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是一门关于我国古代研究天体运行引起自然变化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影响的学说,是与阴阳、五行、气、经络同样重要的中医核心基本理论。
11月26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健康中国研究会联合主办,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省分院协办的第五届“中华医道”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学术会议在穗举行。溯本求源,探索新时期中医药理论的当代表达。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旨在对中医核心基本理论——五运六气理论认知达成共识,结合临床实践应用,厘清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脉络。来自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医医疗机构、教育界、新闻界、出版界及学术团体等各界人士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同时,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海外中医界近11.3万人次在线参与会议。
安徽中医学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委顾植山现场作《五运六气的源和流》主题分享。
据悉,五运六气是中医的底层逻辑之一,涉及天文、历法、气象、物候、生态、哲学等多学科,在整体观、天人相应观及运动观的思想指导下包罗万象。然而学界对它的理论源流、临床应用程度等方面还存有不同观点,会议通过多学科专家用探源的视角,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进行跨界学术交流,达成初步共识,为“运气”这一重要主题的研究贡献学术价值。
从历史探源的视角看,五运六气思想起源很古,从早期研究天象的伏羲(天皇)时代,到从地上物象变化认识宇宙规律的神农(地皇)时代,再到“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出自《史记》)的黄帝(人皇)时代,中国古人完成了认识自然周期节律的三大里程碑。“天人合一”的“合”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在动态节律上的和谐,五运六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周期节律的把握,决定了包括病机和调理在内的中医的整体性,指导着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
从天文学史的角度看,《黄帝内经》系统的建构是有时代性的,从移光定位的太阳观测开始,天人系统的关系链接是古人完成的一种系统建构,是中医理论的天学基础,五运六气系统内嵌的是一套天文模型。这套模型用现代视角理解,地球60年一甲子的运行过程,和太阳与木星、土星等行星之间形成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
从数理视角看,五运六气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占有重要篇幅,主要体现为“十干化五运”和“十二支化六气”理论,其中所隐含术数相关数理规律及其跟古音律的关系,除了简单地跟五音、十二律生成相关联外,还隐含更多相关的数理规律和线索。
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五运六气还启发着人们重新认识《黄帝内经》中“六律”对阴阳诸经与十二经脉的意义,及其在人体各点的准确定位,印证了经脉流注是在“卫气”“营血”推动下的六律表达。会议学术成果将通过丛书出版、微纪录片、专访视频等多种形式与大众见面。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查冠琳
编辑:杨丽云