在关山月美术馆对于经典藏品进行数字活化的宏大计划。展览的馆藏单元所展示的三件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梅、荷与夏虫,均与“植物”有关,作品呈现的形式却使用了噪音算法、声音艺术、水墨动画等与“智能”技术相关的手法。其中包含了关山月先生的经典主题“梅花”转为沉浸式艺术的全新视听版本、艺术家陈湘波的“残荷”水墨原作结合噪音算法所做的《新秋·晓风》,以及青年艺术家汤柏华屡获殊荣的影像作品《夏虫国》——由《庄子》文本所阐发的夏虫国人寻冰之旅,在此次展示了全新的影像版本和数件泥板手稿。
11月25日晚上7点,音画组合“王萌+于淼”将于关山月美术馆呈现一场穿越古今的视听盛宴。此次表演围绕着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家关山月的作品意向,表演10首音画作品。以古筝独奏《关山月》开场,演出《7 years》《腊八》《Love is life》《谈琴》《天台日落》《谷雨》等代表曲目,其中《疏影暗香》是根据关山月水墨画专门创作的数字艺术作品,从梅花到抽象粒子的呈现赋予水墨以新生。
“王萌+于淼”是由新媒体艺术家王萌和音乐家于淼于2018年创立的音视觉组合。近年来在数字技术方面进行了多元探索,更是AI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组合。他们通过对古老原声乐器的独特演奏与电子乐的对话展开人性与数字间关系的思考与探讨。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的同时,也展现了现代技术对传统绘画的回声,打破其传统表演形式,将音乐的创意和灵感延伸至新媒体艺术领域中。
编辑: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